论曾国藩的气性与其古文思想之关系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国藩古文思想是如何内在于他的气性和事功世界中,探讨这一问题,或更能认识其古文思想的个性特征,而非泛化的影响之谈.曾氏对文境的把握建立在熟读体悟自得的基础上,而体悟自得与其“类”的思想方式密不可分.由古文而向事功、书法等其他领域的推衍,使得曾氏古文思想及理论呈现动态特征.强调刚健俊伟的气势,主张阳刚的文境,为曾国藩文论主要观点,而晚年偏重“趣味”“闲适”的审美趣味,这与其以柔济刚的人格理想关系密切,有相当的“事经验”.曾国藩的至性与善诙谐,使其理学修养与文章写作之间找到了和谐的融洽面,并深化了文学的审美性.曾氏在朗诵中的感悟与评点,使其古文思想及理论偏重于赏评,故而可看作是鉴赏批评之学.
其他文献
网络社群民粹主义在话语的信息编码标准、话语能量的分布频谱等方面的新变化,常会诱发诸多负外部性并使其风险超出某种安全状态。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泛道德主义的网络社群语境
本文借助LancsBox5.1.2语料分析工具,以东盟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加入RCEP的新闻报道为语料,探讨其所构建的中国经济形象。结果表明,东盟主流媒体主要构建了中国"国际经济强国"的
摘 要:以中国知网作为检索数据库,搜集河北省区域的作者发表主题为“非遗”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837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该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来源期刊、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对相关的主题领域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计量; CNKI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7535/j.issn.1671-
我与牛继清教授初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同在学校历史系(后改为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和相关课程教学的缘故,因而一直关注他的研究课题进展和成果出版情
期刊
董仲舒将先秦儒学与汉初社会现实结合,杂糅各家思想,创建了一套以儒学为核心的政治哲学体系。董仲舒主张君王是沟通天人的中介,这在赋予君王人间至上权威的同时,也意味着王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和规范。董仲舒的政治哲学由君王施行教化而展开,在教本狱末的论证中提出了德主刑辅的德刑观。君和民的地位在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中是一对核心范畴,其思想旨归是以民为本,强调君王的政治责任,从而保障民众权利。董仲舒政治哲学既传承了儒家传统的德政政治哲学,体现了民心关切,又突破了先秦儒家偏向理想主义的政治伦理倾向,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说。
故事法是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较为常见的教育方式。运用故事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潜隐着讲述主体的泛在化、内容重构的虚无化和故事受众的同质化等问题。从诠释学的角度对故事法进行理论反思,有利于规避潜隐的问题,提升故事法的教育效果。运用故事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把握好人人皆可讲党史的限度、做好故事素材选取上的三重层次的考量,因人因地而异,实现分众化精准化的教育。
“伦理学”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伦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理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道德问题并择善避恶,做有道德的人。由于“伦理学”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和同向性,所以天然地具有“课程思政”的属性和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伦理学”课程可以通过内容、逻辑、实践三重路径进行“课程思政”:丰富全面的教学内容能够弥补和完善“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基于现实政治诉求,借助主流媒体话语进行民众动员。其中,塑造符合诉求的民众形象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三八”“四四”“五一”“五四”等与民众关系密切节日中的话语成为展现民众形象的一条主要渠道。中共节庆话语有意识地呈现了不同于旧有认知的民众形象,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事例描述都在塑造一种契合时代要求的“新人”形象:“能顶半边天”的妇女、“能干大事”的儿童、“站在最前沿”的工人、“勇敢而热情”的青年。正是借助这些不同以往的“新人”形象,边区政权不断地加强乡村民众的行为引导,努力促使民众的思
通过对《欧罗巴的悲剧》和《帝国的诞生》两书的翻译回顾,总结了汉译历史学术语篇实践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并将问题归纳为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翻译不当、译文缺乏连贯性、历史
政治是有境界之别的,可以分为理想政治境界与非理想政治境界。非理想政治境界,就是现实政治境界。身处不同政治境界的政治人,为了实现其政治修辞的特定目标预期,在政治交际活动中就必须遵循相应的政治修辞基本原则。在理想政治境界下,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遵循“坦诚相见”“友善合作”“慎言其余”三原则,基本上就可以实现其政治修辞的特定目标预期。反之,则必然导致其政治修辞的失败,无法实现其政治修辞的特定目标预期。在非理想的现实政治境界下,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如果能够自觉贯彻理想政治境界的政治修辞三原则,不仅有助于实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