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53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提出问题常常被忽视,很多老师是欢迎学生能提出问题的,但是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識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杨振宁教授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不及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确实只有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而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可见,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培养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可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开始创新活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而是敢于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就有可能产生探问多种答案的意识。而有了这种意识,往往可以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从而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过程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获得思想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此时的学习不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3.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
  在平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经常请教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知识面比较广的,而学习不好或知识面比较窄的学生则很少来问。这是因为那些善问爱问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和信息量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不仅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而且还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条件。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兴趣引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课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声音是什么》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激发学生研究声音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观察实验——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土电话”或设计一件新乐器。当教学进入汇报产生的疑问这一环节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竟然提出了“人招手的声音为什么听不见?”“学校广播时,为什么会把我们的声音变大呢?”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13个。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提供机会,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这样我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问题的解决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力争达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人都会而且随时都在运用的东西。人们依靠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斯大林说过,一旦失去语言,“社会便会停止生产,便会崩溃,便会无法继续生存。”语言的研究,是多学科共同的课题。尤其在当今的教育领域里,这一研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是各级各类型学校的一门基础且重要的课程,如何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语言,对能否上好政治课,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一直从事政治课的教学,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搞好“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呢?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殿堂的钥匙。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才会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确定问题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