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之我见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评价问题
  现场观摩课也好,教学实录片段也罢,我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完毕,不管回答如何,回答完美或回答含糊不清,即使是一句随口回答,有时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回答,老师都会说;“太棒了,你回答得非常好,我们一起表扬他。”于是全班学生都如例行公事般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不断。
  新课程提倡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因此在观摩课中,时常会出现一些缺乏实际内容的鼓励声,偶尔孩子们还能得到几颗贴纸或者几朵小红花。似乎传统的教育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现在的教育则全部都是肯定和表扬。其实,一味地表扬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给孩子造成迷茫。
  新课程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强调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即时性评价。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就更加要注意,应该从多角度而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好时,我们应即时给予纠正,而不应该全是含糊的表扬和肯定,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迷惑。
  二、合作问题
  现在很多教学观摩课活动上,经常有这种现象,上课一开始,教师设计情景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然后立马开始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便乱成一锅粥,有的是讨论问题,有的却是在玩耍聊天;有的只是小组长的独角戏,其他组员就是观众;有的趁机搞小动作,甚至争抢玩具而在争吵……然后学生开始汇报分享,与其说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小组长的个人想法。从学生汇报发言中的“我认为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么样”不难看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适当合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有效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了认知兴趣。对于不善思索的学生来说,可以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及创造的价值;对优异者则受益更多,各种学习策略给他们创造了更宽阔的舞台,发挥其辐射力,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向别人学习,对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
  三、媒体问题
  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既能把教学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和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在某些观摩课堂当中,有些教师对于电脑操作不熟悉,突然电脑出现了故障,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于是教师便束手无策,只能眼巴巴地求助于课堂之外的电脑操作员,于是电脑操作员上来摆弄几下,课件恢复正常,然后,课堂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如此一來,整节课就变了味。
  再者,现在课件的制作和设计也越来越精致,甚至于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表面上看,学生跟着电脑课件中早已设计好的问题一步步地走下去,其实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课堂中,即使学生的回答有所突破和创新,但还是得回到教师事先设定的程序上来,因为学生的创新超出了课件的内容,电脑课件是无法显示的,所以最终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回到固定的模式当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因此,适当合理使用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能盲目地追求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做到适度适量。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设计制作课件时,要增加灵活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灵活调度。同时,我们自身还要不断学习,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优势,为我所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责任编辑龙建刚
其他文献
许多童话教学不可避免地呈现了种种偏执的教学倾向——道德教化、训练倾向、知识灌输。童话这类文体该如何正确解读、正确把握其课堂模式?下面以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第一辑《飘香的花环》中《蜜蜂与蝴蝶》为例,从故事情节、故事情感和表达方法等方面着手,研究童话的教学艺术,并从童心、童趣、童言三个角度,通过想象,角色扮演,续编故事等教学策略来架构童话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定目标  语文老师要能教好童话,
2012年开始,乐从镇中小学对传统的课间活动进行了改革。一改活动时间,从20分钟延长到40分钟;二改活动内容,除早上跑操或做广播操外,还安排了下午最后一节,为学校自主编排的校操及放松操。其中还安排了学生自主活动。各中小学都跃跃欲试,积极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改革当中,极大地推进了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丰富了学生体育生活,为校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体育大课间活动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各间学
语文教学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为促语用而教”应成为当下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那么如何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在有效的言语实践中习得语言文字,提升语用能力呢?  一、聚焦人物语言描写,为言语实践创设情境  语文课只有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培养语感,才能拥有浓浓的语文味,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部分“童年的故事”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一个真实的英语语境,语感贫乏,以致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习惯用汉语思维模式去编造句子.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语言材料输入不足.而英语课文背诵是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