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交织的过程。积极的情感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學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应有之义。但以往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的培养,以情促智,情智并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爱移情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就是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而爱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教师自身的情感活动在教学中发挥着极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更要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迁移效应。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美育情
美好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挖掘课文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语文美主要体现在字形美、音韵美、内容美以及和谐美等诸多方面。通过听说读写的识字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以情动情
教师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课堂上,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切的语言、亲切的教态去沟通学生的情感,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引起师生间心灵的共鸣,以情动情,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我是中国人》时,我满怀自豪,用激昂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到欣喜处声音响亮,语速加快,真实地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流程,掀起了学生心中爱国的情感波澜。再放录像,展现了伟大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学生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金牌,奏起庄严的国歌,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把自豪情感推向高潮。讲课中我扮演记者采访学生:“你是哪国人?”学生纷纷答道:“我是中国人!”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在教学中,我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朗读寄情、语言激情、音乐渲染、图画再现、小品演示等艺术手段,创设出与课文内容相应,和学生心理相融的情境,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去披文入情,设身处地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魅力和真谛,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爱移情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就是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而爱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教师自身的情感活动在教学中发挥着极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更要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迁移效应。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美育情
美好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挖掘课文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语文美主要体现在字形美、音韵美、内容美以及和谐美等诸多方面。通过听说读写的识字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以情动情
教师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课堂上,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切的语言、亲切的教态去沟通学生的情感,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引起师生间心灵的共鸣,以情动情,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我是中国人》时,我满怀自豪,用激昂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到欣喜处声音响亮,语速加快,真实地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流程,掀起了学生心中爱国的情感波澜。再放录像,展现了伟大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学生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金牌,奏起庄严的国歌,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把自豪情感推向高潮。讲课中我扮演记者采访学生:“你是哪国人?”学生纷纷答道:“我是中国人!”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在教学中,我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朗读寄情、语言激情、音乐渲染、图画再现、小品演示等艺术手段,创设出与课文内容相应,和学生心理相融的情境,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去披文入情,设身处地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魅力和真谛,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