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型“欣赏·评述”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rn_p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学习发表自己的独特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作品的表现力,使之更有创造性,更新颖独特。因此,教师对“欣赏·评述”课型的研究和实践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日常教学案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根据“欣赏·评述”课型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处理课堂,以求呈现深入、生动的课堂。
  【关键词】“欣赏·评述”课型;艺术表现;审美体验;创新;独特
  艺术欣赏是指人们在面对艺术品时产生的审美评价及审美感受活动,是通过艺术品营造的环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评述则是利用名词、术语和基本的美术语言对艺术作品做出评价,表达自我的审美体验、世界观。在艺术欣赏的众多特点中,审美经验和“再创造”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常接触到的。一堂优秀的“欣赏·评述”课,首先是教师对课堂中的作品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教学方向的充分把握;其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掘艺术品的独特美感,从思想认识、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着手,通过知识关联、想象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并用美术的术语和语言加以评价和阐述;最终,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并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笔者对过去“欣赏·评述”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对“欣赏·评述”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把握内容,分层处理难点
  教材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欣赏·评述”课堂的丰富程度。“欣赏·评述”课内容可以包括古今中外著名的艺术作品、名胜古迹……教师准备教材,要有发掘教材的意识,同时结合教材深度和广度,思考用何种方式展现教材的纵深与宽广,这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甚至是课后作业的效果。
  首先,必须发掘教材深度。许多作品的内部情感常常是隐蔽、抽象的,需要教师在课前深挖教材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深度,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独特的美感,教会学生通过作品外在表现,深挖、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加深审美体验,学会在创作中把情感用创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其次,要延伸教材知识面,从各个角度去考虑教学需要,做好充分的教材分析。教师要给学生一分知识,自己必须有十分的准备。例如课例《有趣的鞋子》,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仅收集了形态奇特、材质各异的鞋子实物和图片,还呈现了和鞋子相关的艺术品和故事童谣,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再次,对教材进行收集整理,要有积累充实和不断优化的意识。凡是上过的美术“欣赏·评述”课例,积累资料并不断完善资料是非常实用和高效的。在应用时,对资料进行更新补充,对课程结构也做相应调整。比如有一堂课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999年在区内上过公开课,相隔五年后再次观摩课例,学生对相同问题的理解加深了,学生话题中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视角。这说明,在不断充实材料和调整教学内容后,同样的课例,教学对象接收到的知识和课堂效果都会有明显变化。
  再好的教材也需要有好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一堂由北京特级教师展示的“欣赏·评述”课,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的教学策略充满智慧,由浅入深,分层处理难点。从学生平常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假期外出的足迹分享引入课题,这是学生信手拈来的话题。趣味性地引入后,在讨论环节,教师把难度提升了,从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祖国的文化古迹,不仅有审美还有品德教育渗透。学生们踊跃地参与讨论,纷纷发表个人不同见解。这是一堂突破教材,融合了趣味性、互动性和深度思考的美术课,直至今日让人记忆犹新。
  二、注重审美,有效呈现重点
  艺术欣赏是复杂的审美过程,融合了受众的视觉、触觉、思维和情感多维度的体验和感受。低年级的“欣赏·评述”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资源中品味艺术独特的美,体验人文精神,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用趣味性和独特的呈现方式,有效地呈现重点教学内容。
  在“欣赏·评述”课堂中,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教师对教材理解再深刻,如果没有关注到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可视化的、形象的课堂能让学生记忆犹新,领悟深刻。
  在一堂关于国画的赏析课堂上,教师捧上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里面装满了水,用毛笔蘸了墨汁,滴入水中……学生看见墨汁在水中缓慢地化开,墨汁散开时带出的水纹像一幅画。学生专注地看着水中墨汁的变化。教师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展开教学。
  此外,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进行实地教学或者实物教学,将大大增强学生的感官认知,结合教师深入浅出、系统的讲解,将使学生的审美和评述能力迅速得到提升。实地教学诸如带领学生参观系列的岭南文化建筑,了解岭南文化和人文地理知识,鉴赏岭南特色的艺术,也将提升学生对本土艺术的关注和热情。实物教学诸如课例《有趣的鞋子》,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形态、颜色、材质各异的鞋子,学生手触作品,耳闻评鉴,所达到的课堂效果不是照本宣科能相提并论的。
  三、自然生成,拨动思维琴弦
  好的“欣赏·评述”课堂、智慧的教师的标准就在于是否关注教学对象的需求,是否尊重教学对象,是否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上出学生喜爱的“欣赏·评述”课程。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加上教师的即兴教学机智,一切就自然生成,很容易拨动童真的思维琴弦。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个课例《一个太阳,千般姿采》,教师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太阳。通过线条块面的组合丰富画面,学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作品展示时,各式各样的“太阳”异彩纷呈,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思维被打开了,彻底打破了画太阳的局限性。这堂趣味性浓、创新十足的课堂,将“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完美地体现出来了。
  课例《古代艺术品欣赏》,让学生把教材中的艺术品和自己家里带来的小工艺品排号,进行“拍卖”。大家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手里的艺术品价值有多大。有的学生为了让自己带来的工艺品拍出高价格,用“我最喜欢!所以价格高!”的借口来提升价格。同学们纷纷起哄。教师没有责怪他,制止了起哄的学生,她给大家提了一个要求:各人可以说一个喜欢自己带来的作品的原因,不能重复!课堂气氛热闹起来,学生们show自己的艺术品时涉及形状、颜色、历史、审美;讨论收集过程中的趣味故事等各方面的话题,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在他们的争论中从一文不值上涨到价值连城。最后大家都认为:不可复制的、有历史背景的艺术品价值最高。当然,如果遇见了自己最喜爱的物件,或者这件物件给了你独特的经历,让你难忘等等,我们会不惜重金去购买它,也是常有的事情,就像某同学那样。全班同学一起看着那位同学,大家在大笑中结束课堂。鉴赏一件艺术品时,不应该看它的价格高低与否,不能光停留在表面,还要看它背后附加的文化历史价值。在“欣赏·评述”课堂上,学生们自由发表观点,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并能感悟出一个富有哲理的事例和道理,课堂中学生、教师一起互动,这正是我们教师想达到的目标。艺术可贵之处就是创造性,一件昂贵的艺术品,假如它是复制的、批量生产的,仅仅是材料上的贵重而缺乏创造,那么这件艺术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这些收获,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得到的,而是由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获得的,弥足珍贵,也将印象深刻。
  四、运用讨论,提高欣赏能力
  在欣赏课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讨论法。通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汇报,这是最大范围内快速传递知识的好办法之一。形式有:小范围内针对某一件作品进行小组讨论,或者个人选取作品进行讨论,各组再推举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又或者根据作品的喜好组织人员进行讨论,推选小组代表公开讨论等等,都是欣赏课常用的手段。
  低年级的学生知识量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欣赏课比较难上。教师通常把知识点拆分开来,用对比法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直观感受;或者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汇报展示,丰富他们的表达方式与审美感受。
  无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上欣赏课都有难点,也都有突破点,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有一些课堂突发的事件往往会帮助教师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一方面要用智慧的教学意识去处理教材,把握住课堂中宝贵的自然生成瞬间,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和发掘学生讨论分享中的思想火花和艺术词汇,将其放大和提炼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转化为课堂成果。
  審美教育,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表达个人价值观,加深审美体验,获得良好的感受。我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对事物的判断,形成对事物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审美在生活中的表现之一。我们在“欣赏·评述”课堂上的思考和实践,对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学习,了解生活中哪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学会用审美的观点面对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成为课堂主人,凸显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运用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养成正确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探究与分析英语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思维,遵循科学化的学习原则,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与观念。  【关键词】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自主、努力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为课堂主
【摘要】在数学解题方式中,不同的如果假设有千万种不同的解题方式,最终却只有唯一的一个结果,这就是数学的精妙所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了古代《孙子算经》中的一道趣题——鸡兔同笼,也就开始了“如果”解题法的假设求证的数学教学应用。  【关键词】如果;假设;数学应用  一、反复认真读题,弄清解题的如果假设对象  有人说:“数学就是一门奇特而复杂的学科,像一座迷宫般的有趣,只要找到其中的规律,就会很容易找到
【摘要】马山县周鹿镇周鹿初中是一所地处广西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学校“学优生”的比例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为了转变这一现状,从2018年5月开始,学校教师自筹经费成立了“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学优生’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课题研究小组,专门对“学优生”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培养“学优生”的策略。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数学学科“学优生”;现状调查;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
【摘要】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全体成员有着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立校之根基,对学校文化追本溯源,有利于增强学校文化自信的底气;融入本地区域文化思想,能体现学校文化自信的包容。  【关键词】学校文化;追本溯源;区域文化;融合  “学校文化”这个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沃勒提出。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就是与教学相关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学校文化包括一个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笔者独创的“思维导图链”教学策略提出的两大背景: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背景下,思维导图在数学课堂上运用的一个演化;第二部分说明了在复习课中如何运用“思维链导图”,主要是针对形象结构化知识的思维导图和析题中的思维导图两方面进行举例和分析;最后阐述了“思维链导图”教学策略的优点。  【关键词】思维链导图 背景 教学策略 作用  一、“思维链导图”教学策略提出的两大背景  (一)教育
1.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2.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的基本史实;能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运用播放有关资料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育智与育德有机合起来,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德”现象,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时期。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小学低年级的德
环境最能影响人,造就人。为了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积累文化底蕴,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让“书香”成为滋养教师心灵、养育教师精神的丰盛大餐,让“书香”成为融入学生灵魂、营养学生一生的精神食粮,让阅读与写作促成长,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为此学校决定打造精品书香校园。建立“书香校园”的提法不是我们学校的首创,一些先行的学校已经让师生在书香萦绕的校园尝到了
【摘要】东兴市江平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地处少数民族边防古镇的乡镇小学。长期以来,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大量的“后进生”成为学校的教学难题。从2018年5月开始,教师自筹经费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专门对“后进生”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关键词】乡镇小学;后进生;成因分析;教育对策;研究  东兴市江平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地处少数民族边防古镇的乡镇小学。由于诸多原因,我校学生的
【摘要】对于农村小学而言,校长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以及教学观念是引领学校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校长自身综合素质与发展理念是农村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作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掌舵人——校长,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优化学校管理,做好教师教学的摆渡者和学生学习引路人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师德教育  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关乎国家命脉,它不仅承担着国家发展、培养人才、输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