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诗词言别名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曲诗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篇章,以景写情、情景相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下面仅就送别诗作点简单的论述。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出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的。白居易《琵琶行》一荆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见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另外,也可用明媚的景色来反衬离恨。王夫之《董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诗经·采薇》篇写被征兵士告别家乡的情景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依依杨柳的美好春景,反衬士兵离乡背井,抛亲别友之痛。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好就好在以美好的花鸟来反衬出感时别恨的情怀,使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反衬手法还可用来渲染叙别。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唱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绝调,高适在《别董大》中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妙词。前者在唐代就谱成乐曲,成为临别时反复弹唱之词,又叫《阳关三叠》。后者也是历来被引作送别抒怀的佳句。但二者的叙别却又不尽相同。王维送别友人,叹知己分手,故人难得,惜别之情依依不舍;而高适却劝慰友人无须留恋故人,朋友满天下,送别之语豪气勃勃。如果按本篇前面所谈三种叙别调子来看,王句偏于哀惋,而高词可算豪放。王维哀惋的叙别情怀,却以乐景衬之,诗的前两句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王维与高适可谓是用反衬手法的圣手。
  以景写情之外,更有移情写景的写法,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离别而动情,使别意更浓。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深为人们所叹服。同时这首绝句开首两句“寒雨连江夜如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也精妙之至,以秋雨连江、烟雨空蒙的景色,渲染出凄清的气氛,既没有写夜晚的叙别,也没有写天明送友人依依不舍的场面,只写雨后晨雾中孤独的远山,不直说人孤,而说山孤,正是以山之孤反衬人之孤。诗人把离别之情移到客观景物中去,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同样的手法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有类似的佳笔。其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联,不说作者送友人是别情依依,却说着“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遍地的绿草充满了浓厚的别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把别情表达得委婉而含蓄。总之,用拟人的手法写景,景即是情,情即是景,情景一体了。
  以景抒情的衬托与拟人手法,往往是兼而用之的。上面所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二者兼而有之。再如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是叙别中用多种写法写景,使情景交融一体的名句。开头从景物写起,用景物衬托出离恨。作者选取了几种具有深秋特色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绘出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张生与莺莺的话别作了铺垫。接着再用一问一答的句式,写出了满川的红叶来。这虽也是写景,但却用拟人、联想等写法,把离愁别恨注入景物之中,使情与景融为一体。试想,如果不是从离人眼中看,满川红叶,不失为一种美景,杜牧就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词。但在离人看来,红叶不但不像美好的春花,而且也不是经霜的秋叶,倒是点点斑斑的血和泪。这样写把强烈的离恨注入到景物之中去了。文中一个“染”字,一个“醉”字同时并用,既写出了神态,又写出了颜色,串起了许许多多的联想,并使枫叶人格化了,浸透了浓烈的别恨离愁,真是以景写情精妙绝伦之笔。
  
  马兴珍,教师,现居河北河间。
其他文献
李培明,现任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数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在职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被评为十堰市优秀教师,2002年当选为十堰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现代教育报》推荐为“湖北省百名优秀校长”,2006被评为十堰市明星校长,2008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型校长。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云:李校长,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深入“十一五”课题研究
“学生怕写文,先生怕改文。”这句颇具闽南风味的俗语道出了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传统的作文教学三部曲让教师费时费力,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些学生干脆应付。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主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怕写文,先生怕改文”的状况呢,我在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董超纲,男。生于1971年。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中国社会科学管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会员。黄冈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穴市作家协会理事。历任武穴市大金高中副校长,武穴市教研室高中化学教研员,武穴市教研室副主任。2003年开始担任湖北武穴市实验中学校长。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8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陈:董校长您好!学科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近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善于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会撬起自己心目中的“地球”。这个“支点”是什么呢? 就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它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把合作探究的课堂让给了学生,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自己做主”。  用赏识点亮每颗星  赏识是学生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尽管“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几乎都参
回顾几年来的语文课改,在历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过分追求形式的课改阶段,终于“浮华洗尽见清醇”,凸显本色语文,着眼于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情感认同和思维创新。  千年的积淀,百年的探索,世纪末的全国语文大讨论,跨世纪的教育大改革,给新的语文开辟了新的天地。新课标旗帜鲜明的构建全新立体化目标体系,重视语文课改的人文性、实践性与生活化,真正让语文走进心灵,提升诗意人生。    一、在口
在晓苏新作《给李风叔叔帮忙》(原载《小说界》2010年第5期,《小说月报》2010年第12期转载)里,有一个触人心弦的“实在”,随着时代变迁,其含意日渐丰富,褒贬不一,也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逐步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实在”,可以指为人诚实,不虚假;可以指依从原则,不徇私情;也常指人现实、唯利是图;还可以指人愚钝、不开窍,甚至落后、冥顽。小说紧扣“实在”,以几组人物的对比层层展开情节,阐释了引人深思时代
全国上上下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个人体会和实践经验上来看:现在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是新课标下追求的课堂。  很显然,教师、学生和课堂舞台这三者,在迎接这一轮课改挑战,追求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从多方面入手开发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学习语文有帮助的机会,努力为学生建设丰富的大语文教学环境。  一.阅读让学生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  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一些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勤劳的教书匠,学生是忠实的“听众”。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
荐稿理由: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举措。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