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的农事诗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hu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事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与周代重农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郑玄、朱熹等学者曾对“农事诗”这一概念加以阐释,直至郭沫若先生才明确做出定义并列出具体篇目。农事诗主要记录周代农业生产经验、反映农民生活状态、揭示鲜明的阶级对立和表现农事祭礼。《诗经》中的农事诗具有风格质朴、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挚等艺术特点。从这些农事诗中可以揭示西周农业社会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周代 ;农业 ;农事诗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45-03
  【本文著录格式】潘海燕.浅谈《诗经》中的农事诗[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45-147.
  重视农业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商朝时就已实行“井田”制,周代统治者则沿袭了这一经济思维,以农为本。这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周代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留下了不少描述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诗歌,即农事诗。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特色的《诗经》收录了11首农事诗,通过对《诗经》中农事诗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周代的农业文化、人民生活,了解影响中华民族古代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物质根源。
  一、《诗经》中农事诗的出现背景以及概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集,它以现实主义为特色,全面反映了我国早期的社会生活。其中农事诗描述、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苦难,与劳苦大众的联系比较紧密,它的出现与周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密不可分。
  (一)周代重农的社会背景
  农业可以给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发展农业,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而周人更是一个重视农业的民族,统治者为了达到鼓励农耕、劝事农桑的意图,他们赋予了农业灵异性。《大雅·生民》记载了周族的始祖“弃”,是一位上古时代著名的农神,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功绩。周人为了铭记他,便以重要的粮食作物“稷”为他命名,从此称他为“后稷”。这样的传说,加重了民众对祖先的认同和对农业的重视,起到一定的精神激励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周代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影响了《诗经》的内容体现,通过对最能反映周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事诗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周代的人民生活,揭示西周农业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农事诗的概念
  《左传·襄公七年》最早提到“农事”这一概念:“夫郊祀后樱,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从这些语料来看,“农事”本义是指耕耘、收获和贮藏等生产活动。
  郑玄、孔颖达最早在诗句的注疏中使用了“农事”这一概念。如《小雅·甫田》“曾孙来止,以其妇子”一章中,郑《笺》曰:“曾孙,谓成王也……成王来止,谓出观农事也,亲与后,世子行,使知稼墙之艰难也。”
  朱熹最早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诗经》中的农事诗,并给农事诗下了确切的定义,在《诗集传》中列出了具体篇目,为后人对农事诗的研究奠定基础。
  郭沫若先生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诗经》农事诗进行专题研究的第一人。他于1944年发表了《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其中提到了“农事诗”这一概念,并将它定义为《诗经》里更集中、更具体地描绘农业生产活动或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诗。与此同时,他也列出了具体篇目。
  综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农事诗的概念定义为:描写农业生产活动或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联的事物的诗歌。据此,现在学术界一般以郭沫若先生为准绳,把《诗经》中的农事诗规定为豳风《七月》,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以及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良耜》《载芟》等11篇。
  二、《诗经》中农事诗的内容
  农事诗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农事生产、人民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通过研究这些诗篇,不仅可以了解上古时代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还可以对当今社会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记录周代农业生产
  周文王在位期间,征收租税有所节制,亲自督促大家开垦荒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了农民的劳动兴趣,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这里是当时生产方式及其规模的形象反映,可以看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这是对天时雨水的利用。《大田》:“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这是说如何跟害虫害做斗争。
  至今我们仍然在使用这些除害虫方法以及田间管理技术,可见我们祖先关于农业的生产经验对促进我国古代从渔猎、畜牧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的社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诗经》中关于农业的生产经验,为我们研究西周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二)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
  《豳风·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叙事诗,亦是一首著名的农事诗,它全篇采用了“赋”的手法,平铺直叙了农民的农事活动,向我们展示了农民全年的劳动画卷,反映了农民凄苦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生产关系,也表现了农民对现实强烈的不满。
  整首诗开篇从周历正月开始写起: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無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预示着“暑去寒来”,领主们早已让妇女们完成了做衣服的任务,但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这些农民却“无衣无褐”,只能发出一句“何以卒岁”的呐喊,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凉悲切的氛围。虽然没有御寒的衣服,但生产劳动还是要继续。   即使领主们榨取了农民所有的劳动力,占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却没有顾及过农民。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六月以后,领主们就可以吃到李子、野葡萄、秋葵、大豆和枣子这些美食,可以把稻子酿成美酒,以此来获得长寿,而这些美食的生产者——农民,他们只能以瓜类、葫芦充饥,吃野菜,烧臭春树。
  在这些诗句中,农民的辛苦劳役与吃饱穿暖、荒淫无度的领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字里行間反映了在奴隶制度下农民的生存状态,为当时的生产关系留下了真实的写照。
  (三)揭示阶级对立
  周武王时期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周天子成了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农民有自己的私田,但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并且要交纳贡赋,所以仍然存在阶级矛盾。土地领主用剥削的方式榨取着广大农民的劳动,农民并没有因为拥有私田而过上安定的生活。
  《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此处的“我”,正是领主的自称。他把农民一年辛苦耕种的粮食全部占为己有,还大肆地向别人夸耀,暴露了他们满足于剥削的罪恶。《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这高大的粮仓,无数的小米和糯米,是广大农民每天起早摸黑地辛勤劳作换来的,而领主们把农民们的劳动成果榨取得一干二净,用来酿成美酒,做成自己饱食终日的宴席。
  其他诗篇中也将这种残酷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一展无遗。《甫田》:“淖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领主们每年收成谷物成千上万囤,却把陈旧的谷子给农民吃。这首诗也是土地领主写的,目的在于向农民们宣扬威望:他们是农民的衣食父母。但是换个角度去看,这无疑是在客观上道出了当时西周社会的现实,道出了他们发家致富的原因。这些诗句从侧面反映了周代农民生活的心酸苦楚,揭示了农民与领主的阶级对立。
  (四)描写农事祭礼
  周氏族是比较早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的民族,他们的祖先为氏族的开拓、壮大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对周代人民而言,农业不仅是物质来源,更是带给了他们强烈的氏族认同感。这种氏族认同感,正好迎合了西周统治者一统天下的政治要求。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周代的核心政治制度,它们都强调尊敬祖先。统治者经常率诸侯亲自春耕,实行“籍田礼”,告诫百官、百姓重视农业生产,纪念祖先。《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 “主”指周天子,他以“ 宗子”的身份主祭,所以称为“主”;“伯”指诸侯;“亚”“旅”指卿、上大夫;“疆”“以”指身强力壮的农夫。由此可见,周天子带头籍田,一方面是在宣告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要在耕作农田以供给祭祀宗庙方面做出表率;另一方面是已经将农事生产活动视为连结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籍田之礼已然不仅是一种生产行为,更是一种联结合族上下的一种礼仪行为,而统治者亲自参与劳作,具有劝农、化民的重要意义。
  全族上下一起祭祀时,“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楚茨》)。在这样的祭祀活动中,使同一宗族的人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日常生活尤其是农事劳作过程中重要的精神纽带,从而达到了加强宗族关系、巩固统治的目的。
  三、《诗经》中农事诗的艺术特点
  《诗经》中的农事诗直面周代农民的生活,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造诣上的巨大建树。
  (一)风格质朴
  《诗经》中的农事诗把劳动、丰收等底层人民的生活元素融入作品的构思框架中,生动描绘了农民繁忙的劳作和丰收时的喜悦,表现出一种质朴的风格。这种质朴的风格在《国风》的一些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首诗写的是一群妇女采集芣苢的劳动过程,全诗只换了六个字,词句简单,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方玉润评道:“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其情之移、神之旷正来自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愉快感受和喜悦心情。
  《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这首诗写的是一群采桑女在采桑劳动快要结束时的愉快心情。劳动即将结束,她们悠闲地走出桑林,呼朋唤伴,齐齐归去。语言简单朴拙,节奏依照生活的内容,或明快,或舒缓,有一种纯朴的美感。
  (二)语言简洁生动
  《诗经》中的农事诗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反映农民生活的农事诗文风朴素、真实自然,生活画面亲切感人,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芣苢》全诗三章只更换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词各有其具体意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生活画面。“采”是泛言,为我们勾描了一幅妇女们呼朋结伴,走向平原旷野去采集芣苢的画面;“有”是说她们看到了芣苢,于是欣然动手,开始采集;“掇”是指一顺一顺地采集;“捋”是指劳动热情高涨,一把一把地采集;“袺”是指采得很多,于是用衣襟兜起来;“襭”是指掖起衣襟,满载而归。这六个动词都简洁凝练地写出了采芣苢的整个劳动过程。
  《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载芟》:“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甫田》:“曾孙不怒,农夫克敏。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等等,全部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用最朴实简洁的语言反映上古农民质朴的生活。
  (三)情感真挚
  《诗经》中的农事诗都是周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精神。他们用淳朴的歌声,简单生动的语言,唱出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颂,对丑恶势力的怨恨和嘲讽,可谓至真至善至美。   《楚茨》中的“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述,流露出自己靠勤劳的双手而获得大丰收的喜悦之情。
  《七月》中的“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妇子,饁比南亩,田畯至喜”,描绘了全家人在春日里一起劳动、共同享受温馨家庭生活的美好场景,当时正是赋役繁重、战乱时期,这样的团聚场景虽平凡却弥足珍贵。
  “春日载阳,有名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则描述一个了提着竹筐采摘桑叶的女孩子愁云笼罩,生怕被贵族公子掠去的伤感画面,诗句以乐景衬哀情,曲尽其妙。
  四、小结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其中的农事诗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中的农事诗以文学的形式形象地记录了周代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状态以及祭祀典礼等,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必然具有风格质朴、语言简洁生动以及情感真挚等艺术特点,给人以生活的亲切感。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诗经》都是文学史长河中的瑰宝,为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充满魅力的诗歌宝库,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 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3]张应斌.《七月》:周族的农业史诗[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48-55.
  [4]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付红霞.藉田礼与《诗经》雅、颂中的农事诗[J].古典文学知识,2010(6):48-54.
  [8]刘刚.《诗经》农事诗研究历史综述[J].农业考古,2008(1):105-109.
  [9]耿静静.《诗经》农事诗与西周农业社会[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0]汪泉.浅说《诗经》中的农事诗[J].老区建设报,2007.
  作者简介:潘海燕(1995-),女,汉,广东雷州,本科,小学语文老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严重影响了新闻话语的建构以及传播模式,现如今,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已经完成向“媒介—用户”的转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客观、全面的看待新闻事件,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发表言论,变得至关重要,文化性、实践性以及权力是新闻话语的三大特征,大学生作为传播实践和内容生产的主力军一定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本文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为目的,引入文化话语研究方法,解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课程是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纵观国际一流大学,开设美育类通识课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通过专业的教学手段和非专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广纳文化艺术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本文以英美部分一流大学的美育为案例,归纳其教育理念指向、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施方法,从中借鉴可取的元素为建设我国特色美育体系而开阔视野。  【
【摘要】 教师提问行为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行为。本研究以大学英语线上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为语料,运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揭示教师执行提问行为时构建的序列结构。研究发现:在线上课堂授课时,教师通过运用提问前扩展和后扩展等序列结构来构建区别于传统线下课堂的会话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线上课堂;提问行为;序列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
【摘要】在如今我国人们对美的视觉体验接受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世界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外国设计文化也不断深入渗透到中国设计文化中。现代传统艺术设计文化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非常需要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做到求同存异,更好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民间美术制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是反映我国
【摘要】本土音乐文化是存在于特定地区、富有该地区地方特色的音乐类文化形态,是其历史由来、形成与发展、音乐特点与其特有的语言形态等精髓之处。因此,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该地区音乐文化特色,并制定改革课程方向,课程大纲以及研究课程设置等,以体现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将以某地方高校(D校)为例,探讨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为该地区本土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提出建
目的 了解芦山地震五年后雅安市15岁及以上人群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9年在雅安市的两区六县开展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
【摘要】闽南自唐以来造塔之风日兴,各式石塔浮雕,既蕴含佛教义理,也生动展示了闽南历代的佛教盛况,成为“泉南佛国”的信息标志,是“泉南佛国”文化现象的活化石。闽南佛塔浮雕的发展脉络,印证了宋元以来闽南佛教世俗化的过程,逐渐缩短与士大夫和民众的距离,变得更加亲切和实用,呈现社会等级观念并发挥教化作用。可以说,商贸的“海丝之路”催生了佛教的“海丝之路”,闽南宗教石刻体现了闽南宗教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的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复员退伍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10 Hz的rTMS治疗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