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土音乐文化是存在于特定地区、富有该地区地方特色的音乐类文化形态,是其历史由来、形成与发展、音乐特点与其特有的语言形态等精髓之处。因此,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该地区音乐文化特色,并制定改革课程方向,课程大纲以及研究课程设置等,以体现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将以某地方高校(D校)为例,探讨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为该地区本土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提出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075-03
【本文著录格式】黄霜阳.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75-77.
基金项目: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东华理工为例(课题编号:19Sk90)。
本土音乐主要是指某特定地区或者某特定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通常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属于一个地区和民族的特色与特征,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或区域,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最鲜明体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一、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
(一)满足了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纵观我国新课改的不断完善、深入探索与创新,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总体呈基础化、立体化、人文化、职业化等趋势。同时音乐教育新课程要求中提出“在实施音乐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中的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理解多元文化,世界和平和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承担着向地方输送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角色,地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性应用教育资源,深入耕耘地方音乐文化土壤体现地方特色,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学科特色、突出学科优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態和精神风貌,地方高校应充分调动人才优势、教育资源,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强调教学特色、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二)立足本土,协同区域文化发展解决本土音乐发展困境
当前网络通讯高速发达,信息爆炸,流行音乐文化盛行,音乐教育大众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巨大冲击。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困难甚至几乎出现断代问题,这已经受到社会各级部门的关注和研究,当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作为向社会输送音乐人才的地方高校,除了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外还肩负地方音乐文化发展的重任,将地方音乐文化引入课堂,使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当地音乐文化,感受当地音乐文化内涵与魅力,为地方音乐文化创新思路注入新血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挖掘地方音乐文化特色,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模式稍显落后,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课程设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理念需要被更新,教育学生培养正确音乐理念分辨优质音乐作品尤其重要。因此应转变高校音乐教育方法,丰富音乐教师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文化传承问题。地方高校协同地方文化发展在一定层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在丰富基层群众生活的同时提高基层群众收入。地方高校的文化活动,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丰富了文化活动类型,提高了文化活动精神高度,促进当地文化市场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帮助。地方高等院校协同当地文化组织、音乐家协会等举行包括本土音乐文化相关文艺活动,带动基层群众亲身体验,提高基层群众音乐文化素养,创造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环境,全方位提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现实意义。
二、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制约因素
D学校目前为当地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是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学科性大学。音乐教学主要在该校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通过针对音乐专业在校学生开展必修课和选修课等课程进行,该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为400人。多年来为当地及周边县区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一)本土音乐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模式延续着20世纪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且在学校音乐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是衡量学生专业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高校地方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发展还不够系统、成熟,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在教学质量衡量标准中占比微小,导致地方音乐课程的开展不具备条件,以D学校为例,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通常是“美学欣赏”“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且实施效果取决于学校实际教师配置情况及人文设施配备情况。而本土音乐的相关课程和师资配置受到主体教学设置的影响,其普及开展面更加受限。本土音乐教学课程普及面窄,其教学难以体现地方特色。
(二)音乐教学设施落后
地方高校音乐教学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不能利用现阶段新兴教学媒体设备等,导致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出现隔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音乐在传承中的一大制约因素是受流行音乐文化大热冲击,学生接受流行音乐文化更加简单便捷,而接触传统音乐的机会无论在我们的网络生活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受到流行音乐文化的挤压。以D校为例,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沿用了20世纪的教学设备,直接影响教师上课效果,很多创新想法与实践受到设备与场地的影响难以实现,为了更有效的传承和发扬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地方高校在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创新技术、形式,多利用新兴教学设备,给传统音乐换“新衣”不再让学生感觉传统音乐就是土、无聊等印象。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的感悟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 (三)本土音乐教学缺乏创新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本土音乐创新是在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观察,目前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教师团队创新力不足,从实践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由于科研或教学任务繁重等各类原因导致精力不足,从而造成缺乏创新性,精力只限于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创新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积累。第二,传统音乐教学实践形式陈旧,传统的音乐教学延续的是示范法、演示法、讲授法,在过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科技技术、网络通讯的发展,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难免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兴趣值下降。传统音乐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运用科技手段带领学生能多维度的思考体会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以D校为例,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学生不像一线城市的学生有丰富的现场学习机会,学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促进校内学院相互合作,进行专业交流,如利用有VR技术的学院带领音乐专业学生体验贴近真实的舞台,搭建网络平台与更多的传统音乐大师们交流学习等。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四)高校对本土音乐的重视程度有限
部分高校本身对人文艺术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就有限,本土音乐作为传播力度不大、受众范围有限的艺术学科,更容易被高校教育所忽视,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方面并不合理。虽然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工作从未止步,但在具体实施与方法运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地区虽然明确本土音乐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安排时,仍会遇到比如专业教师团队不足、教育资源不足等众多客观问题,所以高校对本土音乐教学的重视只是进行本土音乐科学教学的第一步。
三、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有效措施及创新
(一)提高认识,强调现实意义
现今,多元化发展在各个教育领域成为基本要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相联系成为文化发展大趋势,必然受到各教育领域关注与重视。在全球文化合作愈加紧密背景下,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地方高校应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地音乐教育,通过自身优势,如专业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组织能力,对当地人文文化有着更为深邃的影响,并有效推动本土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应通过对本校音乐教育的研究与调查分析,以及协同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优势评估,以探索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本土文化市场等方面促进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循环模式。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促进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本土音乐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地方基层群众文化素养。在社会发展众多条件中,文化发展是无法替代的一项重要条件,也是本土文化发展进程中较弱势的环节。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当地音乐人才,并促进当地人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節,其无法替代的、特有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服务当地本土音乐文化发展,地方高等音乐教育与本土文化正在通过有效的方式发生着相互作用,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校作为当地唯一一所高校,其音乐教育应该是当地最具权威性的,其培养的音乐专业学生,应该充分合理的利用自身专业,开展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传播的文艺活动及演出比赛,主动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要,服务本土音乐文化发展,致力于服务提高本土文化水平。
(二)整合本土音乐资源,充实本土音乐教育资源
受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影响,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相对单一,通常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与教材,这种传统的音乐课程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统一的教材与教学模式难以解决各地方高校学生的差异性,而统一的音乐课程更不能彰显本土音乐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造成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浪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本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渠道应充分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应用价值,从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本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教材作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物,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编排本土音乐教材,创造条件把本土音乐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课程中,如声乐、视唱练耳、舞蹈等课程,并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补充。尤其重点培养教学过程中具有传承潜力的学生。重视当地极具特色的本土音乐文化形式,与当地文化传人达成合作,给予政策支持聘请地方文化传人进行文化交流及教学。综合分析本土音乐文化形式与载体的创新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
(三)创办实践活动,实现本土音乐艺术实践
高校可以通过创办各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比如“本土音乐艺人进校园”“本土音乐演唱比赛”等活动,实现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中的实践体验,不局限于理论学习,让学习切身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也可以在学校内支持社团等校级组织的建立,使本土音乐的活动举办更加规范化、规模化,增加本土音乐的影响力。学生与本土音乐的结合,使学生也能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长认识、开阔视野,促进全方面人才的培养。
(四)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本土音乐现代化创新
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如今,流行音乐此起彼伏,音乐市场和音乐作品鱼龙混杂,许多本土文化由于缺乏创新力度,加之大多是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没有固定规范的教材,导致本土音乐容易出现无法出圈、不被人们所喜爱的现象。这就要求本土音乐人,注重本土音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这种物质条件是本土音乐进行创新传承、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另外,在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存储再查看的特点,所以即使在课后,高校学生们也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随时巩固知识,实现在课后也能自主练习、自主复习的效果。除此之外,这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也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与可持续性,民间音乐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软件,将作品和教材上传至网络,会被更多人看到,会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与关注,可以有效提高本土音乐教学的广泛性与规范性。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对于本土音乐的教学,教师和学校重视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真正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土音乐教学影响力较弱、传承性较低的问题。
四、总结
目前来看,本土音乐文化与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的融合还不够紧密,但文化传承的相关理念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我们不断的研究,创新实践方式与措施,本土音乐文化会在地方音乐教育中成为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总之,本土音乐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校方、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配合,除了上述的措施与对策,还应该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对策,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本土音乐的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高校中本土音乐教学的具体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整体本土音乐教学水平,提高重视程度,甚至达到完善高校人文艺术类教学模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8(19).
[2]许佩晖.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整合[J]长春大学学报,2016(4).
[3]刘静雅.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建设的关系[J].沈阳大学学报,2013(3).
[4]勒宇.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黄河之声,2018(19).
作者简介:黄霜阳(1991-),女,江西抚州人,艺术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075-03
【本文著录格式】黄霜阳.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75-77.
基金项目: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东华理工为例(课题编号:19Sk90)。
本土音乐主要是指某特定地区或者某特定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通常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属于一个地区和民族的特色与特征,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或区域,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最鲜明体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一、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
(一)满足了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纵观我国新课改的不断完善、深入探索与创新,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总体呈基础化、立体化、人文化、职业化等趋势。同时音乐教育新课程要求中提出“在实施音乐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中的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理解多元文化,世界和平和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承担着向地方输送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角色,地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性应用教育资源,深入耕耘地方音乐文化土壤体现地方特色,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学科特色、突出学科优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態和精神风貌,地方高校应充分调动人才优势、教育资源,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强调教学特色、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二)立足本土,协同区域文化发展解决本土音乐发展困境
当前网络通讯高速发达,信息爆炸,流行音乐文化盛行,音乐教育大众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巨大冲击。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困难甚至几乎出现断代问题,这已经受到社会各级部门的关注和研究,当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作为向社会输送音乐人才的地方高校,除了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外还肩负地方音乐文化发展的重任,将地方音乐文化引入课堂,使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当地音乐文化,感受当地音乐文化内涵与魅力,为地方音乐文化创新思路注入新血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挖掘地方音乐文化特色,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模式稍显落后,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课程设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理念需要被更新,教育学生培养正确音乐理念分辨优质音乐作品尤其重要。因此应转变高校音乐教育方法,丰富音乐教师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文化传承问题。地方高校协同地方文化发展在一定层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在丰富基层群众生活的同时提高基层群众收入。地方高校的文化活动,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丰富了文化活动类型,提高了文化活动精神高度,促进当地文化市场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帮助。地方高等院校协同当地文化组织、音乐家协会等举行包括本土音乐文化相关文艺活动,带动基层群众亲身体验,提高基层群众音乐文化素养,创造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环境,全方位提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现实意义。
二、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制约因素
D学校目前为当地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是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学科性大学。音乐教学主要在该校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通过针对音乐专业在校学生开展必修课和选修课等课程进行,该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为400人。多年来为当地及周边县区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一)本土音乐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模式延续着20世纪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且在学校音乐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是衡量学生专业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高校地方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发展还不够系统、成熟,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在教学质量衡量标准中占比微小,导致地方音乐课程的开展不具备条件,以D学校为例,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通常是“美学欣赏”“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且实施效果取决于学校实际教师配置情况及人文设施配备情况。而本土音乐的相关课程和师资配置受到主体教学设置的影响,其普及开展面更加受限。本土音乐教学课程普及面窄,其教学难以体现地方特色。
(二)音乐教学设施落后
地方高校音乐教学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不能利用现阶段新兴教学媒体设备等,导致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出现隔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音乐在传承中的一大制约因素是受流行音乐文化大热冲击,学生接受流行音乐文化更加简单便捷,而接触传统音乐的机会无论在我们的网络生活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受到流行音乐文化的挤压。以D校为例,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沿用了20世纪的教学设备,直接影响教师上课效果,很多创新想法与实践受到设备与场地的影响难以实现,为了更有效的传承和发扬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地方高校在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创新技术、形式,多利用新兴教学设备,给传统音乐换“新衣”不再让学生感觉传统音乐就是土、无聊等印象。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的感悟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 (三)本土音乐教学缺乏创新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本土音乐创新是在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观察,目前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教师团队创新力不足,从实践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由于科研或教学任务繁重等各类原因导致精力不足,从而造成缺乏创新性,精力只限于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创新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积累。第二,传统音乐教学实践形式陈旧,传统的音乐教学延续的是示范法、演示法、讲授法,在过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科技技术、网络通讯的发展,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难免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兴趣值下降。传统音乐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运用科技手段带领学生能多维度的思考体会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以D校为例,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学生不像一线城市的学生有丰富的现场学习机会,学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促进校内学院相互合作,进行专业交流,如利用有VR技术的学院带领音乐专业学生体验贴近真实的舞台,搭建网络平台与更多的传统音乐大师们交流学习等。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四)高校对本土音乐的重视程度有限
部分高校本身对人文艺术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就有限,本土音乐作为传播力度不大、受众范围有限的艺术学科,更容易被高校教育所忽视,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方面并不合理。虽然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工作从未止步,但在具体实施与方法运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地区虽然明确本土音乐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安排时,仍会遇到比如专业教师团队不足、教育资源不足等众多客观问题,所以高校对本土音乐教学的重视只是进行本土音乐科学教学的第一步。
三、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有效措施及创新
(一)提高认识,强调现实意义
现今,多元化发展在各个教育领域成为基本要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相联系成为文化发展大趋势,必然受到各教育领域关注与重视。在全球文化合作愈加紧密背景下,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地方高校应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地音乐教育,通过自身优势,如专业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组织能力,对当地人文文化有着更为深邃的影响,并有效推动本土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应通过对本校音乐教育的研究与调查分析,以及协同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优势评估,以探索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本土文化市场等方面促进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循环模式。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促进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本土音乐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地方基层群众文化素养。在社会发展众多条件中,文化发展是无法替代的一项重要条件,也是本土文化发展进程中较弱势的环节。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当地音乐人才,并促进当地人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節,其无法替代的、特有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服务当地本土音乐文化发展,地方高等音乐教育与本土文化正在通过有效的方式发生着相互作用,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校作为当地唯一一所高校,其音乐教育应该是当地最具权威性的,其培养的音乐专业学生,应该充分合理的利用自身专业,开展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传播的文艺活动及演出比赛,主动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要,服务本土音乐文化发展,致力于服务提高本土文化水平。
(二)整合本土音乐资源,充实本土音乐教育资源
受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影响,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相对单一,通常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与教材,这种传统的音乐课程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统一的教材与教学模式难以解决各地方高校学生的差异性,而统一的音乐课程更不能彰显本土音乐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造成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浪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本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渠道应充分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应用价值,从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本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教材作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物,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编排本土音乐教材,创造条件把本土音乐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课程中,如声乐、视唱练耳、舞蹈等课程,并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补充。尤其重点培养教学过程中具有传承潜力的学生。重视当地极具特色的本土音乐文化形式,与当地文化传人达成合作,给予政策支持聘请地方文化传人进行文化交流及教学。综合分析本土音乐文化形式与载体的创新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
(三)创办实践活动,实现本土音乐艺术实践
高校可以通过创办各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比如“本土音乐艺人进校园”“本土音乐演唱比赛”等活动,实现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中的实践体验,不局限于理论学习,让学习切身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也可以在学校内支持社团等校级组织的建立,使本土音乐的活动举办更加规范化、规模化,增加本土音乐的影响力。学生与本土音乐的结合,使学生也能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长认识、开阔视野,促进全方面人才的培养。
(四)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本土音乐现代化创新
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如今,流行音乐此起彼伏,音乐市场和音乐作品鱼龙混杂,许多本土文化由于缺乏创新力度,加之大多是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没有固定规范的教材,导致本土音乐容易出现无法出圈、不被人们所喜爱的现象。这就要求本土音乐人,注重本土音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这种物质条件是本土音乐进行创新传承、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另外,在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存储再查看的特点,所以即使在课后,高校学生们也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随时巩固知识,实现在课后也能自主练习、自主复习的效果。除此之外,这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也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与可持续性,民间音乐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软件,将作品和教材上传至网络,会被更多人看到,会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与关注,可以有效提高本土音乐教学的广泛性与规范性。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对于本土音乐的教学,教师和学校重视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真正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土音乐教学影响力较弱、传承性较低的问题。
四、总结
目前来看,本土音乐文化与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的融合还不够紧密,但文化传承的相关理念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我们不断的研究,创新实践方式与措施,本土音乐文化会在地方音乐教育中成为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总之,本土音乐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校方、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配合,除了上述的措施与对策,还应该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对策,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本土音乐的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高校中本土音乐教学的具体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整体本土音乐教学水平,提高重视程度,甚至达到完善高校人文艺术类教学模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8(19).
[2]许佩晖.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整合[J]长春大学学报,2016(4).
[3]刘静雅.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建设的关系[J].沈阳大学学报,2013(3).
[4]勒宇.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黄河之声,2018(19).
作者简介:黄霜阳(1991-),女,江西抚州人,艺术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