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意象至上,无事发生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ea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都周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尔兰作家中就相继出现了像乔伊斯、贝克特这样的现代主义先锋,他们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托宾: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爱尔兰的出版审查刚刚废止。大量的书籍涌入爱尔兰,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其实,比起乔伊斯,我更早读到的是海明威。我也很早接触到了卡夫卡和D.H.劳伦斯。他们是英国作家或美国作家对我并不重要,我并不把阅读局限于爱尔兰作家。当时,我也许还有些排斥叶芝的诗歌。
  在十六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在剧院里看到贝克特,那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惊奇的体验。要知道,那时候在爱尔兰几乎没什么人知道他。他的书籍的初版只有很小很小的印量,先是他的戏剧,然后是他的小说。直到七十年代,他对人们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他的作品如此纯净,充满了纯粹的戏剧性,和语言的力量。
  南都周刊:那为什么你的作品反而采取了相对传统的形式?
  托宾:我认为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反动。换句话说,十九世纪末的小说语言已露出疲态,充斥着对物的过度描写,和感伤主义的色彩。像乔伊斯、贝克特、伍尔夫这些作家,他们所进行的尝试,不如看成对当时的文学语言的一次清理。
  但是,这样的尝试只能进行一次。你不可能再写出一部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你不可能去重复它。贝克特作品中展现的视觉哲学,你同样难以重复。它们不是一条向后来者敞开的道路。
  我认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带来了语言之下的节奏和韵律,语言比意象所表达的更多,而单一的意象可能取代冗长的描述。在乔伊斯和贝克特之后,小说的语言即便在那些被认为更传统的作家如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笔下,也变得更为迅速、碎片化和简洁。
  南都周刊:所以,在你的写作中,对于语言的节奏比对事物的形象要更为敏感?
  托宾:我让意象位于叙述的中心。比如说一个玻璃杯(顺手指着眼前的杯子),你围绕它发明的语言,使之成为诗意的核心。而语言本身的力量关乎发生和不发生,也许无事发生,也许只是发生的预感。那里总是一个空无的核心。以我的小说《一首歌》打比方,那首歌是母亲教的,似乎是相互和解的引线,也牵动着过去的争执。但事实上,母子两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他们之间没有纽带,只充塞着大量的沉默。
  南都周刊:在《大师》中,你的叙事风格很独特。它的来源是什么呢?
  托宾:我模仿了亨利·詹姆斯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非常个人化的。所有事物都仅仅以个人化的视角呈现。而在传统小说中,叙事者占据着全景的视角,他能告诉你故事的一切方面。我在《大师》中所做的,是把各种声音,汇于同一个视角,形成一个十分致密的系统。
  南都周刊:在《大师》之前,都柏林文学奖也曾授予库切的《彼得堡的大师》,这也是一部以文学大师的生活为题材的虚构作品。
  托宾:是的。我在开始写作《大师》以前,先读了库切的《彼得堡的大师》。那是一部让人战栗的作品,尤其是开篇的六十页,弥漫着冰冷和黑暗的气氛。此外,我还读了一本唐·德里罗(Don Delillo)的作品《Libra》,是以刺杀肯尼迪为题材的,也很棒。作者检阅了大量关于刺客生平和案卷的资料,就像我在写作《大师》时一样。我每天早晨起来,都会先读一会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或者书信,我熟知他的所有作品。我所做的是从他小说的一个片段或书信的一行,乃至一个注脚,来想象一个故事。
  南都周刊:相比传统小说,你几乎把故事背景、戏剧性情节都撇清在叙事以外?
  托宾:是的。在故事中,你很难分辨它发生于哪个年代。我并不把社会背景考虑在内,我所关心的是人物本身。所以,你不会费笔墨去描述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等,你要把它们都清理干净。
  《关键所在》是一个例外。它发生于上世纪的60年代。在爱尔兰我所居住的小镇上,风俗渐变,人们变得有钱起来,银行贷款、连锁超市之类,代表着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相继进入。我碰巧有一个朋友的父亲开了一间杂货店,但在那些年里,它不再给乡间的订户送货,随之就消失了。直到有一天我在都柏林遇见他们,他们居然在都柏林的大卖场购物!这一切变化让我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也很像八九十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南都周刊:你的小说更偏重于爱尔兰乡村的题材,为什么不写都柏林?
  托宾:首先,我不是一个都柏林人。我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几乎所有的故事背景都来自我出生的小镇。对于小镇上的每条街道、每棵树,我都非常熟悉。都柏林对我来说,就没有那样的情感力量。我移居城市,就像乔伊斯移居巴黎。但他从来没有写过巴黎。也许追随人生的风景,总是在一生的头二十年吧。
  南都周刊:但你在二十岁时就离开了爱尔兰,去巴塞罗那居住,为什么呢?
  托宾:我去巴塞罗那生活,是因为正巧获得了一个教授语言的教职。我对生活在两种语言中一直很感兴趣,那里既说西班牙语,又说加泰罗尼亚语。而且因为我是学历史出身,读了不少关于西班牙内战的书籍。
  相比之下,爱尔兰非常隔绝。西班牙的风俗和我们那儿大为不同。他们不会喝得醉醺醺的,我们爱尔兰人几乎像前苏联人那样嗜酒。坐在巴塞罗那街边的咖啡馆,你可以随便打量路上的行人。而在爱尔兰,如果你定定地朝一个陌生人看着,他会问,“为什么盯着我?”好在,我发现在上海不是这样。
其他文献
在被索马里海盗劫持整整253天后,3月1日下午,“泰源227号”7名中国船员终于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当天到达的利比亚归国人员相比,他们没有鲜花,也没有欢迎的条幅。不过,在漫长的磨难之后,“只要能回家,就是个幸福的结局”。    海盗来了    情况不对劲——在第一时间,轮机长徐剑行就看出来了。一辆白色雅马哈小艇从那艘身份不明的母船身下窜出,直奔“泰源227号”而来。  2010年5月6日傍晚,
5月11日,A股上市的3只创业版新股中,移动终端游戏商掌趣科技给其第二大股东华谊兄弟带去了数亿赚头。  5月24日,华谊兄弟的又一笔资本去向浮出水面。观澜湖集团、华谊兄弟和导演冯小刚三方宣布,将共同投资50亿元,打造中国特色电影旅游商业项目—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观澜湖持股60%,华谊兄弟35%,冯小刚5%;具体运营三足鼎立,观澜湖规划地产,冯小刚授权电影,华谊兄弟则提供电影相关资料、配合
已故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提倡废除美联储,他设想用一个自动化系统取代中央银行,以稳定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消除通货膨胀。现在,弗里德曼的梦想成真了——比特币(Bitcoin)问世了,它不由任何政府、企业或银行创办,没有规则,却可以真实交易,并将通胀设定在可控水平上。  不幸的是,美国时间2011年6月19日下午2点,这个朝气蓬勃的网络金融试验遭受了突如其来的重创——世界最大的比特币交易网站Mt
读完这本书跳到我脑中的第一句话是:我之蜜糖!但我明白对有的人来说,不亚于彼之砒霜。  小说以冷静细密的笔调,呈现十九至二十世纪的四川农村现状。写得克制清淡,我相信,就凭这一点,被浓油赤酱重口味惯坏了的现代读者,大多数是受不了的。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不能阅读这本书,会是很大的错失。  先从作者董时进谈起吧。董时进在国内少有人知,他出生于1900年,在四川垫江农村长大,20岁考上公派留学,24岁获美
既然以冯唐的名字命名,显然这个词与名人冯唐有关。  在年初此起彼伏的韩寒代笔网络纷争中,4月份冯唐也发表了一篇名为《大是》的文章。在此文中,除了探讨韩寒是否代笔的问题,冯唐还畅谈文学标准,他这样写道:“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之心’。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
我可怜F。  虽然老外往往在碰钉,倒霉,生气等等不如意的境况之中用以F为首的一个英语动词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但脱离了XXX的F却是一点霸气都没有了,我不是说过吗,像一只残缺的E,看来头重脚轻,岌岌可危——怎么我忽然想起falv(法律)来——不,我只想说F很可怜,怪不得以F为首的恐惧症那么少,只有四种。  其中一种叫Felinophobia,害怕猫。不知道是否各民族都有不少人患了这种恐惧症,它的别名也
在全世界都“避重就轻”,流行苹果、耐克这种只掌控利润上游的产业链架构时,一意孤行着全产业链条的迪卡侬无疑是个另类,它的角色贯穿了从研发、设计、品牌、生产到零售的整条产业链。而且“避轻就重”的迪卡侬也成功地将成本压到了最低。    在年轻白领喜欢聚集的豆瓣网上,迪卡侬(decathlon) 的“拥趸”张木木建立了一个名为“迪卡侬之友”的小组,这个热衷旅行和休闲运动的年轻人为小组写下了这样的介绍:“宜
下午三点,阳光温暖,藤萝缠绕的凉亭,五六只小猫跑来跑去。离休多年的新华社记者戴煌在老伴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走出书房来晒太阳。  这里是北京市延庆县的康庄镇,八达岭长城、康西草原近在咫尺。冬春在宣武,夏秋在延庆,成了戴煌老两口几年来的生活规律。  83岁的戴煌,腿脚不很灵便了。  推门进客厅,他正伏在宽大的餐桌上卖力地写着文章。一沓方格稿纸,他已经写完了五六页,字体工整而挺拔。每写完一页,他便扶一扶老
如果不是市中心有几座高楼,阿德莱德就像一个幽静整洁的村庄,大部分房子只有一层,偶尔有两层的房子,导游说,要建两层的房子,需和邻居协商,因为会遮住邻居的阳光和视线。  阿德莱德这个城市名,来自英国威廉四世王后的名字。阿德莱德是英国殖民者建立的第一个移民城市,当年的建造者威廉·莱特在此建城时,曾引发争议。1839年,威廉·莱特去世,他留下了一段话:“把阿德莱德建在这里的理由,我不指望现在能得到广泛的理
20世纪40年代的西式婚礼照。  20世纪50年代,在婚姻法的鼓励下,广州农村新婚夫妇在毛主席像前举行新式婚礼。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  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结婚照。当年3月21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坎京(今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婚礼,林徽因所戴的西式花冠是她自己设计制作的,西式婚服也是她用布料代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