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视角下的智慧水务关键问题及对策

来源 :水利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zde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大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长江大保护工作城市水系统复杂多样、参与方众多、工程建设难度大、运维周期长等特点,在分析国内外智慧水务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智慧水务特征,并从战略、业务、管控3个层面分析长江大保护实施过程中的智慧水务需求,明确智慧水务建设目标,深入剖析长江大保护智慧水务工作中面临的顶层规划缺失、各参与方整合程度低、业务主导能力不足、监测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数据孤岛、碎片化管理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明确实施路径和预期效益,为探索长江大保护组织、管理和运营的新模式,提升长江大保护项目、运维、调度、绩效全过程的智慧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从依靠经验化的管理模式向高效智能的智慧化管理模式转变服务.
其他文献
为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黄河三角洲业务的深度融合,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业务智慧应用和信息化建设需求,提出智慧黄河三角洲总体建设思路和分期建设目标.设计建立智慧黄河三角洲的总体框架,并从监测感知、信息汇集、智能服务与分析支撑、业务智能应用、网络安全5个方面详细设计技术参考模型,实现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文化旅游管理、工业与城市化发展、科研服务等业务的信息高效共享与智能管理应用,高效支撑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对建立黄河三角洲综合信息服务决策支持平台具有一定的指导
水情信息化是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服务支撑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云南水情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为加快提升云南水情信息化程度,从数据资源构建、专业系统开发、综合平台集成3个方面,明确提出“自下而上、上下统筹”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强调以Hadoop大数据生态组件为主,从实时和历史数据、数字地图方面构成企业级水文大数据;以需求为导向,提质增效为目的,突出专业性,采用微服务开源框架,加强业务系统开发;以大数据、云平台和微服务,围绕“一个中心,
为了研究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河段在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的水动力特征及河床冲淤变化规律,分析下游大顶子山水库对河段河势变化的影响问题,本文构建了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拟方法,针对大顶子山水库不同坝前水位、不同来水流量条件开展了定床和动床计算.结果 表明:(1)当来水流量小于2000 m3/s时,江水归槽,河段内流速多在1.20 m/s以下;当来水流量增大至4000 m3/s时,主槽内大部流速逐渐增大至1.0~1.6 m/s左右;(2)相同来流量条件下,大顶子山水库坝前水位越低,研究河段
为解决干旱扬水灌区地下水环境状态受多因素耦合影响而难以定量化描述的难题,以甘肃省景电一期灌区为例,基于灌区多级地下水水文驱动主导因素构建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CM-AHP和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指标赋权.通过最小二乘法优化组合权重模型得到指标综合权重,将评价矩阵与综合权重矩阵相乘得到综合评价云模型.最终以云数字特征的形式对研究区2009年、2014年及2018年的地下水环境风险状态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时期地下水环境风险状态综合评价云分别为R2009=(0.7751,0.0342,0.
为了研究水利工程事件的风险状态,引入了机器学习中的因子分解机模型对水利工程事件的风险因素及风险状态进行分析.以修订的人为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中的风险因素作为事件数据分析指标,采用因子分解机(FM)理论,并利用数据库对因子分解机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建立了风险因素交叉情况下的风险状态分析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确定风险因素之间交叉项因素的关系并能够表达事件整体的风险状态.结果 表明:利用数据库对因子分解机模型进行训练,能够较好地解决风险因素交叉项计算问题,计算出事件交叉项之间的关系,得出与水利工程相匹
针对水利舆情及业务工作对互联网舆情大数据的需求,研究利用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基于多模态智能分析架构,采用知识图谱、信息萃取、价值识别等手段,开展信息价值点、敏感点、关键点、发酵点的发现及标引和提取,建设水利舆情大数据分析平台.平台运行有效地推动舆情工作及水利业务工作的融合,扩大水利舆情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验证水利业务系统利用互联网维度数据途径的可行性,打开互联网维度数据与水利业务数据叠加的发展空间,提升舆情大数据的价值密度,可为水利部门户网站、河(湖)长制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大数据分析等业务系统
为改善上海市河道水环境,针对现有河湖水质存在的问题,依靠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汇聚各类水质相关数据,开展数据整合与分析,推出河道水质变化三级报警预警,建立相应业务处置机制和流程,探索河湖水质智能化应用,重点研究河湖水质数据监测、变化趋势分析、波动报警预警、整改处置和结果反馈等5个环节闭环管理.通过河湖水质智能应用研究,并在上海市河长制办公室工作平台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水务专题中进行实际应用.实际应用表明:河湖水质智能应用可有效发挥作用,强化对河湖水质恶化等问题的持续跟踪和有效监督,提高河湖水质治理效率,推
滑坡变形切线角预警模型可以实现准确的过程化变形预警,但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基于滑坡匀速变形阶段的变形速率进行计算.对于匀速变形速率呈阶段性变化的折线型滑坡,目前还难以动态自动识别匀速变形速率并及时调整,对滑坡变形的自动化预警较为不利.为解决折线型滑坡匀速变形速率的动态调整难题,提出了基于切线角预警的滑坡匀速变形速率数据处理方法,采用无量纲变形动态判识值γ对变形数据进行实时判定,通过判识方法实现滑坡匀速变形速率的自动调整,从而对滑坡变形切线角预警模型进行自动修正.同时,通过典型滑坡变形数据的实例应用进行了验证,
为在长江大保护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中形成智慧管控新模式,提升长江大保护沿线城市排水系统运行效率,从智慧水务标准发展现状和长江大保护政策背景出发,根据长江大保护水环境治理业务应用和智慧水务技术要点,提出“智慧+水环境”标准体系建设路径,构建长江大保护智慧水务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框架将标准分为政策法规及基础、通用、专用标准4类,每类别下分为2个层级.同时在基础和通用标准中提出针对大保护业务定制化标准规范的建设思路,以弥补目前智慧水务标准顶层设计缺失和部分领域规范空白.提出的标准体系框架能够指导长江大保护智
采用低热和中热水泥配制二级配常态混凝土和大坝四级配混凝土,并对低热、中热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进行比较,为低热水泥在大坝主体结构混凝土中的全面应用提供了依据.项目采用宏观性能研究和亚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低热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变形性能和绝热温升,以及低热水泥-粉煤灰浆体的亚微观结构.结果 表明,低热水泥与不同品种骨料的相容性良好、均可制备出性能优良的水工混凝土.低热水泥混凝土具有早期强度较低、后期强度增长率高的特点,其干缩值较中热水泥混凝土略低,自生体积变形与中热水泥混凝土相当,可显著降低混凝土的早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