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促进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转变观念;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出台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在“精英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由于近几年的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已经由传统的包分配转型为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迅速攀升,加上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很多企业的冲击,社会就业岗位相对下降,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尚未就业的还约有400万人,而2009年又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因此,约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二者交织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残酷现实。
(一)客观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一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关闭、停产或半停产的情况,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减少;此外,《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的出台,在为劳动者就业权利保护提供更好的法律环境和保障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的迅速增长,造成了劳动力需求的降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步入哀退,就业形势在不断恶化,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的受害者。
2.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暴露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目前,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很多高校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各类大学生的需求。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师资水平、科研能力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多数高校依然以传统学科教育为主,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没有融入社会,或者为迎合社会的需求,盲目增设新的专业,导致这类专业人才的供过于求。此外,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能力实际上跟我们产业界的需求是脱节的,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完善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或指导体系不完善,有的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就业指导机构。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形同虚设,就业指导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市场调研不充分,理论缺乏且过程简单,这些都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要求。
(二)主观原因
1.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然而很多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传统的精英就业观上,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地认知社会、自我和职业。“学而优则仕”的意识在我国仍相当普遍,上大学就是为了能找一份稳定的、高薪水的好工作。“宁要北京的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的一套房”,很多毕业生宁愿挤在大城市就业,而不愿去西部和农村地区。“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2.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又有不同侧重。许多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缺乏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求职技能,不善于“推销”自我,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正确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成因,其中影响较大的莫过于“大学扩招”惹的祸。是否真的如此,值得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不容讳言,扩招对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或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造成的。我们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当中,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从表面或暂时看,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多了,但实质上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国大学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应当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并经此以及其他方式提高国民教育总体水平。
大学生就业难是发展中的问题,应该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来克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仅大学生难就业,其他人就业也难,如果不上大学就业面会更狭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其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业率就越高。因此,发展高等教育才是解决全社会就业难的关键点。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鼓励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目前的社会形势和客观地认识自我,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摒弃传统的精英式一次性的终生就业观,树立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以及自食其力、劳动光荣等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再发展。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观念转变过来,就容易找到就业岗位。
(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要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树立大众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观。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调研;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设置和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根据市场需要增加新知识、新技术课程,让大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高校要处理好招生的“超前”与就业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改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错位”现象。实行不同的培养模式,加大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力度,注重实习、实践基地和教学设备、实验设施的建设。同时,培养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不是就业的直通车,大学生不是考上大学就能一劳永逸,尤其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因此,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大学生要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感兴趣的方向,找准适合自己的工作或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会自强不息,参与竞争。
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政府和高校应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通过逐步建立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辅之以专家讲座、心理辅导、企业实习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帮助学生理性认识自己,客观进行自我定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建设并组织开展大型和专场的就业招聘会,将“有形”和“无形”的信息网相应补充,形成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
(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创业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毕业生走好自主创业之路。国家和地方应该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供创业各方面的咨询、鼓励高校建立创业机制等,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全力帮助和支持。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1):106-107.
[2]陈文辉.劳动与权利[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
[3]倪迎华等.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94-97.
作者简介:俞福君(1968—),男,湖南桃江人,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转变观念;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出台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在“精英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由于近几年的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已经由传统的包分配转型为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迅速攀升,加上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很多企业的冲击,社会就业岗位相对下降,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尚未就业的还约有400万人,而2009年又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因此,约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二者交织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残酷现实。
(一)客观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一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关闭、停产或半停产的情况,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减少;此外,《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的出台,在为劳动者就业权利保护提供更好的法律环境和保障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的迅速增长,造成了劳动力需求的降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步入哀退,就业形势在不断恶化,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的受害者。
2.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暴露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目前,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很多高校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各类大学生的需求。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师资水平、科研能力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多数高校依然以传统学科教育为主,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没有融入社会,或者为迎合社会的需求,盲目增设新的专业,导致这类专业人才的供过于求。此外,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能力实际上跟我们产业界的需求是脱节的,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完善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或指导体系不完善,有的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就业指导机构。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形同虚设,就业指导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市场调研不充分,理论缺乏且过程简单,这些都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要求。
(二)主观原因
1.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然而很多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传统的精英就业观上,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地认知社会、自我和职业。“学而优则仕”的意识在我国仍相当普遍,上大学就是为了能找一份稳定的、高薪水的好工作。“宁要北京的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的一套房”,很多毕业生宁愿挤在大城市就业,而不愿去西部和农村地区。“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2.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又有不同侧重。许多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缺乏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求职技能,不善于“推销”自我,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正确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成因,其中影响较大的莫过于“大学扩招”惹的祸。是否真的如此,值得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不容讳言,扩招对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或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造成的。我们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当中,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从表面或暂时看,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多了,但实质上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国大学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应当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并经此以及其他方式提高国民教育总体水平。
大学生就业难是发展中的问题,应该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来克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仅大学生难就业,其他人就业也难,如果不上大学就业面会更狭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其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业率就越高。因此,发展高等教育才是解决全社会就业难的关键点。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鼓励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目前的社会形势和客观地认识自我,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摒弃传统的精英式一次性的终生就业观,树立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以及自食其力、劳动光荣等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再发展。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观念转变过来,就容易找到就业岗位。
(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要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树立大众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观。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调研;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设置和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根据市场需要增加新知识、新技术课程,让大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高校要处理好招生的“超前”与就业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改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错位”现象。实行不同的培养模式,加大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力度,注重实习、实践基地和教学设备、实验设施的建设。同时,培养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不是就业的直通车,大学生不是考上大学就能一劳永逸,尤其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因此,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大学生要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感兴趣的方向,找准适合自己的工作或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会自强不息,参与竞争。
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政府和高校应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通过逐步建立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辅之以专家讲座、心理辅导、企业实习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帮助学生理性认识自己,客观进行自我定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建设并组织开展大型和专场的就业招聘会,将“有形”和“无形”的信息网相应补充,形成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
(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创业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毕业生走好自主创业之路。国家和地方应该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供创业各方面的咨询、鼓励高校建立创业机制等,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全力帮助和支持。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1):106-107.
[2]陈文辉.劳动与权利[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
[3]倪迎华等.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94-97.
作者简介:俞福君(1968—),男,湖南桃江人,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