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教育机构,在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服务系统,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社会并且参与社会合作、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成为学校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的主体。目前,随着社会实践组织形式的日益发展和完善,高校图书馆也应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体系。
1.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步基地
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大门后,课堂教育是主体,而社会实践则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教学延续,起着教学辅助的效果。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图书馆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内,充分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享受读书的乐趣,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具有基地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工作的优势,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在图书馆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及能力的活动。学生在图书馆内的社会实践对参加校外社会实践的具有指导意义。
2.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2.1 志愿者团队
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图书馆工作实践。他们的特点是不定期来参加图书馆的一些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组织他们到相应的部门参加实践活动。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电子阅览室的工作,利用他们专业知识对计算机设备维护和故障排查,在技术部老师应指导下解决各种故障;另外还可以帮助电子阅览室学生遇到的上机问题,让他们可以简单的处理临时发生的设备故障,将书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工作时间待定性比较强,所以图书馆在给予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尽力安排符合专业特色的临时性工作,便于图书馆的管理。
2.2 学生义务馆员
关于学生义务馆员的出现,不少文章中赘述的因为“我国连续几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学生在校人数激增,对图书馆的需求成倍增长,图书馆的馆舍馆藏、人手等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我馆而言,从2000年初的18个编制,到目前的12个编制,人员减少,但学生人数和图书购书量相对比2000年增加了许多。为了缓解人员危机的矛盾,大学生又有参加社会实践的需求,学生义务馆员在一些高校孕育而生,大学生有组织的参与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宣传等工作,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他们的出现为图书馆建设带来了生机。
我馆的义务馆员在图书馆基本享受正式馆员在图书借阅及电子阅览等方面的待遇。我们主要采取固定时间和固定工作的管理制度,义务馆员上岗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以参加社会实践内容为前提,重点培训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在基本素质培训方面,应着重于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和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在基本技能培训方面,要针对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很快的融入到图书馆服务与建设中,逐步加强义务馆员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效地成为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图书馆老师在与义务馆员的共同工作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实践潜能。
2.3 “勤工俭学”学生
90年代末国家教委多次呼吁大力提倡“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参与学校及图书馆等部门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帮助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许多高校提倡贫困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而图书馆成为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首选,图书馆与大学生之间产生了潜在的供需关系。为了顺应这一形势的发展,我院图书馆与学生处共同组织学生的“勤工俭学”工作,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场所,一方面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同时也是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一种体验。
“勤工俭学”的学生比志愿者和义务馆员周工作时间长,而且大多数的学生由于家境比较困难,有外出打工的经历,动手能力比较强。例如对图书加工及图书上架等工作接受的较快,基本能够独立完成这些工作。因此,他们对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可以缓解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对于“勤工俭学”的学生的管理也是有所不同,我院“勤工俭学”学生的考核管理由图书馆负责,每月将他们在图书馆的工作表现及出勤情况用报表形式报到学生处,学生处按照每一小时的工资额度汇总后发放薪酬,对于“勤工俭学”的学生,我们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图书馆的各种工作,保障学生“勤工俭学”的时间。
3.图书馆成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应注意的问题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做到“以人为本”,就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大学生无论以什么身份参加图书馆工作,目的都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挖掘、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优势,切忌把他们当作纯劳动力来使用,应尊重、引导、激励塑造,以最终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
3.2 建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保障制度
对大学生参加图书馆的工作一定要有相关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考核标准等内容,注重对他们心理行为的引导,在岗前培训工作中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管理角度,柔性化的管理方法比刚性管理手段取得的效果要好,大学生参加图书馆的工作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我们要很好的保护他们实践热情,从图书馆的角度增强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可信度。同时,为学生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能够有效的保障学生在图书馆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
3.3 注重大学生在图书馆工作行为的规范化
大学生参加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老师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让他们对读者提供标准化服务,大学生亲历亲为的工作表现,更能引起学生读者的共鸣,这样会有利于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提升图书馆的形象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效率。同时,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在读者服务中得到认可,他们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信心大大增加,并对以后的各种社会实践工作充满了憧憬。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学生的重要课堂,为学生开辟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对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美珠.高校图书馆学生义务馆员管理探索[J].情报探索,2006,(4).
[2]王珏.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3).
[3]宋玉星.高校图书馆学生义务馆员管理[J].济宁学院学报,2007,(12).
作者简介:杨晓红,女,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社会并且参与社会合作、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成为学校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的主体。目前,随着社会实践组织形式的日益发展和完善,高校图书馆也应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体系。
1.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步基地
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大门后,课堂教育是主体,而社会实践则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教学延续,起着教学辅助的效果。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图书馆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内,充分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享受读书的乐趣,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具有基地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工作的优势,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在图书馆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及能力的活动。学生在图书馆内的社会实践对参加校外社会实践的具有指导意义。
2.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2.1 志愿者团队
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图书馆工作实践。他们的特点是不定期来参加图书馆的一些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组织他们到相应的部门参加实践活动。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电子阅览室的工作,利用他们专业知识对计算机设备维护和故障排查,在技术部老师应指导下解决各种故障;另外还可以帮助电子阅览室学生遇到的上机问题,让他们可以简单的处理临时发生的设备故障,将书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工作时间待定性比较强,所以图书馆在给予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尽力安排符合专业特色的临时性工作,便于图书馆的管理。
2.2 学生义务馆员
关于学生义务馆员的出现,不少文章中赘述的因为“我国连续几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学生在校人数激增,对图书馆的需求成倍增长,图书馆的馆舍馆藏、人手等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我馆而言,从2000年初的18个编制,到目前的12个编制,人员减少,但学生人数和图书购书量相对比2000年增加了许多。为了缓解人员危机的矛盾,大学生又有参加社会实践的需求,学生义务馆员在一些高校孕育而生,大学生有组织的参与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宣传等工作,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他们的出现为图书馆建设带来了生机。
我馆的义务馆员在图书馆基本享受正式馆员在图书借阅及电子阅览等方面的待遇。我们主要采取固定时间和固定工作的管理制度,义务馆员上岗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以参加社会实践内容为前提,重点培训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在基本素质培训方面,应着重于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和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在基本技能培训方面,要针对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很快的融入到图书馆服务与建设中,逐步加强义务馆员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效地成为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图书馆老师在与义务馆员的共同工作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实践潜能。
2.3 “勤工俭学”学生
90年代末国家教委多次呼吁大力提倡“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参与学校及图书馆等部门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帮助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许多高校提倡贫困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而图书馆成为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首选,图书馆与大学生之间产生了潜在的供需关系。为了顺应这一形势的发展,我院图书馆与学生处共同组织学生的“勤工俭学”工作,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场所,一方面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同时也是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一种体验。
“勤工俭学”的学生比志愿者和义务馆员周工作时间长,而且大多数的学生由于家境比较困难,有外出打工的经历,动手能力比较强。例如对图书加工及图书上架等工作接受的较快,基本能够独立完成这些工作。因此,他们对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可以缓解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对于“勤工俭学”的学生的管理也是有所不同,我院“勤工俭学”学生的考核管理由图书馆负责,每月将他们在图书馆的工作表现及出勤情况用报表形式报到学生处,学生处按照每一小时的工资额度汇总后发放薪酬,对于“勤工俭学”的学生,我们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图书馆的各种工作,保障学生“勤工俭学”的时间。
3.图书馆成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应注意的问题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做到“以人为本”,就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大学生无论以什么身份参加图书馆工作,目的都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挖掘、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优势,切忌把他们当作纯劳动力来使用,应尊重、引导、激励塑造,以最终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
3.2 建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保障制度
对大学生参加图书馆的工作一定要有相关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考核标准等内容,注重对他们心理行为的引导,在岗前培训工作中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管理角度,柔性化的管理方法比刚性管理手段取得的效果要好,大学生参加图书馆的工作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我们要很好的保护他们实践热情,从图书馆的角度增强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可信度。同时,为学生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能够有效的保障学生在图书馆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
3.3 注重大学生在图书馆工作行为的规范化
大学生参加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老师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让他们对读者提供标准化服务,大学生亲历亲为的工作表现,更能引起学生读者的共鸣,这样会有利于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提升图书馆的形象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效率。同时,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在读者服务中得到认可,他们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信心大大增加,并对以后的各种社会实践工作充满了憧憬。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学生的重要课堂,为学生开辟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对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美珠.高校图书馆学生义务馆员管理探索[J].情报探索,2006,(4).
[2]王珏.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3).
[3]宋玉星.高校图书馆学生义务馆员管理[J].济宁学院学报,2007,(12).
作者简介:杨晓红,女,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