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 恰如其分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简介:李华萍,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苏州市吴江区南麻中学。
  技法指点
  “表达要得体”,就是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等,选用恰当得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在写作中,尤其是在写作实用文体时,如何才能做到表达得体呢?
  首先,明确目的再动笔。不同的写作目的,意味着表达方式和态度是不同的:写感谢信,态度要诚挚,用语要恭敬;写倡议书,要突出倡议的背景和主题,并围绕主题提出具体的内容,要有可操作性;写邀请函,要体现正式性,运用得体的称呼和诚挚的语言表达对对方的尊敬;等等。
  其次,看准对象和场合。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对象和场合,掌握分寸。对象、场合不同,用语也必须随之变化。只有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最后,理解词义很重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应当弄清楚词语的基本含义,切勿因为望文生义而导致用语不恰当,表达不得体。在拿捏不准的情况下,需要勤查字典,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断积累。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文,具体体会一下吧。
  原文呈现
  倡议书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我们在校期间的生活与食堂密不可分。舒适优雅的就餐环境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形象,但我们遗憾地发现,食堂里存在着浪费、占座等诸多不和谐现象。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呢?
  我们想到了一个“热词”——“光盘行动”。它要求我们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此,我们发出以下倡议:
  首先,思想上正视这一问题,行动上有所呼应。在食堂吃饭,按照需求取用;在校外餐厅吃饭,打包剩菜;在家中做饭,更要好好盘算。一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会在较长的时间内陪伴我们前行。即便是在今天,也仍有人处于饥饿境地,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绝不浪费每一颗用辛勤的劳动与汗水换来的粮食。
  同学们,无论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还是为了将勤俭节约的美德传承下去,我们都应该积极响应号召,树立中学生的良好形象,为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大家的支持!
  八(1)班全体同学
  2020年12月20日
  综合点评
  这份倡议书内容基本完整,但存在较多问题:从内容来看,倡议的对象应该是学生,但开头并未有所体现;倡议的重点不突出,指向不明确;倡议的具体要求可操作性不强;语气生硬,言辞不恳切,最后的呼吁也较为空洞。
  升格指津
  1.明确写作目的。在这份倡议书的开头部分,应写明倡议的原因和背景,表明态度。倡议的内容和要求是重点,应当将做哪些事情、怎么做一一细化,并指出其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读者才可能理解和信服,并自觉行动。
  2.注意遣词造句。这份倡议书显然是平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不可使用生硬的命令语气,而应多使用口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此外,也要关注现实,不宜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佳作出炉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关于“光盘行动”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在家里,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将不合口味的饭菜倒掉;在食堂里,我们往往会将没吃完的餐盘随意地堆放在收餐台上;而在酒店里,很多剩飯剩菜被“无情”地倒入了泔水桶。面对这些行为,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的资源的珍视。小小餐桌,传承了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的传统美德;文明就餐,体现着广大学子珍惜粮食的良好素质。为了传承勤俭节约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1.以“适量点餐”为荣。就餐时,吃多少点多少,以吃饱为好。
  2.以“打包带走”为荣。放入盘中的饭菜一定要吃干净,不要浪费。如果实在吃不了,请一定记得打包带走。
  3.以“宣传节约”为荣。希望大家争当“节约粮食宣传员”,积极向家人、亲戚、朋友宣讲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制止浪费粮食的队伍。
  此外,我们也希望同学们能文明就餐:不随意占用座位;就餐后,主动将餐具放到指定位置。这也是对“餐饮之礼”的努力践行。
  我“光盘”,我光荣!让我们从每一餐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用行动展示美好形象,用文明让生活更精彩!
  八(1)班全体同学
  2020年12月20日
  综合点评
  升格后的倡议书开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现象,有事实,有情境,交代了发出“光盘行动”倡议的背景。而后,小作者采用道理论证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言语调动情绪,明确倡议的主题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三条倡议,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考虑到倡议的对象是学生,小作者较多采用同龄人乐于接受的词句,表达得体,亲切自然。最后的呼吁从自身出发,具有较强的鼓动性。
  小试牛刀
  在“环境保护月”活动中,你所在的班级将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请以班级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不少于500字。注意格式,表达得体。
其他文献
在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尽管教学内容相同,但由于各教师教学理念和对教材理解等多种因素的差异,教学效果迥然有异。下面摘录教学过程中的部分片断,试析“同谱异曲”的原因。  A教师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它的面、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将得到的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中。(学生开始观察、操作、测量)  师:长方体的面、棱各有什么特征? 
屠隆是一个才情横溢又放荡不羁的人。其文学才能得到王世贞、汤显祖等人的激赏。三十四岁考取进士,很快被任命为颍上知县,一年后平调为青浦令。万历十年(1582)底,经过考核升迁为礼部主事、郎中。他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但显然是性格使然,他常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其他不说,他跟戏曲便结下不解之缘,太迷恋于戏曲,给他带来了不少灾祸。他甚至慨叹“四十成翁”——才四十来岁就犹如老翁了。  这或许要从他的《彩毫
毫无预兆,也无甚原因,两个月前,王书金突然吃不了猪肉了,凡吃必吐。  这些年,在看守所中,他得过轻微脑梗塞,又一直血糖高,一日三餐总是控制在八分饱,最近则变成多数时候只食素。不过,这不是他当前最关心的东西。在最近一次与辩护律师朱爱民会见时,他仍然花了大量时间谈石家庄西郊玉米地的案子,这是他与聂树斌“一案两凶”的案件,在中国舆论场已被探讨15年。  在最高人民法院不核准对其死刑裁定、由邯郸中院重审王
一  将泰戈尔介绍到中国,陈独秀是先驱。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除了报纸简单发了消息外,并未做出过多的反应,也无多少泰戈尔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而在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谈到了泰戈尔。在这之前,国内仅有钱智修的《臺莪尔氏之人生观》(《东方杂志》,1913年10月1日,第十卷第四号)一文介绍过泰戈尔的思想。一年之后,才又有仲涛在《大中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了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评价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说、敢问、敢想、敢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一、让课堂评价成为师生“心灵的对话”  精心设计的教师评价语言,能激励学生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自己的见
当代湘人画家,王憨山阔大,管锄非冷隽,邵一萍富贵。  那年从广州回长沙,我曾在陈白一先生画案上书“塑白洁之身,成一家之言”送陈师,后白一先生去世,又重书悬挂灵堂。  父亲去世时,我曾有挽联记他的一生。联曰:“白昼过流星,无光而逝;长夜行天马,早露才华。”  如果你的祖先做了一块砖头,你祖先的儿子也做了块砖头,你祖先的孙子又做了块砖头,一路下来,到了你手里,兴许就有了一栋漂亮的房子。可惜的是,我们的
收到在军先生的书稿,是在2012年盛夏的一个午后,我本在外地度婚假,此时我早已抛开了一切工作,当然也包括约稿、写序之类的文字应酬。但是,这本书的标题却将我的时间安排打乱。我相信,任何一个“武大郎”在这样一本厚厚的书稿面前,都不会谢绝在军先生这份邀请的。况且,在武汉大学一百二十年校庆这个大日子里,面对这样一本出现在海峡对岸的学术著作,之于整个武汉大学而言,都是一件值得欣慰、庆贺的事情。  坦诚地说,
今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到2020年,中国已连续4年报告零本地病例。但对于全国疾控系统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神经更加紧绷了。由于本土病例的消失,疟疾,这个中国基层医务人员的“老熟人”,正在渐渐重新变得陌生。  “中国消除疟疾,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大量输入性疟疾病例成为新的挑战,因此我们仍须继续保证疟疾防控经费不少、队伍不撤、力度不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
“又是一年秋风起,渐醒家乡桂花香。”  世事就这么“无巧不成书”。昨天中午才在单位大院桂花树下谈论桂花的,今天一早就在微信朋友圈里读到了好友汪兄带着老家晨露的诗句,仿佛那枝条上点点宫黄裹着的芬芳,透过手机屏幕“天香云外飘”了。  凝视屏幕上“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的画面,脑海里呈现出“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的场景来。此刻,我的思绪已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见到了儿
名师简介:陈建中,曾获江苏省南京市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栖霞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现任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技法指点  同学们,常言道,一棵树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自然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既然这样,我们在说明事物时,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你们也许要问:如何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呢?  首先,应当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事物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征,比如外观。在观察比较时,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