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质量调研试卷上一道应用题
一只长方体水桶长25分米,宽20分米,高30分米。做这个长方体水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批阅试卷时发现学生有以下两种解法:
(1)25×20 (20×30 25×30)×2
(2)(25×20 20×30 25×30)×2
一开始,我毫不犹豫地给第二种解法打上“×”。还不停地埋怨学生怎么这么不长记性?竟然算成五个面!然而评讲课上听学生的争论,我才感到自己的片面和无知。
有的认为:水桶就是前、后、左、右、下五个面。哪有盖子?
后者认为:有盖子的水桶多的是,家里提水用的塑料桶、装米的米桶都是有盖子的。
还有学生说:没见过铁皮水桶,铁皮是什么样的?列式时瞎蒙的。
还有一位同学补充说:“老师,你平时老是强调,求生活中实际物体的表面积,一定要先弄清有几个面,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我就是按照你要求的去思考,我家塑料水桶确实有盖子啊!我才算成六个面的。说着说着,她竟哽咽起来。是啊,我曾反复强调,求物体表面积时,千万别生搬硬套公式,读题要字字入目,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想想生活中这个物体是几个面,就计算几个面。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可是今天面对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应用题,我一筹莫展,陷入深深地尴尬之中……
水桶到底有没有盖呢?翻开现代汉语词典(1991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解释是这样的:“桶,盛东西的器具,用木头、铁皮、塑料等制成,多为圆形,有的有提梁。如水桶,汽油桶。”没说有盖无盖,意味着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多为圆形,”而本题中水桶却是独特的长方体。还真是一道独树一帜的应用题 。若是在水桶前加“有盖”或“无盖”不就一清二楚了吗?也许是命题者一时疏忽吧,在所难免呀。
一问同事才知道这题不止依次出现在这个单元试卷上,每次都重复者昨天的故事,每次都让学生老师左右为难,如果是老教师,还有所准备,把有盖或无盖添上去,若是不知道的新教师,就很麻烦。
我不由得对水桶产生了疑问……
一问水捅:为何不露庐山真面目?
这道题若放在20年前,可能不会有如此强烈的争议。在哪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水桶都是一个模子制造的,圆柱体,无盖,有提梁。一副水桶可能用遍左邻右舍。功能:挑水喝。若说是长方体铁皮水桶,就太少见了。试想,铁皮材料就够聒噪的,再七棱八角的,挑水多不方便。在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今天,命题者仍然选材长方体铁皮水桶实在太勉强,离生活太遥远了。今天的孩子有几个见过铁皮水桶?更何况是长方形的呢?恐怕成年人也很少见过吧?
退一步说,即使命题者选择水桶为题材,那也该表述清楚是有该还是无盖吧?仅仅一字之差,却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无聊的争议。平时教学中,我总是反复强调:读题时要字字入目,千万别闹金鱼缸6个面的笑话,先想想生活中它有几个面再按幾个面计算…..。可是今天,面对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应用题,我真的一筹莫展有许多学生正是记住老师的一番谆谆教导才算成6个面的。
实在不想伤害可爱的孩子们,我就采取折衷的办法,算成5个面和6个面的都算对,权当一道开放题吧。孩子们才破涕为笑。
二问水桶,你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命题时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选取一般性的数学题材之外,还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中,采颉学生不易关注却有价值的素材,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综合素质。
水桶形象在当今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演化的五花八门。特别是沉重有容易产生噪音的铁皮水桶已经逐渐退出生活舞台,挑水喝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不仅色彩上五彩缤纷,形状上也千姿百态:有圆柱体、圆台体、长方体,多数带盖子。上面应用题的素材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未体现时代跳动的脉搏。儿童现在生活中接触的长方体实物有很多:牛奶包装盒,长方体爱心捐款箱,空调外包装箱等。
如:在“情系灾区 奉献爱心”活动中,爱心捐款箱的长度是10分米,宽8分米,高12分米。这个长方体捐款箱的表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分米?
试想,如果选择以上素材,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亲近数学,又能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懂得感恩,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上级的试卷,我们学校从校长到主任到一线教师总是奉为圣旨般地严格组织监考,一丝不苟的流水批改、登分,雷打不动地做卷面分析,讨论交流教学体会。分析失分原因。学生呢,为了考个高分,也使出浑身解数。平时教学、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以上级试卷为中心确定复习重点、难点。
态度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不能在同一地方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时下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口号。也是我平日里常用来教育学生的话。然而到教育者自己为什么老是犯细节上的失误呢?不能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不能与时俱进呢?为什么总是在同一张试卷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呢?这不能不说是教育者的悲哀!
再问水桶,能否别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一只长方体水桶长25分米,宽20分米,高30分米。做这个长方体水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批阅试卷时发现学生有以下两种解法:
(1)25×20 (20×30 25×30)×2
(2)(25×20 20×30 25×30)×2
一开始,我毫不犹豫地给第二种解法打上“×”。还不停地埋怨学生怎么这么不长记性?竟然算成五个面!然而评讲课上听学生的争论,我才感到自己的片面和无知。
有的认为:水桶就是前、后、左、右、下五个面。哪有盖子?
后者认为:有盖子的水桶多的是,家里提水用的塑料桶、装米的米桶都是有盖子的。
还有学生说:没见过铁皮水桶,铁皮是什么样的?列式时瞎蒙的。
还有一位同学补充说:“老师,你平时老是强调,求生活中实际物体的表面积,一定要先弄清有几个面,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我就是按照你要求的去思考,我家塑料水桶确实有盖子啊!我才算成六个面的。说着说着,她竟哽咽起来。是啊,我曾反复强调,求物体表面积时,千万别生搬硬套公式,读题要字字入目,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想想生活中这个物体是几个面,就计算几个面。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可是今天面对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应用题,我一筹莫展,陷入深深地尴尬之中……
水桶到底有没有盖呢?翻开现代汉语词典(1991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解释是这样的:“桶,盛东西的器具,用木头、铁皮、塑料等制成,多为圆形,有的有提梁。如水桶,汽油桶。”没说有盖无盖,意味着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多为圆形,”而本题中水桶却是独特的长方体。还真是一道独树一帜的应用题 。若是在水桶前加“有盖”或“无盖”不就一清二楚了吗?也许是命题者一时疏忽吧,在所难免呀。
一问同事才知道这题不止依次出现在这个单元试卷上,每次都重复者昨天的故事,每次都让学生老师左右为难,如果是老教师,还有所准备,把有盖或无盖添上去,若是不知道的新教师,就很麻烦。
我不由得对水桶产生了疑问……
一问水捅:为何不露庐山真面目?
这道题若放在20年前,可能不会有如此强烈的争议。在哪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水桶都是一个模子制造的,圆柱体,无盖,有提梁。一副水桶可能用遍左邻右舍。功能:挑水喝。若说是长方体铁皮水桶,就太少见了。试想,铁皮材料就够聒噪的,再七棱八角的,挑水多不方便。在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今天,命题者仍然选材长方体铁皮水桶实在太勉强,离生活太遥远了。今天的孩子有几个见过铁皮水桶?更何况是长方形的呢?恐怕成年人也很少见过吧?
退一步说,即使命题者选择水桶为题材,那也该表述清楚是有该还是无盖吧?仅仅一字之差,却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无聊的争议。平时教学中,我总是反复强调:读题时要字字入目,千万别闹金鱼缸6个面的笑话,先想想生活中它有几个面再按幾个面计算…..。可是今天,面对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应用题,我真的一筹莫展有许多学生正是记住老师的一番谆谆教导才算成6个面的。
实在不想伤害可爱的孩子们,我就采取折衷的办法,算成5个面和6个面的都算对,权当一道开放题吧。孩子们才破涕为笑。
二问水桶,你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命题时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选取一般性的数学题材之外,还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中,采颉学生不易关注却有价值的素材,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综合素质。
水桶形象在当今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演化的五花八门。特别是沉重有容易产生噪音的铁皮水桶已经逐渐退出生活舞台,挑水喝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不仅色彩上五彩缤纷,形状上也千姿百态:有圆柱体、圆台体、长方体,多数带盖子。上面应用题的素材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未体现时代跳动的脉搏。儿童现在生活中接触的长方体实物有很多:牛奶包装盒,长方体爱心捐款箱,空调外包装箱等。
如:在“情系灾区 奉献爱心”活动中,爱心捐款箱的长度是10分米,宽8分米,高12分米。这个长方体捐款箱的表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分米?
试想,如果选择以上素材,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亲近数学,又能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懂得感恩,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上级的试卷,我们学校从校长到主任到一线教师总是奉为圣旨般地严格组织监考,一丝不苟的流水批改、登分,雷打不动地做卷面分析,讨论交流教学体会。分析失分原因。学生呢,为了考个高分,也使出浑身解数。平时教学、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以上级试卷为中心确定复习重点、难点。
态度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不能在同一地方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时下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口号。也是我平日里常用来教育学生的话。然而到教育者自己为什么老是犯细节上的失误呢?不能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不能与时俱进呢?为什么总是在同一张试卷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呢?这不能不说是教育者的悲哀!
再问水桶,能否别再重复昨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