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有人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此话不无道理。班主任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每天都要面临班级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以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发的比重占绝对优势,面对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任性和要求个性张扬、渴望体现个人价值、迫切要求成才的特点,班主任老师所做的工作既繁重又复杂。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单纯一种教育方式,常常显得不能够适应学生群体复杂,个体性格突出的特点。班级就像是一台大戏,班主任老师就是这场戏的导演,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班级是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小社会”。学生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我从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出发,激发和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成为班级主人,这样,加速了班集体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给每个学生都安排一项服务集体的工作,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班上的“闲人”。除了让大家轮流但任班、团干部外,还设置了学习小组长、体育小组长、卫生小组长,就席长等,分别给他们提出具体任务,定期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这些细小的工作都无形地促使着学生在班级中担当起主人翁角色。卫生委员曾倩非常重视自己这个职务,不但能每天安排好教室和公共区的打扫,还能及时验收每天的卫生情况,脏活累活带头干,被同学们评为“文明标兵”。班长李露,能够代替班主任全面抓工作,每天的纪律、卫生,课内外情况记载井井有条,不畏人言,并且以身作则,成绩进步很大,是我班能成为“优秀班集体”的重要角色。
在我们班上,每个人都占据应有的位置。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希望生,我总是一视同仁教育他们,既不做目空一切的“强人”,也不做抬不起头的“弱者”。学生刘勇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就是有个坏毛病——骄傲自大。本期段考由原来年级第六名降到年级二十五名,我多次找他谈心,指出他性格的不足,使他认识到骄傲的坏处。后阶段,他发奋努力,全面复习,憋足了一股劲准备迎接期末考试。杨炼强同学父亲早逝,母亲又改了嫁,显得十分孤单,我主动地亲近他,又发动全班同学给他温暖,使他逐渐从一个抬不起头的“弱者”,投入到了集体的怀抱,不但性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进步也很快。另外,我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我效地显示出集体的力量,把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学习每年一度的队列广播体操,我都认真组织大家参加,在《我为集体争贡献》的感召下,同学们都能主动地操练,互相纠正动作,统一购置服装。因此,我所在的班级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家看到了集体的力量,也让更热爱这个集体。校运会,校文艺汇演,年级语、数、外基础知识竞赛等活动,我都积极组织大家参加,并以集体的名义鼓舞他们。事实证明,我班学生在这些竞赛中表现优秀。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既锻炼了整个集体,又教育了每个学生,一个“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良好班级也就逐渐形成。
二、给学生成功的阶梯
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生理发育的变化,课业负担的加重,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因此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阶梯,让大家感到步步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就能自觉抵制不良意识侵蚀,努力克服学习上遇到的挫折。
要让学生获得成功,必须使他们认识自我。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头两个月,自信心都是很足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同学在工作上、学习上不适应的现象开始显露出来,这时,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象阴云一样笼罩在他们心头,开始觉得自己难以获得成功。在这种心态刚露头的时候,我就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为主题,组织大家开展热烈的讨论,我指出:“每人各和所长,也各有不足,只要意志顽强,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同时,我又发动大家寻找“我之最”,一个个把自己突出的长处摆出来。有的说:“我数学基础差,但英语还不错。”有的说:“我就不相信自己蠢,期考再见高低”。这样,“失败者”又抬起了头。可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树立起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获得成功,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为了把全班的学习提上去,我班成立互帮互助小组。要求各组都要带好1——2个成绩较差的同学,每周给组长交代具体任务,让成绩好的学生给“差生”辅导,并督促检查希望生学习进展情况,哪个组,哪些希望生有一定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我不教外语,但我从来没有放松对学生外语学习的要求,我依照大学外语的分级,把学生外语学习学习情况分成五级(不及格的为一级,60——69分二级,……)根据他们所在不同级别提出不同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大家都要升级。凡是升了级的,我就提出表扬,跳级进步和稳定在五级的学生,就给予奖励。这样大家学习外语目标具体了,积极性提高了。另外,要让学生获得成功,必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学生的进步不可能是一帆凤顺的,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并不奇怪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把问题解决在苗头上,学生进步就能少走弯路,也更快一些。班上几个学习好的女生,由于怕别人超过自己,相互产生嫉妒心,一度影响了班工作的开展。我抓住这个苗头,分别找她们谈心。一方面分析这种心理发展的恶果,同时我也鼓励她们友好竞争,不久她们又携手共进了。一次,我发现几个男生没午睡,当时我心一沉,估量着可能是去玩电游了,结果不出所料,被当场抓获。我找他们谈心,从他们的家庭谈到他们的学习,最后,他们终于流着泪水向全班同学和我作出保证。
三、设身处地地的为学生着想
教师常常设身处地从学生所处的地位、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换位”。我经常用“假如我是学生“来提醒自己,认真琢磨自己的每句话,每个行动会引起学生什么样在反应,这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进行“心理换位”的前提。学生在初中阶段,求知欲、上进心都很强,哪怕是希望生,他们并不甘落后。这样强烈的个体意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从这点出发,我在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尽量减少“指令性计划”,而增加“指导性计划”,创造一个和谐的没有压抑感的心理环境,以鼓励他们积极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和表现自我,使他们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形成一种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的竞争局面。例如,在初一阶段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并没有做过多的硬性规定,而是从情感入手积极引导。我跟他们讨论“生活富裕了,为什么还要节俭”。在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我通过判断正误,专题发言,分角色表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熟记《规范》,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有效的提高了大家行为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对每个学生的深刻了解是进行“心理换位”的关键。作为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对他们的家庭、爱好、身体状况、学习态度、性格特点都要较全面地了解。要和他们打成一片,留心观察他们,以便体验他们的感情。这样“心理换位”才能落得实处。有一期,我们班从外校转来一个学生,通过了解,他家庭比较优裕,而他在原校成绩差还爱过处分。老实说增加一个希望生,要消耗自己不少精力。和他相处一段后,了解到他转学确实有“从头越”的打算。这时我想,假如我是他的话,是多么希望有老师来亲近,来拉一把啊!于是我找他制定了一个要求不太高的近期计划,以认识自我的价值,并逐步引导他摆脱家庭生活优裕对自己的束缚。他认为我“好说话”,愿意亲近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他终于进步了。
一、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班级是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小社会”。学生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我从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出发,激发和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成为班级主人,这样,加速了班集体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给每个学生都安排一项服务集体的工作,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班上的“闲人”。除了让大家轮流但任班、团干部外,还设置了学习小组长、体育小组长、卫生小组长,就席长等,分别给他们提出具体任务,定期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这些细小的工作都无形地促使着学生在班级中担当起主人翁角色。卫生委员曾倩非常重视自己这个职务,不但能每天安排好教室和公共区的打扫,还能及时验收每天的卫生情况,脏活累活带头干,被同学们评为“文明标兵”。班长李露,能够代替班主任全面抓工作,每天的纪律、卫生,课内外情况记载井井有条,不畏人言,并且以身作则,成绩进步很大,是我班能成为“优秀班集体”的重要角色。
在我们班上,每个人都占据应有的位置。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希望生,我总是一视同仁教育他们,既不做目空一切的“强人”,也不做抬不起头的“弱者”。学生刘勇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就是有个坏毛病——骄傲自大。本期段考由原来年级第六名降到年级二十五名,我多次找他谈心,指出他性格的不足,使他认识到骄傲的坏处。后阶段,他发奋努力,全面复习,憋足了一股劲准备迎接期末考试。杨炼强同学父亲早逝,母亲又改了嫁,显得十分孤单,我主动地亲近他,又发动全班同学给他温暖,使他逐渐从一个抬不起头的“弱者”,投入到了集体的怀抱,不但性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进步也很快。另外,我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我效地显示出集体的力量,把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学习每年一度的队列广播体操,我都认真组织大家参加,在《我为集体争贡献》的感召下,同学们都能主动地操练,互相纠正动作,统一购置服装。因此,我所在的班级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家看到了集体的力量,也让更热爱这个集体。校运会,校文艺汇演,年级语、数、外基础知识竞赛等活动,我都积极组织大家参加,并以集体的名义鼓舞他们。事实证明,我班学生在这些竞赛中表现优秀。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既锻炼了整个集体,又教育了每个学生,一个“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良好班级也就逐渐形成。
二、给学生成功的阶梯
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生理发育的变化,课业负担的加重,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因此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阶梯,让大家感到步步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就能自觉抵制不良意识侵蚀,努力克服学习上遇到的挫折。
要让学生获得成功,必须使他们认识自我。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头两个月,自信心都是很足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同学在工作上、学习上不适应的现象开始显露出来,这时,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象阴云一样笼罩在他们心头,开始觉得自己难以获得成功。在这种心态刚露头的时候,我就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为主题,组织大家开展热烈的讨论,我指出:“每人各和所长,也各有不足,只要意志顽强,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同时,我又发动大家寻找“我之最”,一个个把自己突出的长处摆出来。有的说:“我数学基础差,但英语还不错。”有的说:“我就不相信自己蠢,期考再见高低”。这样,“失败者”又抬起了头。可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树立起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获得成功,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为了把全班的学习提上去,我班成立互帮互助小组。要求各组都要带好1——2个成绩较差的同学,每周给组长交代具体任务,让成绩好的学生给“差生”辅导,并督促检查希望生学习进展情况,哪个组,哪些希望生有一定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我不教外语,但我从来没有放松对学生外语学习的要求,我依照大学外语的分级,把学生外语学习学习情况分成五级(不及格的为一级,60——69分二级,……)根据他们所在不同级别提出不同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大家都要升级。凡是升了级的,我就提出表扬,跳级进步和稳定在五级的学生,就给予奖励。这样大家学习外语目标具体了,积极性提高了。另外,要让学生获得成功,必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学生的进步不可能是一帆凤顺的,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并不奇怪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把问题解决在苗头上,学生进步就能少走弯路,也更快一些。班上几个学习好的女生,由于怕别人超过自己,相互产生嫉妒心,一度影响了班工作的开展。我抓住这个苗头,分别找她们谈心。一方面分析这种心理发展的恶果,同时我也鼓励她们友好竞争,不久她们又携手共进了。一次,我发现几个男生没午睡,当时我心一沉,估量着可能是去玩电游了,结果不出所料,被当场抓获。我找他们谈心,从他们的家庭谈到他们的学习,最后,他们终于流着泪水向全班同学和我作出保证。
三、设身处地地的为学生着想
教师常常设身处地从学生所处的地位、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换位”。我经常用“假如我是学生“来提醒自己,认真琢磨自己的每句话,每个行动会引起学生什么样在反应,这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进行“心理换位”的前提。学生在初中阶段,求知欲、上进心都很强,哪怕是希望生,他们并不甘落后。这样强烈的个体意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从这点出发,我在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尽量减少“指令性计划”,而增加“指导性计划”,创造一个和谐的没有压抑感的心理环境,以鼓励他们积极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和表现自我,使他们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形成一种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的竞争局面。例如,在初一阶段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并没有做过多的硬性规定,而是从情感入手积极引导。我跟他们讨论“生活富裕了,为什么还要节俭”。在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我通过判断正误,专题发言,分角色表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熟记《规范》,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有效的提高了大家行为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对每个学生的深刻了解是进行“心理换位”的关键。作为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对他们的家庭、爱好、身体状况、学习态度、性格特点都要较全面地了解。要和他们打成一片,留心观察他们,以便体验他们的感情。这样“心理换位”才能落得实处。有一期,我们班从外校转来一个学生,通过了解,他家庭比较优裕,而他在原校成绩差还爱过处分。老实说增加一个希望生,要消耗自己不少精力。和他相处一段后,了解到他转学确实有“从头越”的打算。这时我想,假如我是他的话,是多么希望有老师来亲近,来拉一把啊!于是我找他制定了一个要求不太高的近期计划,以认识自我的价值,并逐步引导他摆脱家庭生活优裕对自己的束缚。他认为我“好说话”,愿意亲近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他终于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