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家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初,欣闻李存山先生主编、吴小龙责编、笔者参与撰述的《家风十章》,入选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主办的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不禁十分惊喜。所惊者,这样一本正本清源而具有一定学术性的著作,竟会被大众所喜爱并入选;喜者,国人对传统文化之热爱、对优良家庭之渴望,正在日益加强。两者相结合,正可见家风这一看似遥远的事物,其实并非缥缈之物,它仍扎根在国人的心中,是国人对家庭和谐的祈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今这个个人主义盛行、家庭稳定性剧烈动荡的时代,家风的重提与重建,显然很不容易。但正是这种不容易,凸显了它之需要的急迫性与必要性。这就是我们当初写作《家风十章》的初衷,而写作完成后最忐忑的,就是我们是否纸上谈兵了?好在,现在看来它是产生了真切效应,而为大众所接受的。这真是我们莫大的欣喜与幸福了,所以这个奖项也是该书获得的诸多奖项中最为笔者看重的一项。当然,我们还有一点“得寸进尺”的期待,就是希望《家风十章》能为更多人带来一些动心与反思,甚至行动。
  为了更好地阐释家风,我们最近又在李存山先生的指导下和吴小龙责编的帮助下,写作了《家风十日谈》一书。如果说《家风十章》是从古今中西之变的理论角度,阐释家风的形成、发展、演化及其今日价值的话,那么《家风十日谈》则立足于传统中国家风的代表人物,对周公、孔子、孟子、范仲淹、朱熹、曾国藩、梁启超等十位人物的家风家训之丰富内涵进行了“活”地阐发。这些人物,有的有家训著作流传后世,有的虽没有家训之类的著作存世,但他们留下的诸多文字(如家书)也是最好的家风良训。在写作过程中,笔者重读了这些古今圣贤人物的著作,不禁再一次为他们所感动。尤其是在重读梁启超的家书时,愈加钦佩这位中国近代转型期的重要人物的情感之充沛、心胸之豁达、理性之完备。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戊戌变法中仅次于康有为的人物,是讨袁运动的实际指挥者,是中国近代立宪活动的推动者与策划者。而同时,他的学问贯通中西,融汇古今,不仅整理、传承中学,而且译介、引入西学,其学问博通于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并且是推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重要人物。更为难得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先后任教于多所大学,尤其以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而闻名天下。不过,最值得敬佩的,是他在繁杂的政治、社会活动和治学、教学之余,还能治家,不仅使梁家家庭和睦,而且把九个儿女都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可以说,梁启超和梁氏一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读梁氏家风家训,不仅是走进一位伟人的心灵,更是走进一个伟大的家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梁启超身居古今中西之变的巨大漩涡中,他在教育子女时也面临着古今中西教育理念的争斗,这在他的一些家信中即有反映。但是,梁启超凭借着他对中国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社会的充分思考,使梁氏的家风家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家风家训的现代化转型:他对个性化的重视,对生活之趣味的推重,对理性与情感平衡的论述,都体现出现代性的因素。但梁启超同时也传承着勤俭持家、默默耕耘的传统美德,并努力平衡着中西方的教育理念。这样,他的孩子们就在古今、中西之间获得了充分的平衡,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皆能有所成就。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国外结婚的时候,人们本来以为林徽因会穿着西式的婚纱,但结果林徽因自己设计了一套中国特色的婚服,这令当时人们惊叹不已。这正体现了梁氏一门家风的独特所在。而我们今日重温梁启超的家书和家风,体会这种既能保留其稳定内涵,又能因时而变的理念,对于今天的家庭仍具有借鉴意义。
  事实上,在写作这两本书相关章节的时候,最让笔者愁烦与纠结的,就是家风到底和现代社会是一个什么关系,也即传统家风的现代化这个问题。毕竟,诞生于传统中国的家风,面临着宗法社会解体、农耕文明消失、个体主义盛行、道德观念淡薄等一系列现代问题,那么,它是否还有真实的价值和实行的可能呢?但经过对梁启超家风家训的重读与重思,笔者越来越肯定,家风仍有其现代价值,而且对医治现代性的病症,具有重要作用。
  在笔者看来,家风对于今日中国家庭最大的作用,就是对当代中国三口之家这种主流家庭模式的支撑作用。当代中国的小家庭,其主要功能与意义为:共同生存支持、人的生命延续、情感与意义支撑。与如此重要的三个功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现代家庭的不稳定性,内外、外在、可控、不可控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现代家庭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现代家庭的脆弱性,其实恰恰需要一种东西来给予它保护,而这种保护并不能完全来自于法律,因为法律保护的是个体,而个体往往是在家庭关系已经无法内部解决其矛盾后才诉诸法律,因而法律最终其实是对家庭最终结局给个了断,而无法给予家庭本身以保护。在这个场域中,传统的家风则可以获得其新的意义与功能,这就是更加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撑与情感支持。因为家庭需要一个柔软而有温度,但又有一定力量的精神性的东西来支撑和保护它。传统家风强调家庭的爱、敬、孝、忠、和。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怀,它正与当今小家庭的基本情况吻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从而使小家庭更加巩固;敬是对家庭所有成员之个体给予地位,从而在平等的前提下来稳固家庭成员对各自在家庭中地位的肯认;孝则是实现代际间关系稳定的家风,一般来讲,小家庭之间代际的差异与冲突是日益突出的,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强调孝,当然这个孝是经过了前面爱和敬之后的孝,所以是建立在平等互爱基础上的有一定条件的孝,不是无条件的孝;忠,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忠诚,尤其是夫妻之间;最后,家庭之间难免冲突,但在冲突发生的时候,不应以个人主义局限自己,而应该看到家庭的价值与意义,同时采取开放的心胸和沟通的态度,来和与自己冲突的家庭成员进行沟通与和解,这就是和。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家风在当代中国的小家庭中仍然有其重要的作用所在。
  另外,家风对信息网络时代的家庭关系之日益淡薄也具有一定挽救作用。21世纪的今天,整个人类都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微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有利于家庭之间的联系,现代化通讯手段的使用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样而便捷。但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又制造了新的鸿沟,一是年龄原因造成了代际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之熟练度不同,所以年长者常常无法享受科技红利;二是网络信息制造的虚拟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现实空间,结果侵害了现实空间的生活,尤其对于家庭生活来讲,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的表情、动作上的交流与沟通所带来的情感满足和意义支撑,远非虚拟交流所能比拟,但现代人却过度依赖虚拟空间的交流。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家庭既需要信息技术,但同时又要将之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而在这种关系中,家风的意义凸显了出来。因为无论时代发展到何时,科技带来多大的变化,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人心。而家风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们重新寻回内心的本然,从而调整和改变人心,进而由改变人心而改变家庭关系,使家庭更加和睦。
  可以说,家,是中国人磨灭不掉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心灵归属。而家文化,更是将政治、经济、宗教、礼俗、文化等融合为一体,它不仅是理解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密码,更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家风这来源于古老传统的资源,也正是构建当代幸福美满之家庭与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期盼即将面世的《家风十日谈》可以为中国当代家风的重建贡献一二。
  (作者简介:王正,中国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先秦儒学、儒家工夫论研究,著有《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主编有《儒家工夫论》。)
其他文献
刘黎明,长春市人,四川大学教师,2013年5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57岁。  平常,我们称呼他阿明。这是川大古代教研室的传统,不论资历尊卑,统统以“阿”相称。说是传统,想来也没多久,是从阿明05年任教研室主任开始的。教研室主任是阿明当的最大的官了。教研室的一道风景是请学生吃饭,不吃学生的饭是教研室的成规,请学生吃饭是老师们的家常。这不能说是阿明定下的规矩,但阿明显然是在这个环节上较真的人,阿明总携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更是古往今来,被赋予了爱情、亲情、平等等多种寓意的节日。它的独特性也许正显现在它意义的繁复多样性。民间俗语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一个“闹”字诠释出的正是元宵节的节日氛圍和人们乐在其中、放松惬意的感受,何其传神!所以又有人称元宵节为“民间的狂欢节”。而闹腾的元宵节亦成了作家心中最美的回忆,年幼时光乐翻天的快乐无忧藉着元宵佳节诉
1939年9月15日清晨,从重庆北温泉驶往嘉陵江北岸的民生轮停靠在牛角沱码头。从轮船走下的乘客们纷纷改乘摆渡小船,甫离岸边,忽然风浪大作,将船掀翻。乘客纷纷落水,所带物品随波四散漂流,幸亏近岸水浅,未遭灭顶之灾。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奋力将落入水中的皮包捞起,顾不得浑身尽湿,踉跄返回上清寺寓所,赶快将包中的物什掏出摊在桌子上,看着那册封面上题有《汉唐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的朱栏宣纸稿本已被江水浸淫
风水是中国文化中的幽灵而非亡魂    在西方的话语下,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这是真的吗?笔者从来都不认为中国不存在宗教。只是许多人都是拿外国人的宗教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宗教,这就出问题了。  陈进国的专著《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下引该书只注页码)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宗教提供了诸多的启发。  这本书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为风水文化
未曾谋面的文友王波,笔名施立夫。他是我曾经的同事郎学初教授的同事,大学毕业后在伊春工作,先在大学教书,后进机关当了公务员。王波是才子,以诗文见长,曾是黑大名师刘敬圻教授的弟子,曾在北师大攻读了硕士学位,是一位有着高远理想追求的年輕人。  《青春无界》是王波的第一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我知道王波是诗人,他的诗很有激情,写得深沉蕴藉。我读过的那首写黑河的获奖诗篇,就很让我感动,不乏灵气,又追求厚重,
在“张仃百年纪念”活动之际,张仃夫人理昭老师高兴地对我说,她看了《张仃——中国艺术的骄傲》这本书,很欣赏书中的视角、论点和研究方法,满意将张仃与学院紧扣展开的全面评价,认为该书将张仃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高度。我迫不急待找到了这本书,果然分享到一次节庆般的学术盛宴。  书的作者是现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学博士卢新华教授。他与张仃先生,有40年以上的工作关系和学术缘分。作为中国恢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宋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宋词是“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充分展现了宋代社会的节日习俗,与宋人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重阳节是宋词重要的题材之一,宋人创作了大量与重阳有关的词作。据现存较早记载重阳节习俗的三国魏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等文献记载,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佩茱萸或茱萸囊、食蓬饵、饮菊花酒、登高、宴
在小说《黄河东流去》的《代后记》里,作家李凖回忆了1942年自己作为流亡学生在逃荒途中的所见所闻:  当时的陇海铁路线,是一条饥饿的走廊,成千上万的难民,向西边缓缓地移动着,他们推着小车,挑着破筐,挎着篮子,小车上放着锅碗,筐子里坐着孩子,篮子里放着拣来的草根树皮。  饥饿,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灾荒年代的主题。饥饿,不仅意味着死亡,还意味着秩序的混乱,意味着作为尊嚴的丧失。  《黄河东流去》写的正是赤
2013年6月韩国女总统朴槿惠访华,掀起一股狂劲的新韩流,她将此次访华主题定为“心信之旅”——“真诚沟通和增进互信的旅程”(她的原创),是“心灵”和“信赖”的融合(或可用“心诚则灵”来阐释)。朴女士从小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滋养,可谓“中国通”。自2005年以来,她先后五次来华,2013年的这次中国之行可以说煞费苦心——就职演说、特使团派出顺序、出国访问顺序、访华的主题、访华文宣用品、随行访华商团
文学式微,附着在文学上的评论自然就更是退居到了连文学范畴中的人也少有关注的境地。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减损真正的文学与真正的评论的质地,不过是因为投机取巧沽名钓誉急于求成上蹿下跳者多了,让人们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这一领域都有了怀疑,有了因噎废食不屑一顾的敬而远之罢了。  好的文学评论,从来都既是立足于文本的精读,也同时是超越于感性的理性光芒的照耀。人的意念和精神,纷纭复杂错综纷乱,不经过理论的光辉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