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心信之旅的中国元素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m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韩国女总统朴槿惠访华,掀起一股狂劲的新韩流,她将此次访华主题定为“心信之旅”——“真诚沟通和增进互信的旅程”(她的原创),是“心灵”和“信赖”的融合(或可用“心诚则灵”来阐释)。朴女士从小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滋养,可谓“中国通”。自2005年以来,她先后五次来华,2013年的这次中国之行可以说煞费苦心——就职演说、特使团派出顺序、出国访问顺序、访华的主题、访华文宣用品、随行访华商团、访华所备的国礼以及在清华的中文演讲、访问西安等诸多环节均体现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老朋友的深情厚谊;在外交礼仪上综合运用中国元素、韩国元素的得心应手,秀出完美结合东方古典美和现代美的东亚杰出女性独特的魅力,充分展示了东亚特殊的儒家文化圈孕育的成熟女政治家的风范。
  ——就职演说。朴槿惠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强调,为缓和紧张局势,进一步在亚洲扩大和平与合作,她将努力把韩国的外交重点调整为与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加强互信,与韩国向来惯用的“四强外交”即美、日、中、俄顺序有明显调整;
  ——特使团派出顺序。朴槿惠当选总统后,派出的第一个特使团是前往中国的特使团(首先赴华而非赴美,更非赴日)。她曾表示,将进一步充实并深化韩中战略伙伴关系,而派遣特使正是为了显示其非常重视中韩两国的关系。韩国重新确认中韩友好关系,在巨变的东北亚局势中,与最大的经济伙伴中国交流发展关系的方案。
  ——出国访问顺序。韩国新总统出访顺序一向是美、日、中,此次第二站是访华而非访日。据称原本准备首访中国,但是因朝鲜核试验而被调整。另据韩国《朝鲜日报》的评论,朴槿惠就职后应首访中国,而非美国(除了当前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还有在今后对韩国安全和经济产生最重要、最直接影响的国家已不再是美国,而是中国)。
  ——“心信之旅”。朴槿惠访华的主题定调“心信之旅”,青瓦台介绍,朴槿惠希望通过此次访华,增进与中国领导人的互信,深化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期望通过日后不断深入的心灵的彼此信赖和沟通,在文化上有同源的中韩之间在未来岁月能够互信互利、精诚合作,为朝鲜半岛的和平乃至东北亚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她在清华的中文演讲定为“心信之旅”,是“迈向新的20年韩中两国信任之旅”——她用字正腔圆的汉语做开场白(央视评价她“引经据典秀中文”),以中国古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侃侃而谈,完全不像是一国元首,倒像是满腹经纶的教授娓娓道来,主题是中韩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关系,而其主旨就是文化和信赖。
  ——访华文宣用品。此次总统之行500份文宣用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元素。据韩联社报道,朴槿惠访华时使用的宣传资料包括视频解说在内的所有宣传资料均用中文制作,主色调也采用中国人喜爱的黄金色。在插图处理上,均以能反映朴槿惠与中国情缘的照片为主。
  ——随行访华商团。韩国71人组成的超级的访华商界精华,远超赴美使团,为韩国史上最大经贸代表团,包括现代、乐天、LG等韩国最重要的大企业以及有关机构,充分显示韩国从官方到民间对扩大中韩交流与合作、加速融入中国西部大开发洪流的渴切心情;
  ——国礼。朴槿惠访华所备的国礼——漆器和茶具均源自中国。西汉时期中国漆艺传入朝鲜半岛,韩国的漆艺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历史时期都受到中国技法或文化精神的影响,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韩国茶礼形成于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后,韩国佛门把儒家中庸思想引入朝鲜的茶礼中,逐步造就了“韩国茶礼”。
  ——访问西安。中韩建交后,西安和韩国的庆州迅速结成两国之间第一对友好城市(西安和庆州分别是两国最具历史意义的名城,西安曾是唐都长安,庆州曾是新罗王国都城金城),而庆州和朴槿惠的家乡大邱市同属庆尚北道,而习主席的家乡也在西安所在的陕西省——难道这只是巧合?还是细腻的朴女士借此表达希望从两国领导人的友谊到中韩关系新20年更上层楼的美好愿望?
  朴槿惠回忆说, 2001年曾访问过西安,当时时间很短,这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令她惊讶。朴槿惠称,韩国人常说如果不来西安就不了解中国文化,来西安可以看到中国的现在、过去和未来。她饶有兴趣地仔细观赏了人类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她在参观后留言:“兵马俑,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
  ——纪念韩国义士安重根的建议。朴槿惠在此次访华时向习主席提出在哈尔滨为安重根修建纪念碑的建议——1909年,怒发冲冠的韩国义士安重根三枪击毙中韩两国人民共同的民族仇敌伊藤博文的英雄事迹直到今天还在广泛传颂,韩国安重根纪念馆前的石碑上镌刻着“民族楷模”的极高评价。而安重根先生幼年曾饱读中国诗书,从安先生在旅顺俄日监狱就义前写就的气势磅礴的《安应七自传》《东洋平和论》和被韩国人珍视为国宝的书法作品来看,安先生不仅有西楚霸王的英雄气概,更有知书达礼的文士风范,比方说令朴槿惠也深有同感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名句。
  无独有偶, 2005年,朴槿惠访问重庆,对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对朝鲜半岛人民的无私帮助致敬并赠送重庆市民感谢信和感谢牌——经历过腥风恶浪、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朴槿惠女士深情地讲道:“过去我们的先辈为了祖国独立,在重庆设立临时政府时重庆市民们给予的帮助,大韩民国的国民至今依然谨记在心。对留有先辈精神的重庆临时政府办公楼的完整保存,现以此感谢牌代表韩国国民向重庆市民致以最深的谢意。”
其他文献
《博览群书》编辑部:  前不久,一个亲戚回国探亲,特意带来几张国外报纸。其中一张报纸在2017年12月7日的专栏文章中,以《博览群书好习惯》为题,介绍了中国光明日报主办的著名读书评论类期刊《博览群书》。  刊发这篇文章的,是马来西亚的《中国报》。该报由知名侨领李孝式等人创刊于1946年2月,迄今已有72年的历史,与《星洲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并称东南亚华文报业的“三驾马车”,在海外华人中有口皆
我是晚生后辈,得识先生时间不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余先生与业师金景芳先生及吕绍刚师就有密切的学术联系,最近我还在网上看到余先生任职南京大学时写给金老的讨论易学的书信。金老和绍刚师对余先生的学问人品赞扬有加,我在吉林大学时,对此亦颇有耳闻,虽未谋面,已隐然对先生有一分内心的景慕。来北京工作后,我开始在一些学术会议、博士生论文答辩一类的场合,得以当面向余先生请益,也曾有幸得到过几次与先生一起开怀畅饮
刘黎明,长春市人,四川大学教师,2013年5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57岁。  平常,我们称呼他阿明。这是川大古代教研室的传统,不论资历尊卑,统统以“阿”相称。说是传统,想来也没多久,是从阿明05年任教研室主任开始的。教研室主任是阿明当的最大的官了。教研室的一道风景是请学生吃饭,不吃学生的饭是教研室的成规,请学生吃饭是老师们的家常。这不能说是阿明定下的规矩,但阿明显然是在这个环节上较真的人,阿明总携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更是古往今来,被赋予了爱情、亲情、平等等多种寓意的节日。它的独特性也许正显现在它意义的繁复多样性。民间俗语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一个“闹”字诠释出的正是元宵节的节日氛圍和人们乐在其中、放松惬意的感受,何其传神!所以又有人称元宵节为“民间的狂欢节”。而闹腾的元宵节亦成了作家心中最美的回忆,年幼时光乐翻天的快乐无忧藉着元宵佳节诉
1939年9月15日清晨,从重庆北温泉驶往嘉陵江北岸的民生轮停靠在牛角沱码头。从轮船走下的乘客们纷纷改乘摆渡小船,甫离岸边,忽然风浪大作,将船掀翻。乘客纷纷落水,所带物品随波四散漂流,幸亏近岸水浅,未遭灭顶之灾。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奋力将落入水中的皮包捞起,顾不得浑身尽湿,踉跄返回上清寺寓所,赶快将包中的物什掏出摊在桌子上,看着那册封面上题有《汉唐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的朱栏宣纸稿本已被江水浸淫
风水是中国文化中的幽灵而非亡魂    在西方的话语下,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这是真的吗?笔者从来都不认为中国不存在宗教。只是许多人都是拿外国人的宗教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宗教,这就出问题了。  陈进国的专著《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下引该书只注页码)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宗教提供了诸多的启发。  这本书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为风水文化
未曾谋面的文友王波,笔名施立夫。他是我曾经的同事郎学初教授的同事,大学毕业后在伊春工作,先在大学教书,后进机关当了公务员。王波是才子,以诗文见长,曾是黑大名师刘敬圻教授的弟子,曾在北师大攻读了硕士学位,是一位有着高远理想追求的年輕人。  《青春无界》是王波的第一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我知道王波是诗人,他的诗很有激情,写得深沉蕴藉。我读过的那首写黑河的获奖诗篇,就很让我感动,不乏灵气,又追求厚重,
在“张仃百年纪念”活动之际,张仃夫人理昭老师高兴地对我说,她看了《张仃——中国艺术的骄傲》这本书,很欣赏书中的视角、论点和研究方法,满意将张仃与学院紧扣展开的全面评价,认为该书将张仃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高度。我迫不急待找到了这本书,果然分享到一次节庆般的学术盛宴。  书的作者是现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学博士卢新华教授。他与张仃先生,有40年以上的工作关系和学术缘分。作为中国恢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宋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宋词是“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充分展现了宋代社会的节日习俗,与宋人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重阳节是宋词重要的题材之一,宋人创作了大量与重阳有关的词作。据现存较早记载重阳节习俗的三国魏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等文献记载,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佩茱萸或茱萸囊、食蓬饵、饮菊花酒、登高、宴
在小说《黄河东流去》的《代后记》里,作家李凖回忆了1942年自己作为流亡学生在逃荒途中的所见所闻:  当时的陇海铁路线,是一条饥饿的走廊,成千上万的难民,向西边缓缓地移动着,他们推着小车,挑着破筐,挎着篮子,小车上放着锅碗,筐子里坐着孩子,篮子里放着拣来的草根树皮。  饥饿,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灾荒年代的主题。饥饿,不仅意味着死亡,还意味着秩序的混乱,意味着作为尊嚴的丧失。  《黄河东流去》写的正是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