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保风暴”一次接着一次,一次比一次猛烈,面对第三次“环保风暴”直击地方保护,人们关心与三次“环保风暴”紧密相连的潘岳:“这样做,你不怕得罪人吗?”
潘岳坦言:我做的事情指向同一个方向——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党,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民族,能够“可持续”。因为,一种生产方式、一个文化、一个党、一种主义、一个民族是否先进,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持续地强大。
当今中国高端政坛,以作风硬朗、透明简洁、敢说敢干而发挥影响的公仆中,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高占一席。
四月出生的潘岳,也许受了花团锦簇、百鸟争鸣那个季节的太多滋润,容不得有人对美好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自从走上仕途后,他就以忧国忧民之情,执政为民之心,革故鼎新。2005年,他接手环评工作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环评风暴”。运作“绿色中国论坛”,“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一系列活动,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绿色GDP”、“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的提出,推动着科学发展、和谐中国的建设。
2007年1月10日,潘岳代表国家环保总局对外通报,国家环保总局对投资1123亿的82个严重违规项目,启动“区域限批”政策。通俗地说,就是“连坐”的创新运用,即停止审批违规单位所在行政区域内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其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潘岳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压力更大,但不会有丝毫的退缩
继2005年、2006年两次“环保风暴”之后,2007年的环保风暴,首次使用“区域限批”的办法,对唐山市、吕梁市、莱芜市、六盘水市等4个城市及国电集团等4家电力企业“连封带杀”,以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
而连续三次的“环保风暴”都与潘岳不可分离。
潘岳给人们的印象是做事果敢、言辞精辟,而最让部下称道的,是他做人的魅力,做事的魄力。不管任职于哪个政府部门,几乎在每一个部门都曾留下若干传奇经历。
在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副局长时,清查海外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流失大案;做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时,亲临现场处理造假企业;当体改委副主任时,提出政改报告,呼吁宗教改革,得罪了不少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任环保总局副局长没多久就提出绿色GDP和改变干部考核指标,出台《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掀起“环保风暴”,更是直指各大利益集团。
潘岳到国家环保总局不久,得知湖南省株州化工集团向湘江排放高浓度酸性废水后,立马亲自带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督查组到现场突击检查,并对其严肃查处。
在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保德县、河曲县、府谷县和准格尔旗所在交界区域,有个地方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污染“黑三角”,分布着大量规模偏小、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焦炭、电石、水泥和电力企业,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潘岳带队日夜兼程,对“黑三角”进行明察暗访,并由此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围剿污染企业的攻坚战。
2007年的“环保风暴”使大量违规建设项目上马被叫停,表面上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更深的层次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以往,被叫停的项目往往采取先补办手续蒙混过关,然后再用各种手法拖延或拒绝兑现环保承诺,致使一次次声势浩大的环评执法活动效果有限。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0%。往往地方政府的利益和这些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绑在一起,在这样的处罚力度下,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评估利益得失,其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也就会付之阙如。因而“区域限批”就是一场与违规单位针锋相对的激战。
军人出身的潘岳坚持认为,当国家利益需要你前行的时候,当自己的信仰需要付出的时候,个人已没有狭义上的自己利益,只有前行,何况中央已赋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这把“斩妖降魔 ”的“尚方宝剑。既有“宝剑”在手,岂能不斩“污龙”?身在其位的潘岳不会沉默。
三次环保风暴,潘岳靠的正是这把“宝剑”。
潘岳坦承,第三次“环保风暴”的难度更大,压力更大,但不会有丝毫的退缩。“停止审批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它们的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潘岳面对媒体落地有声:“这些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要想解除限批,就必须对环保问题进彻底整改,否则一律免谈。”
个人进退成败,早已不在计算之内
以前在民众中有许多人不了解环保局是做什么的,具体又管理哪些事情,以为环保局是水利局或林业局的下属单位,不是管水的就是弄草的,三次刮遍全国的“环保风暴”,使许多人终于知道环保部门是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最近几年,公众空前关注环保问题,也空前关注国家环保总局,这与国家环保总局展现的强硬形象有关。
“环保风暴”在社会上激起较大的反响和争议,恰恰说明在此之前,“环保”在重大决策和公共视野中缺席太久。潘岳高调为政,“举一反三”,却不“明哲保身”,潘岳认为环保总局屡屡发威,与其说是“提高地位”,不如说是“恢复地位”
潘岳多次表示,“‘环保风暴’,不是来得快、去得快的‘自然界风暴’,而是长期坚持不懈的执法行动。”环保风暴既能吹走阴霾,更会吹醒民心。
环保事业关乎全民族的长久利益,要保证这个利益的长久,就要发动全民参与,就要有人忘我先行,在中央决策高层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前期,环保执法虽然推进艰难,但不是孤军,因为这是中国必然要走的道路。潘岳说,“我们只是暂时孤独的先遣队,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后援。”面对媒体“如果地方政府与企业不配合,过了时限依然故我”的提问,潘岳严肃表态,一是决定停产整治和经济处罚。二是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并向全社会公开。对一些受到种种力量保护、“屡教不改”的污染企业,一定动真的。
潘岳的个人言行向来以坦诚透明见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有人问他做“多送刺少送花”得罪人的事情是否孤独时,潘岳说,有党中央的领导,有老百姓的拥护,虽然有时很累,但是并不孤独;面对有人担心他的仕途,潘岳深情地说,无意明哲保身,但求无愧我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利益,只要有一点机会,有一点权力,我会一直向前走,个人进退成败,早已不在计算之内。
“个人进退成败早已不在计算之内”的心语,让人们想起了1998年3月和2003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声音:“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性情中的潘岳希望与蓝天相望、与河水对歌、与和风共舞,弄文舞墨,对月吟诗,但是面对国家的重任,人民的期盼,污染的猖獗,潘岳把“性情”让位于忠诚,不循“潜规则”,擎剑守护民生,随时准备为维护国家利益、百姓福祉仗剑前行。
潘岳档案
1960年4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
1988年~1989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社副总编辑
1989年~1993年,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1993年~1994年,任团中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1994年~1998年,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
1998年~2000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2000年~2003年,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3月至今,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潘岳坦言:我做的事情指向同一个方向——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党,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民族,能够“可持续”。因为,一种生产方式、一个文化、一个党、一种主义、一个民族是否先进,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持续地强大。
当今中国高端政坛,以作风硬朗、透明简洁、敢说敢干而发挥影响的公仆中,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高占一席。
四月出生的潘岳,也许受了花团锦簇、百鸟争鸣那个季节的太多滋润,容不得有人对美好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自从走上仕途后,他就以忧国忧民之情,执政为民之心,革故鼎新。2005年,他接手环评工作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环评风暴”。运作“绿色中国论坛”,“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一系列活动,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绿色GDP”、“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的提出,推动着科学发展、和谐中国的建设。
2007年1月10日,潘岳代表国家环保总局对外通报,国家环保总局对投资1123亿的82个严重违规项目,启动“区域限批”政策。通俗地说,就是“连坐”的创新运用,即停止审批违规单位所在行政区域内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其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潘岳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压力更大,但不会有丝毫的退缩
继2005年、2006年两次“环保风暴”之后,2007年的环保风暴,首次使用“区域限批”的办法,对唐山市、吕梁市、莱芜市、六盘水市等4个城市及国电集团等4家电力企业“连封带杀”,以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
而连续三次的“环保风暴”都与潘岳不可分离。
潘岳给人们的印象是做事果敢、言辞精辟,而最让部下称道的,是他做人的魅力,做事的魄力。不管任职于哪个政府部门,几乎在每一个部门都曾留下若干传奇经历。
在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副局长时,清查海外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流失大案;做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时,亲临现场处理造假企业;当体改委副主任时,提出政改报告,呼吁宗教改革,得罪了不少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任环保总局副局长没多久就提出绿色GDP和改变干部考核指标,出台《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掀起“环保风暴”,更是直指各大利益集团。
潘岳到国家环保总局不久,得知湖南省株州化工集团向湘江排放高浓度酸性废水后,立马亲自带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督查组到现场突击检查,并对其严肃查处。
在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保德县、河曲县、府谷县和准格尔旗所在交界区域,有个地方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污染“黑三角”,分布着大量规模偏小、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焦炭、电石、水泥和电力企业,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潘岳带队日夜兼程,对“黑三角”进行明察暗访,并由此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围剿污染企业的攻坚战。
2007年的“环保风暴”使大量违规建设项目上马被叫停,表面上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更深的层次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以往,被叫停的项目往往采取先补办手续蒙混过关,然后再用各种手法拖延或拒绝兑现环保承诺,致使一次次声势浩大的环评执法活动效果有限。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0%。往往地方政府的利益和这些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绑在一起,在这样的处罚力度下,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评估利益得失,其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也就会付之阙如。因而“区域限批”就是一场与违规单位针锋相对的激战。
军人出身的潘岳坚持认为,当国家利益需要你前行的时候,当自己的信仰需要付出的时候,个人已没有狭义上的自己利益,只有前行,何况中央已赋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这把“斩妖降魔 ”的“尚方宝剑。既有“宝剑”在手,岂能不斩“污龙”?身在其位的潘岳不会沉默。
三次环保风暴,潘岳靠的正是这把“宝剑”。
潘岳坦承,第三次“环保风暴”的难度更大,压力更大,但不会有丝毫的退缩。“停止审批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它们的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潘岳面对媒体落地有声:“这些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要想解除限批,就必须对环保问题进彻底整改,否则一律免谈。”
个人进退成败,早已不在计算之内
以前在民众中有许多人不了解环保局是做什么的,具体又管理哪些事情,以为环保局是水利局或林业局的下属单位,不是管水的就是弄草的,三次刮遍全国的“环保风暴”,使许多人终于知道环保部门是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最近几年,公众空前关注环保问题,也空前关注国家环保总局,这与国家环保总局展现的强硬形象有关。
“环保风暴”在社会上激起较大的反响和争议,恰恰说明在此之前,“环保”在重大决策和公共视野中缺席太久。潘岳高调为政,“举一反三”,却不“明哲保身”,潘岳认为环保总局屡屡发威,与其说是“提高地位”,不如说是“恢复地位”
潘岳多次表示,“‘环保风暴’,不是来得快、去得快的‘自然界风暴’,而是长期坚持不懈的执法行动。”环保风暴既能吹走阴霾,更会吹醒民心。
环保事业关乎全民族的长久利益,要保证这个利益的长久,就要发动全民参与,就要有人忘我先行,在中央决策高层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前期,环保执法虽然推进艰难,但不是孤军,因为这是中国必然要走的道路。潘岳说,“我们只是暂时孤独的先遣队,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后援。”面对媒体“如果地方政府与企业不配合,过了时限依然故我”的提问,潘岳严肃表态,一是决定停产整治和经济处罚。二是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并向全社会公开。对一些受到种种力量保护、“屡教不改”的污染企业,一定动真的。
潘岳的个人言行向来以坦诚透明见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有人问他做“多送刺少送花”得罪人的事情是否孤独时,潘岳说,有党中央的领导,有老百姓的拥护,虽然有时很累,但是并不孤独;面对有人担心他的仕途,潘岳深情地说,无意明哲保身,但求无愧我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利益,只要有一点机会,有一点权力,我会一直向前走,个人进退成败,早已不在计算之内。
“个人进退成败早已不在计算之内”的心语,让人们想起了1998年3月和2003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声音:“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性情中的潘岳希望与蓝天相望、与河水对歌、与和风共舞,弄文舞墨,对月吟诗,但是面对国家的重任,人民的期盼,污染的猖獗,潘岳把“性情”让位于忠诚,不循“潜规则”,擎剑守护民生,随时准备为维护国家利益、百姓福祉仗剑前行。
潘岳档案
1960年4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
1988年~1989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社副总编辑
1989年~1993年,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1993年~1994年,任团中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1994年~1998年,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
1998年~2000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2000年~2003年,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3月至今,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