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ical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是教学角色的转变,是教师放弃权威,树立学生主体,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让学理念的践行,让位于生,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向“学”转变,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中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他们的原有知识为生长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在主动建构知识中获得发展。
  一、精心预设,师生共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对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结构化的设计。教师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背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情感、思维等。在备课时,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力求科学、合理,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对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测算,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提出期望,以便及时调整。例如,在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将问题进行细化:19世纪中叶,中英两国的国情如何?分别处于何种国际地位?学生通过问题的探讨,再去思考“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自然会水到渠成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如《乾隆英使觐见记》,让学生思考英国的需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呈现。
  又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呈现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本、地图就能找到答案,这样能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而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需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然后才能获得深入的理解。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加上教师由今及古的导入,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二、智慧导学,促进发展
  构建生本课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智慧指导。一是实现思维的转型,教师要从知识的告知变为有效的指导,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忽视情感、忽视思维发展的做法,要树立生本理念,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由课堂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二是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他们保持学习历史的热情。教师要利用适当时机强化角色职责,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回应。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必要的“煽风点火”,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例如,在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上《三国鼎立》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很多同学将曹操与“花面奸臣”联系起来。这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曹操,如能谋善断、治世英雄、统一北方等。还有,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为忠诚、智慧的化身,他帮刘备统一、开发了西南,有着鞠躬尽瘁的精神,但他是人而不是神。
  三、多元评价,强化指导
  在传统的复习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生本课堂上,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的对话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在每一单元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回归单元起点进行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例如,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复习中,教师先预设问题:19世纪初,清朝为何由盛而衰、危机四伏?英国为何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何会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是什么?太平天国为何会失败?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通过单元复习理解知识,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教师要針对课标选择针对性的题型,组织学生训练,让学生自我建构的历史知识得到训练。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情,因生施教,发掘学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评价标准发生了重要变化,教学内容更加倾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教学评价则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部分学校和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进而影响到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活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性。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主体意识现状  1.主体意识。  主体与客体相对
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应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意识,只注重当下,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导致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应用人本主义的有效途径,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将课程与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生活态度觀。  一、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本主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接触人本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宗旨。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给财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高校财会教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高校本科财会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进财会教育创新理念。本文从人才培
现阶段,中职护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学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将学生就业问题有效地解决,成功以“出口”拉动“入口”。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
为对比分析红心杉与杉木造林的效益、立地质量等,按照自然地理条件设置了试验林,在相同条件下种植红心杉和杉木,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比同等立地及相同经营管理水平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其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古代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是很强,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疏离感。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是指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贴近生活的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生动且有趣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要把历史书上的相关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缩短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和兴趣。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