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喻”来愈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ongy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喻句学习能够激发学生联想的能力,将有相同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其实就是将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比喻句的形象美能够唤醒学生美的发现,比喻句的艺术美能够丰盈学生的内心,比喻句的创造美能够提升学生的語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比喻句;形象美;艺术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6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比喻句是一个重要的品读和运用的知识点。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
  比喻句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联想的能力,使他们将有相同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其实就是将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架起了语文与生活互通的桥梁。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光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过程,更多的是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这种素养包括对生活的感知、对美的向往。
  一、比喻句的形象美唤醒学生美的发现
  黑格尔说过:“美是形象的自然显现。” 自然资源拥有了具体的形象,审美主体才可以感受到它的美。而比喻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具化成熟悉的事物。比喻句本身就具有形象美。首次接触比喻句,我们将本体和喻体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此时可以通过欣赏形象来导入,唤醒学生迅速发现美的心灵。
  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时,我通过出示图片,将千姿百态的云雾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将“绒帽”“玉带”“大海”“天幕”的形象分别出示在相应的“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的云雾图片的右边位置。“绒帽”“玉带”“大海”“天幕”的形象是具体可感的,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照去发现每一组形象的相同点,再让他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最后,我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脑海中这些形象的特点。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内心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形象美的感知力和认知力。如此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对思维的训练能力。
  实践证明,以课文中的形象为蓝文,学生很容易找到本体和喻体的相同点,事物的形象就是最好的切入点。朱光潜曾在《谈美》里面提出他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还有美感的。”他的这三种态度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审美的能力需要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引导他们读一篇小诗,看一个片段,看一处景物,都能够感受到美,从而使他们在观察中提高审美能力。目前,很多学校都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有些园林式的校园环境给予学生的不光是美的享受,还有文化底蕴的熏陶。我特别欣赏学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带给学生生动的课堂,将文化底蕴浸透在每一处景物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形象美,一步一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知力。
  蔡元培曾强调要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尚自然、展个性。比喻句的形象美可以唤醒学生关于美的发现。学生只有拥有了开阔的眼界,才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发现美,唤醒他们对美的感知。
  二、比喻句的艺术美丰盈学生的内心世界
  比喻句的定义就是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陌生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喻词和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比喻句的教学变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教学点。比喻句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美,在感受其语言美中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比喻句艺术美的审美价值所在。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习中的艺术美。作者是如何把云雾比喻成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的?这是我教学的重点。因此,在了解这些形象美的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了比喻句的生动形象这一特点。我精挑细选文中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艺术之美。如我先范读文中的句子:“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通过音调的高低变化、声音的忽急忽缓,营造出烟雾缭绕的人间仙境的氛围,把学生带进了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中。例如,弥漫山谷的“弥漫”可以读得稍微轻一点,“茫茫的大海”的“大海”要读得有气势。在我的示范指导下,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沉浸在美的世界里,并跃跃欲试想进行比赛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就顺势让他们谈谈庐山的云雾的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其整体把握和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教师要将那些美丽的具象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艺术之美。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知识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对生活的感知,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之美。只有体会了艺术之美,才能在生活的体悟中点燃灵感的火花;只有体会了艺术之美,才能丰盈学生的内心世界;拥有了丰盈的内心,学生才会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对语文学习有更多的体会。
  三、比喻句的创造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桥梁。因此,在课堂中我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借用比喻句这个知识点进行拓展。课堂中我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关注生活经验。学生脑海中涌现出的问题和所创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课堂散发出思维的火花和智慧的灵光。   例如,学完了《庐山的云雾》中的比喻句,我进行拓展,启发学生进行迁移内化。我提问:“刚刚学习了庐山的云雾像什么,我们现在就来想想我们南京城像什么?”学生们刚刚学会了写比喻句的方法,于是,很多学生就在纸上画出了南京城的样子,有城墙、秦淮河……還有一些学生画出了茉莉花、书籍、盐水鸭等。我突然问他们:“难道南京像盐水鸭?”他们又展开思考,得出结论:“盐水鸭、茉莉花、书籍、古城是代表南京特点的物体。”那如何给南京做比喻呢?我引导他们思考:“南京是一个城市,要抓住其特点。”第一个学生尝试着说:“南京,像一本历史文化悠久的古籍。”我赞不绝口。于是,第二个学生说:“南京,像一朵朵散发出迷人香味的茉莉花。”全班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接下来还有好多个不错的比喻句。学生们的创造力就在我不断地引导和鼓励下形成。
  美好的形象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些时候并不是学生感受不到、认识不到,而是我们教师没有进行引导。我们的教学需要创新,需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及时引领学生睁大眼睛凝视万物、竖起耳朵倾听万籁、敞开心灵感悟生活,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而如何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我耐心倾听、积极引导,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思维启发中创造美,让学生在彼此的沟通中相互启迪。其实,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有些学生不知道把南京比作什么,我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南京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学生脑海中浮现出茉莉花、博物馆、雨花石、书籍等画面。他们联系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事物与语文学习结合了起来。
  语文学习其实是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更要重视他们对生活的感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人自出生到有所作为,他的语言发展的源泉,就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形成是最具有渗透力的,是活生生、真切切的,是拥有丰富语言魅力的源泉。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其实,生活即语文。只要学生们善于观察、善于创造,那么从生活中也可以学好语文。
  由此可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坚信:只有内心美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好学生。因此,我认为朱光潜的“慢慢走去欣赏”不光可以作为教师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更是需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观。春天,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春光无限,让他们亲身体会万物复苏的生机;夏天,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聆听鸟鸣蝉声、欣赏满园荷叶,让他们学会静心、用心和耐心;秋天,我们可以俯下身子和学生们共拾一片秋叶,让他们感受秋天的凋零之美;冬天,我们带领学生去冰天雪地里走一遭,嬉笑玩耍,好不快乐。大自然的变化、四季的轮回其实是学生最好的、开放的课本。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而,我们应该树立“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生活成为课堂之源。让小学语文课堂“喻”来愈美,需要我们和学生共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吴立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三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表演把抽象的文字和语言转化为形象的动作和表情,巧妙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能够促进儿童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低年级的课堂表演应合理安排角色,精心设计表演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及感悟体验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课堂教学;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66-01  【案例一】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
[摘 要]教学《钱学森》这样的科学类课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阅人和习文。阅人,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并和教师对话,感受、理解科学家的思想情感;习文,就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掌握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科学类文本;教学案例;人文性;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渗透在课堂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通过字词训练,感悟文本,理解和领会故事和人物形象。  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低年段语文教学彰显活力,是我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现以《画家和牧童》课堂教学为例,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识用结合,积累字词  在低年段教学中,学生的字词处于积累阶段,教师要通过对字词的
[摘 要]引导学生讲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以讲故事方式对文本进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小标题、关键词、环境和想象等环节,让学生进入文本,内化文本语言,这样才能将故事讲得精彩生动。  [关键词]语言能力;生长点;小标题;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
[摘 要]《雾凇》一课可抓住“镀”字,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精妙。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词,让词语意思清晰化;分层品词,让词语意思内涵化;对比悟词,让词语意思准确化;语境用词,让词语意思实用化。  [关键词]动态 语文课堂 词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4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
[摘 要]品读与模仿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形式,而改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文字运用。同时,语言发展伴随着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也促进语言的发展。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理解情节由“二变三”的表达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补充情节,让学生获得语言、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思维 认知冲突 情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 语文教学中只追求朗读的数量,这样的朗读教学没有太多的训练价值。朗读不是机械运动,朗读不是调节手段,朗读不是课堂表演。教师要高度关注朗读教学,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认知。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朗读技巧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描写丰富,非常适合进行朗读
[摘 要]目前,对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陷入僵化的说教或是简单的贴标签的“泥潭”中。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教师巧妙抓住单元主题、言语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拓展,使课堂拓展有理有据、有情有味、有声有色。这样,让学生走进英雄,在红色经典中既获得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战争类文本;红色经典;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对介绍旅游的口语交际课题,教师可结合一个具体的景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调动课堂气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荐景点、尝试介绍、灵活介绍、温馨提示。  [关键词]旅游 口语交际 基于生活 训练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74  在2014年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执教《介绍一个地方—
[摘 要]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新增了三篇课文。这三篇文章都以崭新的视角、独特的构思、充满童趣与诗意的形象进入教材,给人予耳目一新之感。它们各具特点,或风趣,或现代,或诗意。面对新增课文,教师要深入解读,不断体会,逐步领会编写者的深意,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新意、契合学情的教学预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增课文 风趣 现代 诗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