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40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要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内教学内容的安排,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有效地教学策略,突出图形教学的特色,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图形、体会特点、创造图案等,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笔者对小学“图形与几何”中一些教学实践,略谈以下管见。
  一、重视联系生活的知识导入
  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请同学们运用你们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填空,一扇门高2(米),小明高132(厘米),一盒饮料长8(厘米),如果我们想喝这盒饮料,要拿吸管,吸管要有多长呢?肯定要比8厘米的长。填空吸管长1()。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常识,知道无论是填写1厘米还是1米都不符合。所以在1厘米和1米之间还需要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同时,也融入了空间想象,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直接就导入了新课。
  在教学《认识平行》时,让学生观察灯柱、跑道、叶片上两条直线的的情况,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物了解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不同的摆放情况,让学生进一步区分相交与平行。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中,结合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例如剪刀、三角尺、钟表等,让他们寻找事物表面存在的角。这样的知识导入,接近生活实际,同学们兴趣极高,又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使整个数学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
  二、重视直观操作的实践思考
  1.提出方向明确的问题,提高实践操作的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中,需要在学生活动前给学生予以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把操作探究与问题连接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又是探究活动的动力,有效的问题是驱动操作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操作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实践获得知识。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小棒、钉子板、方格纸、直尺等材料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果教师一味的放手让学生操作讨论,或许学生的思维就很难打开。所以在教授这一段中,在操作实践活动前,教师给学生思考了3个问题,第一你是用什么方法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第二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做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第三从你的证明过程中,你能小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吗?学生一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制作,一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些方向明确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针对性。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实践操作的主动性。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事物的好奇是一种迫切认识事物的渴望,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奥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组织了如下教学过程: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提供三个空圆锥、三个空圆柱和一盆水,圆锥和圆柱分别具有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的关系;这些看似相同但又有区别的模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合作分工,探索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3.通过合理的推理,验证实践操作的正确性。
  教学时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图形及学生熟悉的实物等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通过合理的推理,进而概括它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给学生2厘米、3厘米、4厘米、8厘米的小棒,首先让学生必须拿一根8厘米小棒然后任意拼搭三角形,学生发现无论选择其他的哪两根小棒,都无法搭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归纳,8厘米可能太长了。于是老师再让学生任意取3根小棒拼搭三角形,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理的推理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重视细化过程的展开衔接
  在教授《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学生认识高和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自然地接受这个知识。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先画4格的一条线段,要求向下平移3格再画一条线段。连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告知学生平移的3格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了。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图,既对上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进一步巩固,又对新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有了认识。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继续对前后的知识进行细化衔接,给学生一副七巧板。练习1要求学生选择两个七巧板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选择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教师提问你是用三角形什么边拼的?学生总结需要把直角边拼一块。练习2学生选择是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提问正方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总结正方形的边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一样长,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练习3如何移动其中一块,使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只要平移任何一块三角形就可以了。教师继续追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之前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吸收知识更加细腻、顺畅。
  笔者认为图形与几何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以发展空间观念,为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作好铺垫。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提高“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苏州东中市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语文是有魅力的。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于“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呢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观点,所有知识得以完成的前提是通过主体自身的建构,其中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反思。什么叫反思?反思是指抱着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周密且主动地对自身思考过程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所教语文教材的不同内容和体裁进行深入的品读,进行随文练笔,对提高读者本身的写作水平十分有帮助。深入品读、随文练笔,是深度阅读、紧随阅读进程、随读随记、汲取灵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参悟,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思维和写作能力。品读与练笔相结合,其精髓在于随读随记,在文章精彩处做批注,随文练笔。它的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
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其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