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文诵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kel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如茶,或像碧螺春般甘冽清透,或似铁观音般含蓄内敛,又或如普洱般醇厚绵长。读诗亦如品茶,需慢啜细品,方能吟出悠悠诗韵。然而,由于当代与古代诗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领悟到诗的内涵和风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像沏茶高手般,下足功夫沏好“古诗词”这杯茶,引领学生们学会如品茶般,静静地观,轻轻地闻,慢慢地啜,细细地品,品出袅袅茶香、悠悠诗韵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古诗文诵读能力。
  静静地观——初入诗境
  当滚烫的沸水冲入杯中,蜷缩的茶叶慢慢舒展身姿,开始慢慢漂浮上来,像沉睡了千年的精灵,被一壶沸水唤醒。此时,品茶者应以欣赏为主,静静地观茶形,察沉浮,从不同的茶姿、颜色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课堂伊始,教师不要急于让孩子们去诵读,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渲染情境,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感受诗歌的基调,为接下来的品诗做好铺垫。
  媒体引路,渲染情境 古诗意境深远。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渲染情境,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孩子们提供鲜明的感性认识,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例如,笔者在教《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首先播放《平湖秋月》,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响起,大屏幕上显示出两组西湖的美景图,一组是艳阳高照,波光粼粼。一组是微雨蒙蒙,如梦如幻。面对这动人心扉的美丽画面,孩子们的思绪开始飞扬。
  背景铺垫,拉近距离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古诗词距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也可在课始铺垫一些背景,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入境”。例如,在教学《七步诗》时,可以先介绍一下曹植的才华及文学成就,然后将《七步诗》的创作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为孩子理解、感悟古诗搭起了桥梁,打通了时空的间隔,为学生走入诗人的心境作了很好的铺垫。
  巧抓诗眼,统领全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是诗人心灵的窗户。教学时,教师应紧紧地抓住这些诗歌的眼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准确把握诗词的精魂。以下是笔者引领孩子们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一个片断:
  (请孩子们读题)
  师:读着读着,哪个字跳入了你的眼帘?
  生:忆。
  师:是呀,一个“忆”字包含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就是古诗题目的眼睛——题眼。你能围绕这个“忆”字提几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笔者提炼出以下几个问题:“‘忆’是什么意思?谁在什么地方‘忆’谁?为什么要‘忆’?怎么‘忆’的?”接着,笔者让孩子带着几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巧妙地抓住题眼,统领全诗,引领学生联系已有的经历、体验展开讨论,由表面的“忆”,搜寻隐含的“思”,感受语言的美妙。
  轻轻地闻——领会诗意
  闻茶香乃品茶第二步。在沸水冲泡的瞬间,一股孕着茶香的清气袅袅腾起,提杯到鼻前,香和着热气屡屡沁出。先初闻,再深闻,清新淡雅的香气顿时沁入肺腑。课堂中,在孩子们读通古诗以后,就要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初步感知诗的意韵,此乃古诗教学中的第二步。
  适当添补,具化诗意 语言凝炼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也因为如此,有时会根据需要而省略了主语、谓语等成分,还有些是诗词成分的错列等,这就使孩子们在理解时更增加了难度。例如: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寻隐者不遇》贾岛)两句诗没有把问的内容写出,“藏问于答”,实虚结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诗句串联起来想象一下,添补诗人会问童子什么问题,从而使诗意具体化,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也会更深入、更连贯。
  巧借注释,疏通诗意 在教材中,古诗词一般都会有注释,将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这时,笔者多半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需在旁加以适时点拨即可。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其他工具书理解,这有利于促进孩子们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自主诵读能力。
  开展表演,理解诗意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教师不防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孩子表演诗中的角色,帮助理解诗意。例如,有老师在教《寻隐者不遇》一诗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把诗编成一个故事,并推选两人上台演一演。“诗人”、“童子”一问一答,妙趣横生,台下的学生也看得有滋有味,更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
  慢慢地啜——体味诗韵
  闻香之后,端起茶杯,用中指托着杯底,轻吹杯口,慢慢饮嗜,浅浅的苦涩在唇间荡漾,轻轻咽下,甘醇爽口,如此反复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诗词中的文字在反复吟咏中鲜活起来,孩子们的眼前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圣贤的音容笑貌,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圣贤的内心世界,与圣贤心灵交融。
  借助想象,感受诗情 诗词的意境带给读者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看到”和“听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验诗人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感受诗歌中的意韵。例如,一位教师在《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教学中,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词中的翁媪,你就是这三个孩子的父母,当你看到这可爱的孩子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这位老翁说。
  生:我会说,我有这样可爱的孩子真是幸福啊1
  生:我一定要好好慰劳慰劳我的孩子们。
  师:你有一颗疼爱孩子的心。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多么质朴的老人,多么和谐、有情趣的农户生活啊!正因为如此,这对翁媪才会“醉里吴音相媚好”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老翁和老太太正在用方言亲切地交谈。
  师:如果能想象出翁媪交谈时的样子和神态,那就更好了。谁来想象一下?
  教师紧抓住一句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反复读,反复品味,让翁媪之间的幸福与满足深深地感染着他们。   对比品读,体验美感 诗有百味:酸、甜、苦、辣、咸。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同一题材不同感情色彩的诗放在一起,引导孩子对比品读,体验不同的美感。例如,一位教师在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先带领孩子们充分感受西湖的美,然后把它和《望天门山》放在一起品读。
  师:天门和西湖两处山水给你带来的感觉一样吗?我们不妨比较一番。边听边感受:山是怎样的山?水是怎样的水?(配乐朗诵,生边听边感受)
  师: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西子,那么天门山则是——我们再来读读,你又感觉到一种怎样的美呢?(生齐读)
  生:天门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生: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师:西湖水让我们读出了一个“柔”字,那么天门山给我们带来的是——
  (生反馈)
  师总结:是呀,一种力量!一种阳刚!同是28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美感,诗歌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啊!
  填补空白,体会意境 一首好诗,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留有“空白”,虚虚实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巧抓空白,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王国里尽情翱翔,充分体会诗歌那悠远深邃的意境。例如,一位老师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先配乐范诵,伴着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使学生与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默契”,接着启发学生替远方的亲人写信安慰诗人,在诗的“空白”处作丰富的想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促使孩子们更深地体验到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给诗配画,享受诗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寻找作画的依据,让孩子们动手画一画自己体验到的意境。教材中很多古诗:《山行》 《村居》 《望庐山瀑布》《绝句》等都可以让孩子们动手画一画。给诗配画,由文字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诗的美感,使孩子们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细细地品——感悟魅力
  含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伴以柔滑之感,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唇齿余香,在肺腑间蔓延开来,韵味绵软悠长。诗歌的意韵也是在反复的吟诵中得到更深的感悟的。优美典雅的诗词,配上动人悠扬的旋律,便能脍炙人口。教师可以配上音乐引导孩子们将诗词配唱,使他们在吟唱中品味诗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把一首诗当成一片树叶,放入到同一感情色彩或诗人其他作品这棵大树中,组合文本,以一篇带多篇。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独坐敬亭山》一诗时,带领学生领悟李白的孤独之后,把它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月下独酌》整合在一起,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诗的韵味,体味到了诗的意境,更让他们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不同阶段的不同“孤独”,从而收到“读诗又读人”的效果,感受到诗的无穷魅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寻找出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孩子们理解、感悟古诗文搭起桥梁,打通时空的间隔,引领孩子们如品茶般静观、轻闻、慢啜、细品,让孩子们的心灵在如茶般的课堂中飞扬,跟随着先贤们一起吟之、咏之、歌之、舞之,品出袅袅茶香,吟出悠悠诗韵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古诗文诵读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城南小学)
其他文献
从现代建筑的地域文化性角度出发,简要阐述了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文化性的思考。结合象山商会大厦的建筑设计,将具有当地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时代精神融入到建筑的气质、形态
近几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农合机构)紧紧围绕主营业务与重点产品市场,不断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对加快业务发展、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经营效益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