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必大家都看过SHE为可口可乐所做的广告,每一个新鲜出炉的广告都留下一个悬疑,它既能让观众放飞想象的翅膀,去设计一个结局,而且也让观众充满了期待,希望新的广告尽早出台以探究竟。我们历史教师也要像这则广告的设计者那样,使历史课活起来,学生动起来。那么如何抓好课堂教学,让历史课洋溢着史味、史趣呢?
一、转变角色观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要从权威者、监督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亲切的话语、友善的眼神都会传递给学生平等、轻松的情感信息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通过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由“教本”到“学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而使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青春的律动。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策略别具匠心,先声夺人
1.课堂导入要有艺术性,使学生有心动的感觉
在学习必修2《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一边欣赏古代精美瓷器图片。教师要利用瓷器鉴赏的知识,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件元代的青花“鬼谷下山”圆罐,它于2005年7月在英国拍卖,成交价在1000万美元以上。这说明我国古代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的一枝奇葩。那么中国瓷器为什么如此受人青睐呢?选取如此新颖别致的导入,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当然,注重导入。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我们也可以截取一段录像,如在学习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节时,我们可以截取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片段,学生在欣赏完作品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这段小品中你体会到什么?以此引入新课。有时,我们也可以采取播放歌曲的方式导入:如必修l《抗日战争》这一节。我们可以播放《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诗词歌赋;亦或是儿歌童谣,凡此种种,方法之多,可以想见。关键在于所采用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的动心,激发潜在他们内心的那份悸动,从而带动历史课进发出活力与激情。
2.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脑、口、手齐动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不能太直白。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漫画、名人名言、热点问题、名片名段等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在学习宗法制时,我们可以如下设计:一诸侯所娶的第一个妻子为他诞下一名女儿。两年后,他又娶了一名妻子,结果第二年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诸侯欣喜若狂;喜上加喜的是他的第一个妻子不久也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诸侯高兴至极,然而却一命呜呼了。请问:他的诸侯之位传与谁?为什么?此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所展示的观点进行相互评价。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遥远的。它也不可能原样重演。因此要想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情境,确实是有些难度的。如果让学生如同演戏一样,分角色扮演历史上的人物,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场景,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如我们在学习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四个船队。让他们讲述航海的历程和艰险。这样,我们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使他们课下搜集资料,分工协作,共同探究。精心整合与组织语言,讲述船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所感所思。教材内容也就迅速形成意象,容易理解了。
(3)利用实物展示情境。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所以视觉在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历史的印记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如我们在学习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时,可以带学生到博物馆去看一下古代农业的耕作工具,以直观形象的实物加深学生对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认识;在学习必修2《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去看看九一八纪念馆。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日本帝国主义者罪恶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油然而生。
(4)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关注理性的升华。当我们利用上述方法和手段已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兴奋点,此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升华情感,培养能力。比如我们在学习必修1《两极格局形成》一节时,美苏在战后形成了冷战格局,就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题目:面对美苏之间的关系,请你以美国或苏联或是其他国家公民身份,给美国或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想法。再例如我们在学习必修1《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节,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得以改善,走上正常化。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在冷战的背景下,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够改善?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世界有何影响?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由“要我说”到“我要说”,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课堂小结画龙点睛、回味无穷
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由众多基本史实组成的知识整体或系统,并且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完美的小结,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完整,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将知识概括、深化,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从而逐步升华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入“别有洞天”的洞门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必修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结束时,我们可以如下小结:由列宁一手创建的庞大苏联,69年后走向了坟墓,令人扼腕痛惜。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如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深入一点,如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更慎重一点,或许……历史没有假设。苏联盛极而亡的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尤其是对改革、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面对苏联的失败,我们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三、练习设计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内容设计要紧扣教学要求,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练习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同时注意练习设计的策略,力求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正如泰戈尔所说的:“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条规定好的河道里。”完美的练习设计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在课改大潮的推动下,我们历史教师要勇做弄潮儿。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下,以温情、热情、激情面对每一个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当好“引路人”、“助产士”,让他们在课堂的涌动中快乐成长,让我们的历史课有声有色,魅力难挡!
责任编辑 李雪虹
一、转变角色观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要从权威者、监督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亲切的话语、友善的眼神都会传递给学生平等、轻松的情感信息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通过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由“教本”到“学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而使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青春的律动。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策略别具匠心,先声夺人
1.课堂导入要有艺术性,使学生有心动的感觉
在学习必修2《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一边欣赏古代精美瓷器图片。教师要利用瓷器鉴赏的知识,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件元代的青花“鬼谷下山”圆罐,它于2005年7月在英国拍卖,成交价在1000万美元以上。这说明我国古代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的一枝奇葩。那么中国瓷器为什么如此受人青睐呢?选取如此新颖别致的导入,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当然,注重导入。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我们也可以截取一段录像,如在学习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节时,我们可以截取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片段,学生在欣赏完作品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这段小品中你体会到什么?以此引入新课。有时,我们也可以采取播放歌曲的方式导入:如必修l《抗日战争》这一节。我们可以播放《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诗词歌赋;亦或是儿歌童谣,凡此种种,方法之多,可以想见。关键在于所采用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的动心,激发潜在他们内心的那份悸动,从而带动历史课进发出活力与激情。
2.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脑、口、手齐动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不能太直白。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漫画、名人名言、热点问题、名片名段等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在学习宗法制时,我们可以如下设计:一诸侯所娶的第一个妻子为他诞下一名女儿。两年后,他又娶了一名妻子,结果第二年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诸侯欣喜若狂;喜上加喜的是他的第一个妻子不久也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诸侯高兴至极,然而却一命呜呼了。请问:他的诸侯之位传与谁?为什么?此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所展示的观点进行相互评价。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遥远的。它也不可能原样重演。因此要想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情境,确实是有些难度的。如果让学生如同演戏一样,分角色扮演历史上的人物,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场景,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如我们在学习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四个船队。让他们讲述航海的历程和艰险。这样,我们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使他们课下搜集资料,分工协作,共同探究。精心整合与组织语言,讲述船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所感所思。教材内容也就迅速形成意象,容易理解了。
(3)利用实物展示情境。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所以视觉在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历史的印记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如我们在学习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时,可以带学生到博物馆去看一下古代农业的耕作工具,以直观形象的实物加深学生对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认识;在学习必修2《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去看看九一八纪念馆。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日本帝国主义者罪恶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油然而生。
(4)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关注理性的升华。当我们利用上述方法和手段已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兴奋点,此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升华情感,培养能力。比如我们在学习必修1《两极格局形成》一节时,美苏在战后形成了冷战格局,就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题目:面对美苏之间的关系,请你以美国或苏联或是其他国家公民身份,给美国或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想法。再例如我们在学习必修1《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节,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得以改善,走上正常化。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在冷战的背景下,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够改善?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世界有何影响?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由“要我说”到“我要说”,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课堂小结画龙点睛、回味无穷
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由众多基本史实组成的知识整体或系统,并且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完美的小结,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完整,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将知识概括、深化,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从而逐步升华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入“别有洞天”的洞门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必修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结束时,我们可以如下小结:由列宁一手创建的庞大苏联,69年后走向了坟墓,令人扼腕痛惜。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如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深入一点,如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更慎重一点,或许……历史没有假设。苏联盛极而亡的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尤其是对改革、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面对苏联的失败,我们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三、练习设计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内容设计要紧扣教学要求,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练习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同时注意练习设计的策略,力求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正如泰戈尔所说的:“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条规定好的河道里。”完美的练习设计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在课改大潮的推动下,我们历史教师要勇做弄潮儿。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下,以温情、热情、激情面对每一个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当好“引路人”、“助产士”,让他们在课堂的涌动中快乐成长,让我们的历史课有声有色,魅力难挡!
责任编辑 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