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慈相加 真情无限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班主任工作既要投入爱心,对学生施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又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爱得适度。
  [关键词]中学生 班主任 爱心 批评
  
  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決。我在教育过程中,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和风细雨,爱心感化
  
  事事发乎于情,晓之以理,感人心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给予他们关怀、由衷的赞赏和认可,会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就会积极上进。
  班主任应以春风化雨的爱心,通情达理的真心,饱含激情的热心,润物无声的细心来感染、感化学生,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长久的恩师形象。在工作中,我始终依此作为育人的不竭源泉,既立足于学生实际,又着眼学生将来,不急功近利,不抹杀性灵。学生心理的不稳定性,使他们心理情绪时常波动,为此,我以日记、书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和哲理对话,使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鼓起了勇气。这样,就拉进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惧师心理和师生间的封闭性,为班级的管理提供了情感空间。做到这一点,需要班主任把学生看作在成长中的人,而不能把他们只当作孩子。
  蒋某平时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平时很忙。这名学生记忆力、理解能力都相对比较弱,行为习惯极差,学习习惯也不好。他的不良行为主要是喜欢玩电脑游戏,经常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在收作业本时经常说没有带,忘在家里了。每次批评教育他都是表面接受,背后却依旧我行我素。
  这样的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其原因可归结为两方面:从家庭方面而言,爷爷溺爱孩子,父母没时间督促孩子,对孩子管教不严;从学生方面来谈,缺少关爱,养成懒散的恶习,又有强烈的自尊。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试图换一种方式与他沟通,改变过去的师生交往方式,努力与他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接近他,帮助他。从要求他完成少量的作业到由他自己选择作业,利用“小步子”的原则增强他完成作业的信心,培养他自觉完成作业的意识,使他能体会完成作业的快乐感和使命感。平时观察记录他的表现,注意表扬他的每一次进步。然后选他的一次作业,让他给大家讲讲是怎样写的。与此同时经常和他家长取得联系,采取家校一致的教育方法。逐渐地我惊喜地发现蒋某变了,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后、无论是作业里还是试卷中都有明显的进步。
  教育蒋某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后进生因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埋怨而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于是,他们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逐渐形成了自卑心理,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自信对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要,作为班主任,我们千万不要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
  同时我认识到,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必要时要适当地进行转变。对一些不良行为学生的态度过于严厉,方法过于简单、生硬,问题非但不会解决,往往适得其反,加深师生感情的裂痕,从而失去解决问题的基础,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恶果。教师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科学方法、更新观念、改变行为,是做好转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工作保证。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教师更应该下工夫去设计与学生交往、处理问题、改变学生不良习惯与行为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实施。
  
  二、电闪雷鸣,严惩不贷
  
  适当地让好学生挨批评和使差学生受表扬同样重要,但实际生活中这两者常常做不到。于是有的好学生常弱不禁风,不能受批评,不能失败,不能不如人,不能受挫折。真的遇到失败、挫折、批评、打击,立即感觉人生一片昏暗,情绪极端低沉,或者玩世不恭,或者痛不欲生。“褒贬于人如同张弛于人、动静于人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魏书生就是这样说过。
  顾某,副班长,成绩较好,父母在家十分宝贝她,各任课老师也比较喜欢她,经常表扬她。但有一次任课老师在上课时发现她在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让我对她进行教育,结果她先是不承认,然后就是通过哭的方式来求得免受惩罚。这时我严厉地指出了她的问题所在,让她第二天在全班同学面前作出解释。于是她又叫她的父母来求情,她父母说能否不要惩罚她,以免影响她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仍然坚持了对她的惩罚。
  教育顾某的过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好学生就真的不用操心吗?我看未必。学习成绩好、听老师话的学生自然惹老师喜爱,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些学生身上肯定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问题。如果只是因为老师喜欢,就发现不了其身上的缺点,或者发现了也不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不但影响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这些好学生往往在小学就深得老师喜爱,天天听的都是表扬,各类“好学生”都当过,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表扬、荣誉就应当属于他们。所以我们往往发现这些学生“说不得”,老师要是一批评,反应就比较剧烈,哭天抹泪的。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或困难往往容易抱怨、放弃,而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意志。据家长反映,这些孩子在家里也表现得经不起打击,听不进批评,只能接受顺境,不能适应逆境。究其所因就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太顺了,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夸赞,没有经过多少挫折的考验。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并且对挫折甚至失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失败了才能重新爬起来奋斗。这些一帆风顺的“好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考验,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能绽放吗?
  
  三、爱心无限,缝合受伤的心灵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之中。”班主任工作中作为主角的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做好沟通,沟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唯一途径。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交流和沟通,进而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要善于破译童心,读懂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理解,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为下一步的行动奠定基础。
  班主任工作既要投入爱心,对学生施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又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爱得适度。这不只是因为没有距离也就没有了敬畏,更重要的是班主任的角色使然。班主任既不能当警察督学,也不能当父母兄长;他应该既是学生的朋友,又是学生的师长。他的角色定位是独特的,他既要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更要以知识,以现代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教育人、培养人。要做到这一点,他不能和学生无情联结,也不能使情感浓烈到超过必要的“度”。这就需要给班主任一个合适的角色定位,把握好这个“度”。
其他文献
叶诗文,对于这个名字,我想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以4分28秒4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随后在女子200米混合泳比赛中,再次打破奥运纪录,以2分07秒57夺冠,成为双冠王,创造了中国游泳个人两项奥运冠军的历史。  女子游泳已经好久没有刷新世界纪录了,叶诗文的横空出世让泳坛好不热闹。看到中国运动员夺得金牌,打破世界纪录,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充分地读,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特别是一些经典美文,更应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阅读教学同时又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漫步,或驻足欣赏,或仔细玩味,学生才能谈得上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对更加直观、互动更强的现代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强。AR技术以其独具的特点,受到地理教师关注。  关键词:AR技术;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一、AR技术的功能特点  AR技术是一项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
一、知识建构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这一节内容的编写是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提及的学习要求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某区域为例,了解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二是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
无论哪一所学校,哪一个班级,一定都有先进生,也有后进生。所谓“后进生”,指的是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一方面与教师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和不足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科任老师,必须重视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后进生走进先进行列。    一、后进生形成原因分析    1.学生自暴自弃心理。部分初中生刚升上中学,他们还保留着小学生的好动、好奇等性格,因此听课注意力分散,未能领会老师所讲的知识,久而久之,便
摘要:以美育人——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创新,是指在审美观照下以人为本的教育展开,在提高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同时,着眼其人生境界的提升,铸造其完整而和谐的人格。目前,以美育人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与美学的结合仍然是薄弱环节,值得地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关键词:以美育人;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创新  一、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意义  教师素养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此后的第三或第四年里[开元二十八年(740)或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意思是在说,人周边的人文环境,对人的品行及学识上的成长影响极大。  既然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如此的重要,为了搞好外语的教学,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为学生去大力营造人文环境,让他们在这一环境中接受教育,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人文环境该如何去营造呢?    一、使受教外语,近之于耳,受其耳濡而致“耳化”    这一环境的营造,首先要求师生都要讲外
语文教育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审美的最高境界往往是超功利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中学各学科都兼有美育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数理化学科。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渗透,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正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
[摘要]针对城镇学校学生来源的特殊性,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农村学生个性的形成及利弊,为某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寻找一种较人性的教育方式,促使这些农村学生扬长避短,掌握一些进入城市社会的生存技能,达到现代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农村 城市 文化 教育    一些学者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下了这样的定义:人是文化动物。这无疑是把人当作一种文化的产物,其中深刻地隐含“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