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语文的感觉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g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文是学生精神的故乡。语文,表征为各种语言现象,而各种语言现象的背后,是深厚的思想文化。因此,语文教学应唤醒语文,追寻本真语文,呼唤语文情怀,回归作品欣赏、阅读理解的固有真义。
  
  一、追寻妙不可言的情怀
  
  时下,“感悟”渐成一种时尚。语文课上,学生往往还没读上两遍书,教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你的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有时还一阵穷追猛问:“你还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的体会或感受?”笔者并非否定“说体会”的重要性,也无意于排斥新课改,只是觉得语文课上“说体会”不必强人所难,应适可而止。
  大家知道,中国语言的“模糊性”,中华文化的“深沉性”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根植于东方大地上的“中国式的内涵”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无视中国语文的民族性。学中国语文重在培养“语感”,其中的“直觉”很重要,而这种“直觉”有时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这种感觉叫“妙不可言”。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呢,却求甚解不好读书!这样不行。我觉得,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道出了一个事实,即许多东西,比如词语的意思,文章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往往是很难说清楚的,也没有必要说清楚。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因此,语文课上“谈体会”固然重要,但更多的应该是强调熏陶感染,多采用“意会法”,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声叹息,便可传达出“风情万种”,课堂上应多注意学生的表现,能入境了吗?是动情了吗?要多问学生:“你感觉到了吗?”这种人文性才是人道的,这种真情的体验感悟比虚情假意的豪言壮语不知高出多少“人文性”,语文课应有“诗意”,要有“情意”,更有“言已尽而意未穷”的“写意”。
  
  二、迸发情不自禁的感动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本人从事十几年语文教学发现有些学生面对文本漫不经心,总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面对文章缺少一种感动能力,或者说他缺乏欣赏的眼力。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的学生往往缺少一种读的冲动。
  一位哲人曾说过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怦然心动的情怀。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要呼唤面对文章,面对文字怦然心动的情怀呢?感动是情感的共鸣,是灵魂的震撼,是心灵的回应。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美丽的感动实为一种心弦的拨动,是一首小诗带给我们的月光浴,是一篇短文送来的馨香片,是一则童话无微不至的呵护——世界多么美好,让我们从现在便开始积攒那美丽的冲动。
  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必须激发培养和存储学生内心感动的能量,像水库蓄水一样,灵魂会因之而飞升,随着文字感动而感动,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这种久违的流泪的阅读,是一种感动能力的体现。有人说:“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我要说:“有泪水在,阅读的快感才显得饱满。”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动吧,让我们的语文课上流淌着莫名的冲动吧,为我们的追求感动,为语文的美丽而感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感动中变得年轻起来,生命的气息也会在一次次的感动中迸发出来。
  
  三、引领自由自在的精神
  
  韩军提出:“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其次,才是一个语言(言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
  郑逸农说:“语文精神说到底就是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就是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她是天边飘逸的彩云,她是水中灵动的白鸥。” 语文是语言,更是文化;是认知,更是情感。语文中只有认知,没有情感,就如同油绿的树叶榨干了水分,绚丽的鲜花抽掉了色彩。学生喜爱语文,往往不是因为其中的认知内容,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的精神底蕴,她让学生体会到了心灵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碰撞,享受到了美丽的笑和感人的泪。
  真正的语文学习正在远离我们,“语文”迷失了方向,她为失去了灵魂而哭泣! 这是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也许我们一时无法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我们用行动呼唤语文的回归吧!共同守望着古老的语文,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中找到语文的感觉,这样师生会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发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咀嚼无穷无尽的韵味
  
  有人说,语文是广阔的,语文是博大的,语文是深沉的,语文是变化无穷的,语文是美丽透明的,语文是温暖湿润的。 语文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学会吸收和表达。吸收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少和质的优劣。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吸收的往往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仅仅是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表达技能。的确,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眼界、思想、学识和综合素养。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咀嚼无穷无尽的韵味,体验快乐与充实,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语文学习不是过早地扒皮抽筋,肢解课文,分析语法,讨论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智”去触摸语言文字。真正的语文学习是让学生穿行在字字、词词、句句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体会文章的意韵,最根本的手段还是总揽全篇,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去朗读、咀嚼、品味、想象,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记,多种感官联合加工,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紧密联系,使语言文字表述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连续的生活画面,在学生的头脑里活起来,动起来,这样语言文字才能潺潺地流入学生的心房,触动学生的心灵。
  总之,我们要唤醒语文,重赋语文以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色彩。语文需要离忧愁最远的那种心态,语文需要有心灵自由快乐的一方时空,语文需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份境界,一句话,语文需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课改实
测量精度的高要求推进平面度误差检测系统的更新。依据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组合测量原理与检测仪器的不同,简述了各种平面度误差测量方法、平面度误差测量方法对精度、测量
栗战书强调,要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发展壮大县城经济作为全省工作的“两个大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
新的课程改革是摆在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随着课改的推进,把教师为了升学而教、学生为了升学而学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变到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性上来,这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转变。作为教师,必须尽快适应新教材,全面贯彻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贯彻课改新理念    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十五年前本人有幸被破格评为地区第二届教坛
2011年,贵州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三个建设年"活动,规范权力运行,以作风建设保障发展,以环境建设促进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一场针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省直
于漪,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她一心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一切”。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快速提高。为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教学,努力构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图样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在网络上使用人民币图样,必须向人民银行报告。在网络上违规使用人民币图样者,最高可处以3万
文章对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机电工程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过程规范化要求较低、机电工程总体管理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并阐述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