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就业率下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本文试从劳动市场供给的角度阐述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就业 大学生就业 高校扩招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29-01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和各种研究部门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状况日益严峻。
首先,就业率下降。在我国施行“统招、统包、统配”制度时期,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可以说是100%的就业率,而现在我国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低迷。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包括社会、学校的原因,也包括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社会的角度看,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二,从过去的“统招、统包、统配”到今天的“双向选择”“自主招生”,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也深刻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扩招”制度一实施,毕业生人数增加,结果使“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由于社会的岗位需求是一定的,当毕业生数量和结构严重偏离市场需求时,毕业生就业的问题难就会越严重,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
而学校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
而家庭和学生个人方面,主要是观念和心态的问题。
二、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复杂的,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扩招使第一劳动力市场与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对比发生变化,激化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矛盾。
2.高校扩招放大了原有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间的差距,激化了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3.高校扩招并没有缓解第二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矛盾。
三、高校扩招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降低就业期望值。有很多在校大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更不愿意去民营、个体企业,不愿意从事自由职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我国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环境变紧在所难免。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是非常必要的。
2.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专业的文化技能,过硬的本领,宽广的知识,具有创新和开拓能力。这就需要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加强多学科的文化积累,锻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以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挑选,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积极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要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办企业的,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有贷款需要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府还应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或采取独资、联营等方式兴办各类企业、农产品生产研发基地等。各级政府同时也应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障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种种优惠的政策,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4.完善和有效利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并与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联网,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系统。
建立全国联网的公共工作银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存进工作银行,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也存进工作银行,而且这些银行全国联网。工作银行的信息免费对所有的招聘者和求职者开放,双方都可以在工作银行中各取所需。公共工作银行的建立既可以促进效率,即大大降低工作搜寻成本,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得到更好的匹配,也可以促进公平,因为在没有公共工作银行的情况下,很多用人单位是通过私人关系等非正式渠道来招聘所需人才的,显然,这种聘用方式对于没有或很少社会关系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公共工作银行的建立可以避免这种不公平。
参考文献:
[1]周骏宇.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吗[J].人才开发,2004(4)
[2]邢志杰.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3]李家华,吴庆.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
[4]莫荣.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J].职业,2003(6)
关键词:就业 大学生就业 高校扩招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29-01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和各种研究部门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状况日益严峻。
首先,就业率下降。在我国施行“统招、统包、统配”制度时期,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可以说是100%的就业率,而现在我国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低迷。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包括社会、学校的原因,也包括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社会的角度看,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二,从过去的“统招、统包、统配”到今天的“双向选择”“自主招生”,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也深刻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扩招”制度一实施,毕业生人数增加,结果使“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由于社会的岗位需求是一定的,当毕业生数量和结构严重偏离市场需求时,毕业生就业的问题难就会越严重,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
而学校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
而家庭和学生个人方面,主要是观念和心态的问题。
二、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复杂的,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扩招使第一劳动力市场与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对比发生变化,激化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矛盾。
2.高校扩招放大了原有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间的差距,激化了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3.高校扩招并没有缓解第二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矛盾。
三、高校扩招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降低就业期望值。有很多在校大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更不愿意去民营、个体企业,不愿意从事自由职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我国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环境变紧在所难免。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是非常必要的。
2.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专业的文化技能,过硬的本领,宽广的知识,具有创新和开拓能力。这就需要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加强多学科的文化积累,锻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以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挑选,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积极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要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办企业的,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有贷款需要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府还应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或采取独资、联营等方式兴办各类企业、农产品生产研发基地等。各级政府同时也应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障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种种优惠的政策,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4.完善和有效利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并与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联网,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系统。
建立全国联网的公共工作银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存进工作银行,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也存进工作银行,而且这些银行全国联网。工作银行的信息免费对所有的招聘者和求职者开放,双方都可以在工作银行中各取所需。公共工作银行的建立既可以促进效率,即大大降低工作搜寻成本,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得到更好的匹配,也可以促进公平,因为在没有公共工作银行的情况下,很多用人单位是通过私人关系等非正式渠道来招聘所需人才的,显然,这种聘用方式对于没有或很少社会关系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公共工作银行的建立可以避免这种不公平。
参考文献:
[1]周骏宇.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吗[J].人才开发,2004(4)
[2]邢志杰.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3]李家华,吴庆.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
[4]莫荣.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J].职业,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