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寒秋”读解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ong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系高中语文传统课文,现在又入选多家新课标高中语文课本。开篇几句,历来以为是倒装句,是为了词的格律而作出的语序调整,应理解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这样的理解,有简单化的嫌疑,尤其是对“独立寒秋”的解读,是很不到位的。
  一般认为,这首词典型地表现了毛泽东的少年情怀,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两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庶几近之,只是这首词内容更丰富,含义更深刻。《毛泽东年谱》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定为1925年秋,即在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之间,那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景,显然不是眼前所见,而是胸中所有,是对斗争必胜的信念,是对革命前程的展望,“百舸争流”等也应该作如是观。词的下阕,对峥嵘岁月的回忆,对“谁主沉浮”的回应,青年毛泽东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更是跃然纸上。那么,开篇一句,如果只是深秋独自站立在某地看风景,不是有点儿煞风景吗?
  其实,“独立”一词,含意颇丰。首先,“独立”,是思想者的写照。杜甫《独立》一诗写道:“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一个人要进入深沉的思考,也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进入宁静的境界。宁静才能致远,“独立”,自然常常与沉思相联系。第二,“独立”,是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形象。独立,总给人高大挺拔的感觉。泰山的海拔在五岳之中也并不称雄,但由于独立于齐鲁平原,却被称为五岳之尊。《周易·大过》有“君子以独立不惧”的说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立苍茫,自然镇定自若,心雄万夫。第三,“独立”,也是当时诗人真实的处境。1925年秋,国民党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诗人,他秘密潜入长沙,转道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身处危险境地,诗人“独立寒秋”,这一“独立”,可谓意蕴良深。他的思想,他的胸怀,他的胆识,他的志向,无不浓缩在“独立”之中。
  至于“寒秋”,理解也不可简单化。是的,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论季节已到秋天,但还远未到“寒”的地步,诗人着一“寒”字,既与自身处境相联系,又与胸中之境形成对比,更为“独立”设置了一个阔大的背景。可见,“独立寒秋”,理解为“寒秋独立”,还不如理解为“独立于寒秋”。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就像演奏中乐章的前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导入新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学习,从而产生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引入 游戏 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我们看电影、读小说的时候,好的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观众、读者,让你非看完不可。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过好课堂引入关。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