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三·三”工程助力师生素养提升的实践表达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us2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写字·演讲”三项工程和“晒字·晒书·晒文”三晒工程是区域内教育特色工程,指向师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实践学校以此为抓手,将“三·三”工程植根于行知教育办学特色,依托省级“行知德育体验课程”特色文化项目,创新策略,拓宽渠道,延伸路径,借力发展师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行知教育 “三·三”工程 师生素养
  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形成的共识之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素养,而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生的整体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有义务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广筑发展平台。作为区域内教育特色工程的实践学校,以学生“阅读·写字·演讲”三项工程和教师“晒字·晒书·晒文”三晒素养提升工程(以下简称“三·三”工程)为抓手,融合创新,互鉴共促,并驱发展,助推师生素养不断提升。
  一、归本溯源,根植行知教育本色
  我校始终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坚持以行知教育为办学特色,从知而行,由行而知,且行且知,知行合一。自区域内推行“三·三”工程之初,学校便开始擘画师生发展提升的蓝图,将其融入学校办学特色,并以此工程为引擎,助力师生素养培育,推动学校发展。
  1.培训嵌入,促进共识达成
  知者行之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让师生认识到“三·三”工程对师生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内层”和“外层”, 其“外层”就是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朗读、写字、写作、演讲、口语表达等方面能力。对学生而言,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主要落实到听、说、读、写等方面,小学生则侧重于读、写、讲能力的发展。“三·三”工程是促进师生在读、写、讲方面进行训练提升的发展平台,为此,学校以多元培训为抓手,先后从临帖指导、临写作品到纸张版式选择与落款,从书籍推荐到读书笔记撰写等方面组织专项培训十余次,以此强化认识,嵌入思想。
  2.资源纳入,促进知行并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有效实施“三·三”工程,学校为全体师生购买了田英章楷体硬笔书法字帖和大量书籍,印制了书法练习专用纸及作品书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读书卡及展示台历,因地制宜建设行知书吧,定期开展“三·三”工程研讨交流,保障师生需求。
  3.环境植入,促进行动自觉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为了激发师生参与“三·三”工程的积极性,学校在校园的墙壁、走廊上以丰富的形式彰显“三·三”工程文化,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同时,还因地制宜建设了行知书吧、诵读展示台,开辟摘星角,张贴摘星榜,用环境激励师生去多读书、写好字、上好课。
  二、寻径探幽,润染行知教育底色
  “三·三”工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师生读好书、写好字、会表达。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予人知识。写字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培养做事认真细心的习惯。“三·三”工程有助于夯实师生素养发展的底色。
  1.鉴于传统的模式创新——建模驱动
  传统的读、写、讲等活动容易讓师生产生疲倦感,内心也会产生抵抗情绪,势必会影响活动效果。因此,要善于创设情境,变换形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独辟“三晒”蹊径,并线开展“三·三”工程,让教师展示自我,内化素养,坚守育人初心。
  (1)浸润行知,翰墨飘香溢校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要求师生做到每周一晒、每日一练。统一制作晒字作品夹,实施“动态督管,静态内驱”模式,推动教师晒字质量的不断提升,并于学期末统一装订,展评表彰。坚持每周练字有主题,练字主题有名篇,名篇作品有仿帖,引领教师读写交融。定期定时以微信朋友圈截图集晒、制作美篇精晒、现场书写齐晒等形式展示教师墨润风采。开辟“仁智激扬行知梦,笔墨浸染中国风”教师三晒每日一展长廊,推动教师自我鞭策、互鉴成长。
  (2)书香行知,明德致远共成长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阅读能让教师的教学灵动而充实。学校统一为教师配备必读书目,按学科组建八个读书小组,组长督促组员按时完成读书任务,每月最后一天实施图书漂流,组长收齐本组图书按计划互换图书,每月最后一周,以“标语 封面 简介”的形式将本月所阅读的书目晒到个人微信朋友圈,并将朋友圈晒书的图片截屏上传到学校指定的集晒群里,同时以读书卡、书签、读后感等形式附晒一篇读书笔记。定期在行知书吧开展读书交流分享会,并把读书卡制成台历集中展示读书成果。依托党建及重要节日,开展“墨润书香扬行知梦想,吟诗诵词展巾帼风采”“追思慎远知兴替,知行合一谋新篇”“青春与梦想‘五四’读书沙龙”“行知路上寻找最美读书人”等主题活动。
  (3)笔耕行知,畅想练达写芳华
  “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学而优则“文”,教而优则“书”。于漪、魏书生、李镇西,不但教学实绩丰厚,畅销的著作也很多。李镇西曾说:“在同样有着丰富实践基础的前提下,也许是写作使我现在拥有了老师所羡慕的所谓‘成功’。”可见,写作对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性发展也同样重要。学校要求教师从身边出发,以教育教学的人和事为素材,撰写小文,寻找教育过程中的行与知,让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行知教育故事”,定期开展征集活动,并制作系列文集供师生学习和交流。
  2.基于发展的策略创新——支架促动
  成功的秘诀不仅仅是勤奋,还有方法与策略。学校着力抓好抓实三大举措,优化师生素养发展。   (1)研教并举,夯实基础
  拟定“三·三”工程校本研修计划,着重从学生“读·写·讲”有效教学切入,通过“先研后教”的形式,分别开展骨干示范、研讨交流、互动沙龙、送教到校、现场推进等校本研修活动,敦促教师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有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素养与技能的发展提升。
  (2)“三化”推进,凸显特色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地方课程为支撑,校本课程为载体,推动“三·三”工程实施课程化。在学科教学中,以语文学科为主,其他学科渗透,将其与学科课程相联系,促进“三·三”工程实施学科化。“三·三”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真正的实施还要常态化,如晨讲、午写、暮读等,要将其融入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
  (3)社团助力,发展素养
  以江苏省关心下一代行知小记者站为依托,聘请各级专业人士开展“进校走班”培训辅导,不断提升校内辅导员专业水准,提高小记者采访、撰稿能力。校内外的活动现场都有行知小记者现场采访的身影,校园广播及相关媒体频频传来行知小记者投稿发表的喜讯,极大地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三·三”工程的积极性。
  三、悟道求法,铸就行知教育特色
  “三·三”工程与师生的生活密切关联是学校推进“三·三”工程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都能看到师生的读、写、讲的身影,都能在他们生活的轨迹中感受到“三·三”工程的点滴成效。
  1.网络分享,具身认知
  使用“美篇”APP定期制作“三·三”工程宣传册,集中展示参加三晒教师的作品和师生作品共晒的场景,转发至学校交流群,分享到个人朋友圈。
  2.秀场展示,互评共赏
  结合学校实际,开辟师生“三·三”工程秀场,让身边的榜样引领大家不断前行。在校园主干道建设“行知激扬梦想,阅读丰润人生”诵读展台,坚持开展“每日一诵、每月一展、每学期一评”。在教室走廊设计“真读、善写、美讲”学生三项工程成果展板,坚持一周一更新、一月一评比。在校园山墙开辟“仁智激扬行知梦,笔墨浸染中国风”教师三晒每日一展长廊,坚持日日晒、月月评。将教职工的读书卡制作成精美的台历,将教师的作品分阶段装订成册,摆放于阅览大厅,并在读书分享交流会上展评互赏。
  3.互动推进,分享提升
  定期在行知书吧开展读书交流分享会,举办“青春·梦想”读书交流会、“迎五四”读书沙龙、寻找最美读书人、教职工读书卡展评等读书交流活动,在多元化的读写分享中提升个人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素养。
  “三·三”工程是一项长远持久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一如既往地探索前行。借助“三·三”工程的开展,促进师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教育教學质量持续攀升。
  【参考文献】
  [1]李兴茂.教师读写能力对教学的意义[J].阅读与写作,2011(9).
  [2]李镇西.我为什么写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8).
其他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抽象”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基于教育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要关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个图形是经过数学抽象得到的。所以,在这两个图形的教学中应该把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吴正宪老师打破常规的设计思路,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安排在同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了“画中识形”“说中解形”两个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抽象图形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摘 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术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绘画是美术课程及其教学最为主要的内容,在促进学生发展审美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探索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本文从明确教师定位、整合教学目标等方面,详细阐述培养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美育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对儿童尤为重要。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美育要从儿童抓起。
“美”是一种素养,“术”是一种技能和技法,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短暂的40分钟内进行高效教学,“认知与审美”又怎样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一进一出”的教学手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一进一出”教学方法进行解读,分析它在实施过程中的重难点;其次,具体地对“进”——引导学生的“感受”和“获得”,提出自己的做法;最后,对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出”——引导学生的“表述”和“表现”,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摘 要】一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技能,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 数学思想 数学模型 前瞻性  今年又执教一年级数学,同事调侃说:“一年级数学教师最轻松,基本上没事做。”问其何故,答曰:“现在孩子入学前,他们
【摘 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从文化生态视域下研究小学教育课程,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和专题性的校本课程分领域研究,促使儿童与自然、传统、社会、自我相和谐,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文化生态,对儿童、对社会是极为有益的。  【关键词】文化生态 视域 童心课程建设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如何促进儿童与自然、儿童与传统、儿童与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空前重视“阅读”,深度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语文学习的载体——文本。教师要深入文本,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来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可以紧扣一个词语,串起一段教学历程;可以利用一幅插图,激活多次语言实践;可以感悟一个人物,构筑一个群体形象;可以循着一篇文章,开启一段研讨之旅。  【关键词】深度阅读 文本 情感 认知 思辨  自2019年秋季全国推行统编版语文教材起,语文
【摘 要】作者在教学实际中尝试用对现在流行的自媒体短视频揭秘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辨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质疑精神 视频揭秘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培养须依赖相当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要求。同时,教学的过程也不可能空口谈精神,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或者是抓手来实现对学生精神教育的培养。  如何选择合适的活动载体来培
[摘 要]统编教材非常重视习作教学,将传统教材中以“阅读”为主线的编排方式,转化成以“习作”为轴心。其中,习作单元的设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教师要精准地把握教材中习作单元的用意和定位,明确每个板块真正的价值,找准读写之间的融合点,为学生实践感知、读写交融,寻求读写路径,发展学生表达智慧。  [关键词]习作单元;表达智慧;训练体系;表达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参考与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它的编写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不可能每年都进行重新修订,所以会出现一些内容老旧过时的情况,同时也因为编者的专业属性,在某些素材的呈现上也会出现与现实有出入的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进行适当修改,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现实性和规律性,凸显它的内在价值。
【摘 要】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材编写的精神、内容和样式等问题。本文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的结构体系(单元、主题、板块、栏目)的编排进行初步介绍和理据分析,为更合理、更有效、更科学地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一些学理上的支持。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 编写内容 科学理据  为更科学有效地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笔者就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结构体系(单元、主题、板块、栏目)的编排进行了初步介绍和理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