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释放促凋亡因子与细胞凋亡

来源 :泸州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lglglglg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们就通过电镜观察发现细胞除坏死(neorosis)这一死亡方式外,还存在另一种死亡方式.为了与通常所见的死亡相区别,1972年Kerr[1]等首次将这种死亡方式命名为细胞凋亡(apoptosis).由于这种死亡方式不会导致溶酶体及细胞膜破裂,没有细胞内涵物的外泄,不会引起炎症反应和次级损伤,所以引起了众多学者研究的兴趣.线粒体被视为细胞提供能量的"动力工厂",与氧化磷酸化有关的酶或蛋白质大都位于线粒体内膜上.近几年来,通过对细胞凋亡的研究,人们发现
其他文献
在解剖60岁左右女尸时发现其桡动脉变异,此种变异较罕见.
赵子贤先生搜集编纂的《西和乞巧歌》自出版以来,因其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而反响很大。其章句结撰也很有特色,“断章有检,积句不恒”,《西和乞巧歌》多以四句为章,次则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这种现状之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步增加。大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非常
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变化有两个视角:自然和社会交错运动。人类尊重自然,才能在生态文明中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观察掌握世界变化有三个维度:时间周期+空间结构+人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