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张贴画里的“摩登”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贴画与“文化乡愁”
  假如說有什么事情和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动迁有正相关性的话,那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全国性收藏热潮,可算是重要的一件。
  随着老街道的越拆越少,北京乃至全国各地收藏市场的热度,却于同时期节节攀升。熟悉的生活从此开始迅速远离我们,而另一种原先一般中国人并不很普遍的爱好—— 收藏,却依托各地蜂拥而起的文玩市场,凭借电视台播放的大量财经节目,走进了人们日常的视线。
  作为一个曾在报社编过文史专刊的编辑,新闻出版行业的从业经历,加上对正在逝去的熟悉世界难以释怀的文化乡愁,让笔者由此对收集与“新美术”有关的老纸产生了兴趣。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成为那时尚人数寥寥的“张贴画”持续收集者。在排遣自己难以言说的文化乡愁的同时,这种找寻,也让我与原本就兴趣颇浓的一段特殊的时空,从此有了更多纠缠。
  确切地讲,笔者的收藏兴趣是寻找百余年来那些与“新文化—新美术”相关的近现代美术出版物。除了当年的画册、连环图画之外,笔者尤其看重自清末民初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所谓“张贴画”。我坚持认为这是一个人文价值极高且有极大研究潜力的收藏品类。这包括以往一百余年里,由现代印刷技术出版印制的月份牌广告画,现代年画,政治宣传画,等等,这些就是笔者的收藏重点。
  “巨款”打车的快乐往事
  收藏既是一种可陶冶人的爱好,同时也是一种常常让人牵肠挂肚欲罢不能的抓狂。所以,为收藏而能痴迷的人,往往在性格深处多多少少都带有某种浪漫与狂热。而有时,这种狂热也会传染给家人。
  记得那是很多年前了,为了去一位藏友的家里交流,在滴水成冰的冬日,我拉着太太登上了北京赵公口开出的长途汽车。
  那位藏友住在一个既不通火车更遑论飞机的沿海小城,只有长途大巴可以抵达。在大雪纷飞的那个黎明,穿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太太和我登车踏上了仅单程就长达十三四个小时的大巴之旅。沿途的严寒和颠簸使这次旅行既充满了艰辛也饱含着乐趣,成为我和太太一次难以忘怀的记忆。那次在朋友家的看画交流,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总共不过两小时左右,之后,为了藏品能妥善地带回,我们选择改道去离小城最近的有火车的城市,以便乘火车返京。
  我们接下来作出这么一个决定:打车奔往约300公里外的火车站。这需要400多元的打车费。这在那个还跑夏利车的年代,大约也可算是一笔小小的“巨款”了。将近28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北京。我俩没有睡眠,一直也没顾上休息,但是在心里,当时却洋溢着巨大的喜悦和满足感。
  还有那一次,有那么一批画等待转手,是一位中间人告知的,地点在上海。当时正是准备吃晚饭的时候,笔者的决定是当即赴上海拿下。那次的晚饭自然没顾上吃,之后,仅仅不到一个小时,在北京站的售票大厅,笔者就匆匆地购买了去上海的车票……
  就像这样,既任性而又稍显疯狂的事情还有不少。而对一个痴迷的收藏者而言,这大概算是一种经常性状态吧。某种意义上,收藏者类似要把历史重新找回的侦探,过往的岁月,有时因此而被以全新方式重新开启。
  收藏“摩登”张贴画里的新文化、新国家
  笔者收藏多年,现在想来大抵可说基本是围绕着“摩登”两个字吧。这是源于我的一个观点,即认为现代文化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对“摩登”不懈的追逐。
  现代的,合时的,新奇时髦的,凡此种种,在清末民初的当儿,统统被一言以蔽之为“摩登”。那时节,你被认为“摩登”才算符合潮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摩登”是不折不扣的“热词”。但长久以来,几乎所有人都习惯性地误以为这“摩登”是外来语,其实大错特错。“摩登”最早见于 《楞严经》,佛经里有“摩登伽女”的故事,所以早就有了这么个汉语词,并非来自英语modern的音译。巧的是,到了现代,它因与modern同音同义,于是添加了来自英语的表示“现代的”“新奇的”等新义项。
  为月份牌加“色素”
  中国人崇尚“摩登”大概是起于民国吧。民国时大量“摩登”的事物突然流行开来,这与洋货洋商大量涌入,与洋商所带动的中国商业飞速发展相伴相生。激烈的商战,随着工商业的竞争而兴起,沿海大商埠的洋商便首开用“月份牌”这种形式的商业广告画来宣传促销他们的商品。这成为以描绘“摩登”和“时尚”为画面主题的现代“张贴画”的滥觞。
  那时洋商所谓的“月份牌广告”,往往是由商号的广告宣传辅以中国传统故事的图画。它们通常采用有一定观赏性的漂亮传统故事的画面作为吸引客户的手段,实际,是以推销商品或宣传扩大商号的影响为目的。以中国传统形象而又借用西方新的手法来推销商品,这一招“中西合璧”很管用,于是,在与洋商的竞争中,中国商人也竞相跟风。很快,以上海滩为代表,中外商人运用月份牌广告画来进行商品宣传渐成风气,一时间在传播新的消费与生活理念上,月份牌广告画的宣传居功至伟。
  在目前可看到的资料里,为了宣传目的,那时商家聘请有才能的画家绘制月份牌广告画往往会不惜重金,其题材内容,从时装美女、儿童生活到古典故事不一而足,中国的商业美术由此步入了黄金时代。
  月份牌的绘制以成功吸引眼球为能事,所以,敏锐捕捉新出现的时尚元素对这种商业美术来说是必须的。新奇事物、新的生活方式自然必须跟风,而若能成功推波助澜,就更是当仁不让了。从描绘清纯的女学生,到慵懒的时髦贵妇;从画骑在马上风姿绰约的女骑手,到刚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旗袍美女;再如打高尔夫,踩脚踏车,溜冰,游泳,牵狗,抱猫,打球,跳舞……林林总总,画尽了一时之“摩登”。
  在一幅幅“活色生香”的香艳图画中,有一种趣味取向让人无法忽略,或许也揭示出“新文化—大众文化”基因里的局限。这就是无论月份牌画捕捉到何种时尚与摩登,多少在其中加进些情色元素无疑是很多画师讨好受众博取市场的“秘方”。无论是纤毫毕露地画出美女的修长大腿,还是性感地描绘少妇欲拒还迎的半掩酥胸,靠明里暗里添加“色素”,大概也是月份牌能通吃一时男女老少,一路走红主流民众的一张重要底牌。其实,所有消费社会的文化中,情色和欲望,都好似世界“通用语”,毕竟人性中的这个维度实在是中外一律,贯通俗雅。   这样子的月份牌,在无意中扮演了那个年代時新消费文化重要传播者的身份,它既不断给那时的民众营造出一个日常生活中幻想的乌托邦,也于无形中成了民国时期“中国摩登”的形象百科。
  1949年后,贴在家家户户墙上的新摩登
  在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摩登”已由当时流行的说法——“新生事物”所取代。取代了“摩登”的“新生事物”,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大量地出现在新中国由政府支持、推动,由专门出版机构负责制作发行的各种“张贴画”里面。“摩登文化”发展到1949年之后,终于翻转了自古“崇尚传统”的文化取向,彻底变为以“当下”为基准。这种价值观的反转,决定了新文化所寻求的支持人群的主体,将随之转向对新事物接受性较强的,价值观有待成形的年轻人。同时,这也就决定了宣传“新文化”与新社会的张贴画自然也就转而更多采用年轻人或儿童的形象,以期与新定位所预期的受众人群形成共鸣。
  前面已说过,“摩登”指的是“新潮”与“现代”,那么,在1949年后,我们选择“摩登”这个词作为标签与意象,来描述声称要以“革命”和“改造”为主要诉求的“新社会”和“新生事物”,自然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看看这时期张贴画里的“新工人”“新农民”和“新的人民军队”吧,因为“新社会”之所谓“新”,把“工农兵”当作做了社会主体并大力进行宣传,乃是其重要特征。
  于是在这一时期,张贴画里的如下景象便比比皆是了:粗壮胳膊、气宇轩昂豪迈的工厂工人;英姿飒爽、干劲十足的公社女社员;手握钢枪、表情严峻坚毅的解放军战士。要知道,“工农兵”是那时期艺术表现的当然主题,“工农兵”也就当然要取代“摩登女郎”,成为“张贴画”里与那时国家“新文化”相符合的新主角。
  以儿童为形象主体的宣传画与年画渐渐占据了张贴画的半壁江山:幸福的儿童,爱学习的儿童,爱祖国的儿童,爱劳动的儿童,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朝气蓬勃地在新社会阳光下健康成长的儿童……儿童的形象,在1949年后以“当下为基准”的新文化中,成为了最有亲和力,最能打通不同文化,并能为所有群体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于是,民国年代代言“摩登事物”的美女们,在1949年之后,被迅速替换成了在“新社会阳光下”无所不在的新少儿们活泼的身影。原先民国年代构造出“日常生活乌托邦”的那些美女画,此时基本上被表现新社会儿童“人见人爱”与“幸福新生活”的新张贴画所取代。儿童形象在新的时代的广受欢迎,既充分反映出儿童形象的亲和力,同时,它也映射出了时代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当下为基准,是这个新时代有别于以往的重大不同。
  在张贴画里,当年的确大量存在着描绘所谓“新风尚”与“新生事物”的作品。“新风尚”就是新的社会风气,如:新婚姻法所号召的“婚姻自主”;又如:新农村政策所提倡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甚至推行一时的“一大二公共产风”等;再譬如“除四害”,“讲卫生”,“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奋发图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自力更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以表现“新社会”之新。
  至于“新生事物”,则往往是通过画面里的背景反映和表现,但也有作为画的主题的。这种画时代感很强,譬如:高大的烟囱,宏伟的水坝,现代化的交通图景,大轮船,巨型卡车,在建的铁路,还有农村里新式的耕作机械,工厂的技术革新,以及新的机器厂房,等等。在此类张贴画中这些大画特画的建设成就,都是那年代表现那时期国家“日新月异”以及“飞速发展”的新形像。
  摩登文化的归宿
  张贴画能在那一特定年代深刻地影响过几代人的生活,一大原因就在于它向民众直观描绘了种种“摩登”的形象,这样表现时代进步的美术,自然使它深得当时普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打一个比方,张贴画有点像后来的电视及眼下的互联网,它的功能在于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视觉的乌托邦。在张贴画的这个乌托邦里,绘画者或把现代的种种“摩登”以美妙生动的绘画悉数予以表现;或驰骋遐想,虚构出一个又一个画中想象的“完美世界”;又或借助美术技巧在作品中创造某种“视觉的华丽”,以满足受众不断渴望“完型化理想生活”的虚妄。在某种意义上,通过“视觉白日梦”满足人性的渴求也好,给那个年代单调生活添加更多色彩也好,提供虚构的廉价审美对象也罢,总之,张贴画描绘的世界是热闹的,也从来是摩登的。
  张贴画所描绘的“摩登”,无论其在民国,还是1949年之后,对于多数民众来讲,大多可望而不可即,说它是一个安置普罗大众美梦的“乌托邦”决非言过其实。
  现代文化是一种以当下为基准,以未来为价值纵深的文化,崇尚“摩登”是这种文化重要的表征之一,它的潜台词就是“现在最重要”。
  既然如此,那么追逐“现代的”“合时的”“新奇时髦的”时尚事物及人物,通常也就会被认为具有了正确性。眼下的情形即是如此,不管对错与否,这种自近代以来被认为的“政治正确”,在中国已根深蒂固。
  自清末以来,以当下为基准,以“摩登”为表征的“同质性文化”就一直在主导这个渴望现代化的国家。我们似乎已习惯了唯时代潮流是从,唯“摩登”与时尚是尊的“新传统”。在笔者收藏的张贴画中,我们就能感觉到这种近代以来整个国家对“现代主义”一边倒的热情。无论是民国,无论是新中国,在现在看到的张贴画里面,新人,新潮的事物,新流行的风尚,甚至新的城市风景,都会在画中被热情歌颂,被视为某种所谓的“进步”。这种近乎全民一致的“咸与维新”,在今天年轻人对每一款新手机的如醉如痴中,表现得同样的淋漓尽致,不啻为以“拜物崇新”为圭臬的这种“摩登文化”一个最新例证。
  一言以蔽之,自近代以来,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的文化这样,对时尚如此地五体投地。我们的国民大概堪称这个星球上对“摩登文化”最最狂热的粉丝,没有第二。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对国家要尽快现代化高度的认同,以致这种“厚今薄古”的新意识形态,通过现代张贴画最大限度地展现于那个时期的视觉中,无意中这类张贴画,就成了我们文化基因里这一“同质化”倾向最直观的证据。具有“同质化”倾向的文化,其发展前景注定堪忧,因为它难以避免创造力的萎缩甚至枯竭。这当然一点儿都不好笑。如何由同质性的文化复归多元文化,不但于中国,同样于也正在渐趋同质化的这个世界都是个需要思考及应对的迫切问题吧?
  有趣的是,世界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变化,比如新派年画。多数人都不曾想到,作为“同质化”年代标志性的事物,新派年画眼下竟又变身为收藏珍品了,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无论如何,有一个事实大概无可否认,这就是,“以当下为基准”的观念和价值已经主导了中国几代人,直到最近,甚至现在……
  (选自《世纪》2017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学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湖南省浏阳市荷花街道人民路第二小学自2010年建校起就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氛围,以活动为载体促进阅读,旨在让师生亲近书籍,引领师生从阅读走向悦读。  关键词:阅读习惯;“书香校园”;以活动为载体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05
从1929年开始,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才正式宣告形成。但是3月12日仅仅作为全国统一的节日而已,具体在哪一天动员民众大规模植树,还要由各地政府根据情况来定。例如上海市政府在1931年登報说明:“本埠地气温暖,植树节宜提早十日。”别处3月12日植树,上海3月2日植树,提前了十天。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张学良却在1929年发表通电:“以东省气候较寒,自应稍缓时日。现经议决,辽宁省定为每年4月5日植树,
由于佩剑将军张克侠、何基沣在淮海战役不久就择机发动“兵变”,导致国民党军队的军事部署陷于紊乱,使战局的天平迅速地向有利于解放军方面倾斜。与此同时,身在南京的蒋介石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他做梦都企盼着节节败退的国军能突然来个咸鱼翻身,以挽救气息奄奄的国民党政权。为了给在前线苦撑苦战的“国军”将领打气,他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和亲自打电话到前线时,都反复地强调,“在此党国危难之秋,希望能有力挽狂澜的神勇将军出
原编者按: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司徒美堂这个名字可能已经相当陌生了,但在20世纪上半叶,他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是美洲华侨组织安良堂的创始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给他当法律顾问;他是孙中山的挚友,资助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他在华侨中募捐1400多万美元、几十架飞机,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他是蒋介石的座上宾,蒋对他礼让有加;他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真心信任的朋友,他逝世后周恩来亲自为他执绋。本文由司徒美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低年级学生对语言非常敏感,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文章以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营造氛围、选择读物、家校引领、阅读输出这四个方面探究了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希望为更多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营造氛围;选择读物;家校引领;阅读输出  一、营造氛围——开辟优质的土壤  种子的成长需要合适的
1994年3月11日,我奉命出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在香港回归祖国最后一程的坚定步伐里,有一份微薄但是竭尽忠诚的努力。转眼已经25年过去,长江后浪推前浪,1997年7月1日,历史揭开新篇章,“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  香港在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上,具备了一浪更高过一浪的气派,决不会再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任何艰险都无法阻挡她为维护国家主权
1.案例描述  (1)“你动我猜”。刚一上课,我就和学生玩起了“你动我猜”的游戏。我请了4位同学依次用动作表演出“苦思冥想”“连蹦带跳”“手舞足蹈”“蹑手蹑脚”四个成语。几个表演的学生苦于不能说出答案,竭力扭动着身体,摆出各种夸张的动作。其他同学都认真盯着表演的学生看,研究他们的动作,时不时说出些自己猜想的答案来。  当我揭晓正确答案后,有些同学对表演提出了质疑。小宁说:“小刚表演的连蹦带跳,怎么
摘 要:自2018年1月新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普通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历史教育逐渐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多维度地运用初步形成的核心素养,成为当下历史学科教学和教改的重中之重。文章试通过近五年来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部分的选择题命题的具体分析和延伸解读,浅析在“新情境”命题环境下引导学生将核心素养运用于多维度的问题解决的重
生命的尊严及其内心的挣扎,不能不受到金钱的制约,于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颇为流行。有人意怀“策反”,则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因为两句话间距甚大,各占形势,人们便很难识辨金钱的本真面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说金钱是骏马 (世路难行钱做马),有人说是兄长 (孔方兄),有人索性认为是命根子。金钱的使用广泛,无孔不入,数千年往矣,很多人并未能认清其本相。  对金钱
海瑞的辞职可谓饱含憋屈。其在应天巡抚任上大力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豪绅富户,损害了众多权贵的利益,大家都恨他恨得牙痒痒,有的人就跑去告状。  海瑞虽然上了奏折为自己辩护,但他得罪的人太多,不少人趁机落井下石,朝廷抵不住压力,只好下令改任他为南京粮储。明明是正直为民却遭贬黜,海瑞索性递了封辞职信,说官场太乱,痛斥“你们都是娘炮 (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把朝官群臣一个不漏地骂了一通。  15年后,張居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