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某幼儿园年轻女教师揪住小男孩的两只耳朵猛向上提,小男孩的全身都被提起,双脚距离地面有20厘米。小男孩张着嘴巴哇哇大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教师的一脸微笑。更气愤的是居然也有人帮忙拍照,看到这后心中都久久不能平静了。没过几天,中央电视台也有类似播报,甚至在读小学的小朋友也说,我们老师也经常打人。恰逢州中学政治研究会年会评选论文,也把近期思索写出,与同行共关注,希望能起一点警示作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连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不能把握住,这不禁让人思索:教师入职前的岗前培训难道只是流于形式吗?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职业精神不复存在了吗?这一事件的披露引发人们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再讨论,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家长维权意识很强的情况下,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的着想,定会对教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众所周知,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理科成绩也不是很好,却也是一代伟大领袖。我们身边也不少这样的事例,成绩一般、甚至是很差,但也能在某些方面很突出。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我们上慢班多年,很多学生经过不断努力,多人走上我们心目中的正式工作岗位。
二、情感育人,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如精心地准备了每一堂课,课堂上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样学、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有了主动积极性。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鼓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曾经有一个学生,理科成绩很好,政治考试不理想,有一天我找到他说:小王同学,一通百通,你能用学理科的方法和精神来学政治,肯定也是不错的成绩,后来他重视了,多次考到前几名。高考考进北京一重点高校。这一方法被同行转用,也是发挥了同样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設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我在当班主任时,要打扫清洁区的阴沟,很多学生都在观望,我带头打扫,学生没话可说,也跟着打扫。学校要求佩戴校徽,我强调之后,带头遵守这一校规,学生也就是都佩戴了。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所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特别是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教师的知识不但要渊博还要宽阔。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想探究个明白知道,并期待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循序渐进引导,而不能扼杀学生个性发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知识层面要学而精,精而广,广而深,指导学生探究神秘的世界。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自觉接受继续教育,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要有毛主席竺天不学习,赶不上刘主席的精神。也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四、善待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率先垂范,教书育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从表面上看,虐童是一个90后女孩儿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造成了对儿童及社会公众情感的强烈伤害。愚以为,作为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其在工作中的失误或者犯错是可以包容和原谅的,但前提是人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如果是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可以慢慢改进,而一旦违背了做人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这是不可原谅的。或许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的关注点是如何让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而对学生精神领域或者说人文素质方面强调的比较少,使得现在的有些教师身上多了些浮躁之气,对待身边的人也少了些宽柔和包容。今年教师节最美教师颁奖大会上,不是你教了多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而是都在师德方面的感人过人之处。像没有双手的青海省教师马复兴,舍身保护学生的全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都是典型的感人经典,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记住这句话,在工作中,我们就会:少一些浮澡,多一点宽容。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连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不能把握住,这不禁让人思索:教师入职前的岗前培训难道只是流于形式吗?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职业精神不复存在了吗?这一事件的披露引发人们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再讨论,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家长维权意识很强的情况下,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的着想,定会对教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众所周知,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理科成绩也不是很好,却也是一代伟大领袖。我们身边也不少这样的事例,成绩一般、甚至是很差,但也能在某些方面很突出。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我们上慢班多年,很多学生经过不断努力,多人走上我们心目中的正式工作岗位。
二、情感育人,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如精心地准备了每一堂课,课堂上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样学、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有了主动积极性。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鼓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曾经有一个学生,理科成绩很好,政治考试不理想,有一天我找到他说:小王同学,一通百通,你能用学理科的方法和精神来学政治,肯定也是不错的成绩,后来他重视了,多次考到前几名。高考考进北京一重点高校。这一方法被同行转用,也是发挥了同样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設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我在当班主任时,要打扫清洁区的阴沟,很多学生都在观望,我带头打扫,学生没话可说,也跟着打扫。学校要求佩戴校徽,我强调之后,带头遵守这一校规,学生也就是都佩戴了。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所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特别是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教师的知识不但要渊博还要宽阔。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想探究个明白知道,并期待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循序渐进引导,而不能扼杀学生个性发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知识层面要学而精,精而广,广而深,指导学生探究神秘的世界。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自觉接受继续教育,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要有毛主席竺天不学习,赶不上刘主席的精神。也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四、善待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率先垂范,教书育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从表面上看,虐童是一个90后女孩儿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造成了对儿童及社会公众情感的强烈伤害。愚以为,作为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其在工作中的失误或者犯错是可以包容和原谅的,但前提是人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如果是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可以慢慢改进,而一旦违背了做人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这是不可原谅的。或许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的关注点是如何让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而对学生精神领域或者说人文素质方面强调的比较少,使得现在的有些教师身上多了些浮躁之气,对待身边的人也少了些宽柔和包容。今年教师节最美教师颁奖大会上,不是你教了多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而是都在师德方面的感人过人之处。像没有双手的青海省教师马复兴,舍身保护学生的全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都是典型的感人经典,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记住这句话,在工作中,我们就会:少一些浮澡,多一点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