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技术学校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很多学校忽视了对于文化的建设,尤其缺乏校企文化的协同发展。以鹿城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建设为例,本文简单介绍了我校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校企文化协同发展在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运用和发展,针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校企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从而促进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关键词】校企文化协同发展7S管理模式“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模式定向培养
文化发展是学校和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可以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而现阶段,我国校企文化发展中就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中职学校中尤其忽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协同发展。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阻碍了中职学生社会化过程,严重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影响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我校文化发展的现状
温州鹿城职业技术学校(又名温州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73年,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理事单位,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理事单位,是鹿城区属规模最大的公办全日制高级职业中学。校纪严明,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校园实行午间封闭管理,校风良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培养受社会欢迎、能适应市场需求、在就业竞争中优势明显的学生。
(一)我校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校的办学理念“把握时代脉搏,体现行业特征,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教育。”突出了教育性和职业性。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了企业文化的成分。学校的布局分为三个区域,文化学习区,技能操练区,生活区。这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使环境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贯穿和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是凝聚、陶冶、激励、感染师生的重要渠道,具有进一步激发师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的作用。
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管理经验,并结合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并制定富有本班特色的班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利用《德育千分制》对学生进行管理。《德育千分制》就是每学期每一个学生德育目标分基础分为1000分,以学生在一学期中的实际表现给予加分或扣分,经加分或扣分所得的分值为学生学期德育目标得分。班主任通过这个得分,在学期末对班级学生进行评定,颁发各种荣誉证书。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同学们的民主意识,由同学们自我推荐担任值日班长、值周班委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使班级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良好的班级形象体现了学校的形象,展示了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
(二)我校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渗透不够
我校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在教学方面与企业结合,但是在其他方面没有注意渗透企业文化。第一,我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缺乏企业文化的渗透。诸如企业的7S管理模式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就没有体现。第二,我校没有和企业很好的合作,共同建设文化。在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中,两个单位缺乏沟通,并且没有进行很好的合作。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个体素质发展,使得学生无法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2.德育工作缺乏实效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缺乏教育,对于校园软文化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也不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所需要的。首先,我校校园文化的德育活动形式具有很多种,但是在内容上比较肤浅,也缺乏与企业的结合。诸如学校对重要的教育月、教育日都有活动,一般都是展示图片,或者强制性地参加一两次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并不能给学生深刻认识,达不到德育的效果。其次,学校德育中缺乏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对于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学校的相关培训和讲座比较少,并且学生也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所应遵守的法规。最后,德育工作中缺乏学生自我的职业规划和学工计划。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因素,学生没有主动规划职业和计划学习与工作,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关引导,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和就业的效果,进而影响校企的进一步合作。
3、校企合作发展意识不足
教学方面学校虽然采取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但是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忽视了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意识,没有做到企业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单方面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诸如校园环境仅仅表现出了学习气愤,而忽视了企业中所倡导的敬业、合作、奉献的精神;校园活动很丰富,但是却忽视了挖掘学生在未来企业发展中需要的才能,同时,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较为单一,往往忽视的就是联合培养的企业,这就使得学生们忽视自身未来的职业定位和角色转换,从而也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校企文化协同发展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形成了“品牌引领、示范带动、特色彰显、差异发展”的校企合作项目链群,充分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丰富了专业建设内涵,确立了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校企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通性,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内容、特点和形式,但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从而二者有很多的相同点。首先,二者都是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作用的群体文化。其次,二者都是以人为着眼点,都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再次,二者有大致相同的结构,都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其中的精神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核心内容。二者在对人的关注、人的素质的发展与组织既定目标的联系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从对人关注的方向来看,校企文化的精神均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两者在终极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的互融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校企文化发展在我国的运用
校企文化发展在我国的运用是在很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两者的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知识内容、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而企业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源和有效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等。第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对社会的认同感。在校企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的感受到社会所要求的人才素质的目标,从而不断激励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在校企文化发展过程中,学生可以完全明确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就可以科学认识到职业生涯,并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三、我校校企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一)教学方面,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模式
“工”与“学”交替教学是现代教学模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我校依据各学科教学和专业学习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包括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和毕业实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应然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充分了解企业,从中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其次,学生需要明确企业具体的工作,这就需要安排学生利用专门的时间去见习或者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再次,实习和见习是需要落脚于实践,这就需要学生们利用假期或者专门的学期进行技能训练和专业训练;最后,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实践,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习工作。这就是“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校园教育与企业训练的有效结合,为校企文化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
(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7S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实行7S管理。所谓的7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7S管理模式,保证了公司优雅的生产和办公环境,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严明的工作纪律,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生产高质量、精密化产品,减少浪费、节约物料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基本要求。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应该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每年都需要开展学生技能节比赛,这就需要与企业技能接轨,甚至把竞技舞台搬到企业里,实行学校——学生——企业共同参与,并且在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共同组织,参与和评价都需要突出7S的精神。除此之外,在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布置方面,同样需要处处体现企业文化,争取与企业文化并行,协同企业文化共同发展。
(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与企业文化发展相融合——定向培养
学校培养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其外在体现在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而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就需要渗透企业文化,并且与企业发展要求一致。同时,企业还需要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同样需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教育客体进行培养,尤其是在工作中的培养。还需要对学生们进行职业规划培训和就业指导,这应该是企业和学校长期培养的关键环节,要求学生们能够接受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树立崇高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能够自觉地在社会工作和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除了学校自身需要发挥主导力量外,还需要企业给予学校大量的指导和帮助,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对这一发展模式给予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2]林丽平.高职校园文化企业化建构的双向实践和理论性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7).
[3]仵自连.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校企文化协同发展7S管理模式“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模式定向培养
文化发展是学校和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可以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而现阶段,我国校企文化发展中就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中职学校中尤其忽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协同发展。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阻碍了中职学生社会化过程,严重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影响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我校文化发展的现状
温州鹿城职业技术学校(又名温州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73年,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理事单位,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理事单位,是鹿城区属规模最大的公办全日制高级职业中学。校纪严明,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校园实行午间封闭管理,校风良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培养受社会欢迎、能适应市场需求、在就业竞争中优势明显的学生。
(一)我校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校的办学理念“把握时代脉搏,体现行业特征,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教育。”突出了教育性和职业性。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了企业文化的成分。学校的布局分为三个区域,文化学习区,技能操练区,生活区。这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使环境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贯穿和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是凝聚、陶冶、激励、感染师生的重要渠道,具有进一步激发师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的作用。
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管理经验,并结合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并制定富有本班特色的班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利用《德育千分制》对学生进行管理。《德育千分制》就是每学期每一个学生德育目标分基础分为1000分,以学生在一学期中的实际表现给予加分或扣分,经加分或扣分所得的分值为学生学期德育目标得分。班主任通过这个得分,在学期末对班级学生进行评定,颁发各种荣誉证书。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同学们的民主意识,由同学们自我推荐担任值日班长、值周班委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使班级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良好的班级形象体现了学校的形象,展示了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
(二)我校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渗透不够
我校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在教学方面与企业结合,但是在其他方面没有注意渗透企业文化。第一,我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缺乏企业文化的渗透。诸如企业的7S管理模式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就没有体现。第二,我校没有和企业很好的合作,共同建设文化。在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中,两个单位缺乏沟通,并且没有进行很好的合作。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个体素质发展,使得学生无法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2.德育工作缺乏实效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缺乏教育,对于校园软文化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也不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所需要的。首先,我校校园文化的德育活动形式具有很多种,但是在内容上比较肤浅,也缺乏与企业的结合。诸如学校对重要的教育月、教育日都有活动,一般都是展示图片,或者强制性地参加一两次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并不能给学生深刻认识,达不到德育的效果。其次,学校德育中缺乏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对于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学校的相关培训和讲座比较少,并且学生也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所应遵守的法规。最后,德育工作中缺乏学生自我的职业规划和学工计划。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因素,学生没有主动规划职业和计划学习与工作,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关引导,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和就业的效果,进而影响校企的进一步合作。
3、校企合作发展意识不足
教学方面学校虽然采取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但是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忽视了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意识,没有做到企业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单方面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诸如校园环境仅仅表现出了学习气愤,而忽视了企业中所倡导的敬业、合作、奉献的精神;校园活动很丰富,但是却忽视了挖掘学生在未来企业发展中需要的才能,同时,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较为单一,往往忽视的就是联合培养的企业,这就使得学生们忽视自身未来的职业定位和角色转换,从而也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校企文化协同发展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形成了“品牌引领、示范带动、特色彰显、差异发展”的校企合作项目链群,充分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丰富了专业建设内涵,确立了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校企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通性,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内容、特点和形式,但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从而二者有很多的相同点。首先,二者都是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作用的群体文化。其次,二者都是以人为着眼点,都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再次,二者有大致相同的结构,都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其中的精神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核心内容。二者在对人的关注、人的素质的发展与组织既定目标的联系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从对人关注的方向来看,校企文化的精神均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两者在终极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的互融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校企文化发展在我国的运用
校企文化发展在我国的运用是在很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两者的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知识内容、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而企业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源和有效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等。第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对社会的认同感。在校企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的感受到社会所要求的人才素质的目标,从而不断激励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在校企文化发展过程中,学生可以完全明确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就可以科学认识到职业生涯,并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三、我校校企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一)教学方面,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模式
“工”与“学”交替教学是现代教学模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我校依据各学科教学和专业学习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包括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和毕业实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应然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充分了解企业,从中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其次,学生需要明确企业具体的工作,这就需要安排学生利用专门的时间去见习或者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再次,实习和见习是需要落脚于实践,这就需要学生们利用假期或者专门的学期进行技能训练和专业训练;最后,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实践,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习工作。这就是“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校园教育与企业训练的有效结合,为校企文化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
(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7S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实行7S管理。所谓的7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7S管理模式,保证了公司优雅的生产和办公环境,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严明的工作纪律,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生产高质量、精密化产品,减少浪费、节约物料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基本要求。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应该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每年都需要开展学生技能节比赛,这就需要与企业技能接轨,甚至把竞技舞台搬到企业里,实行学校——学生——企业共同参与,并且在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共同组织,参与和评价都需要突出7S的精神。除此之外,在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布置方面,同样需要处处体现企业文化,争取与企业文化并行,协同企业文化共同发展。
(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与企业文化发展相融合——定向培养
学校培养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其外在体现在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而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就需要渗透企业文化,并且与企业发展要求一致。同时,企业还需要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同样需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教育客体进行培养,尤其是在工作中的培养。还需要对学生们进行职业规划培训和就业指导,这应该是企业和学校长期培养的关键环节,要求学生们能够接受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树立崇高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能够自觉地在社会工作和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除了学校自身需要发挥主导力量外,还需要企业给予学校大量的指导和帮助,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对这一发展模式给予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2]林丽平.高职校园文化企业化建构的双向实践和理论性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7).
[3]仵自连.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