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黄酒制作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课程设想来源
   初中生物学的实验开设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反映出生物跟生活的结合。由于笔者所执教的以客家人为主,客家文化作为我国岭南文化的一支特殊文化分支,其历史悠长,很多生活习俗都保留至今。客家黄酒是我国黄酒的一个分支,在黄酒行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酒体甘醇、香气浓郁、鲜甜爽口、回味悠长特点。酒度适中和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广东省的传统特产,也是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特产。其制作过程一直都是靠客家妇女口传身教,很少见于中学课程中。本实验设计就是通过在生物实验课堂上再现客家黄酒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能够系统地体验与体会微生物在发酵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同时也是对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一种培养。
  
  2 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通过参与客家黄酒的制作过程,能够解释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够对黄酒的品质进行评定。
  2.2 能力目标
  运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尝试独立完成整个黄酒制作过程。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体验黄酒制作的过程,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历史,确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3 实验准备
  3.1 原料 市售糯米、酒饼、山泉水。
  3.2 实验仪器 玻璃杯(约250 mL,带盖子)、烧杯、玻璃棒、电磁炉(配不锈钢煲)、电饭煲、滤筛、温度计等。
  
  4 实验过程
  
  4.1 实验工艺流程图(图1,参考《HACCP体系在客家黄酒生产体系过程中的应用》,略作修改)
  4:2 实验步骤
  4.2.1 课堂教学工作安排
  以5个学生为一组,准备实验仪器和材料。由于实验中要用到各种电器,强调注意安全。整个实验需要时间约14 d,发酵后的第二天开始记录发酵观察表,最后需对全班制作的黄酒进行集体感觉评定,并记录评定结果及讨论分析。
  4.2.2 发酵前工作
  把市售糯米洗净后浸泡一夜,然后用电饭煲煮成熟饭。用电磁炉煲好开水,把玻璃杯、烧杯、玻璃棒等玻璃仪器放到开水中煮沸10 min后取出冷却。待饭煮熟后,全部转到已消毒的滤筛中摊开,然后边用山泉水(先烧开,然后冷却至室温)浇淋,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饭完全摊凉,过滤掉多余的水后把饭转至已杀菌的玻璃盆中。
  4.2.3拌曲装瓶发酵
  用适量的温水把酒饼拌散(接种量为原材料的10%),然后淋在饭面并搅拌均匀。把米饭装取适量于玻璃杯中(约为容积的3/4),并把米饭压实,之后在米饭中间挖出一个深度可见底的洞,方便观察出酒情况,盖上盖子,但不要旋紧。
  4.2.4静置发酵
  把烧瓶放到实验室的储物柜中静置发酵,保持储物柜的阴凉的环境。2 d后打开盖子观察,并记录出酒情况,实验观察记录表见表1所示。出酒之后,室内就可以闻见阵阵的酒香。用一个干净的勺子,搅拌一下容器中的米饭,让液体和固体充分的混合,然后继续发酵到第十天。
  4.2.5后发酵澄清阶段
  发酵结束后,用上纱布(预先沸水消毒)把发酵玻璃杯中的酒液过滤到烧杯(已消毒)中,然后把烧杯中的酒液放到水浴中(70-75~)灭菌20 rain,以杀灭酒液中的酵母和细菌。灭菌后的酒液转到已消毒的容器中封装。
  4.2.6品质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黄酒进行品质评定。黄酒感官评定标准参见表2。
  
  备注:黄酒色泽级别:A级(颜色淡黄或琥珀色,清澈透明,无沉淀物和悬浮物);B级(颜色淡黄,透明,但有少量沉淀);c级(颜色黄,明显浑浊,沉淀物较多),D(酒色浑浊,沉淀物成团)。黄酒香味级别按:A级(香味馥郁,黄酒香味醇);B级(黄酒香味较浓,无其他异味);c级(有黄酒香味,但有其他异味);D级(虽有黄酒香味,但其他异味较重)。黄酒滋味级别按:A级(入口醇厚,味稍甜,酒味柔和无刺激性,无辛辣酸涩等异昧);B级(人口味甜,酒性略带刺激,无辛辣酸涩等异味);c级(入口刺激性大,略带辛辣酸涩味);D级(人口酸涩辛辣,难下咽)。
  4.2.7结果分析
  学生对上述品质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评定为c级和D级的指标,教师要求对这些小组的黄酒的制作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品质不佳的原因。同时选出品质评定良好的黄酒,邀请其他老师进行品尝,并给出评价意见。
  
  5 实验教学反思
  
  中学生物学实验一直以来都较难在农村中学中推行,一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物实验仪器缺乏,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学的教学仪器配置较难在短时期内有很好的完善,但如果能够结合农村特有生物环境,变通地开展生物学实验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样也能促进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本次实验正是通过结合本地区特有的客家文化背景,从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人手进行实验选材和开展实验教学,进行校本课程的尝试,在实验教学中也出现了某些意外的情况和实验的失败,但这些都作为一种经验为本次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徐玉娟,肖更生,李振伟,张名位,吴继军,张友胜,客家黄酒的品质保证[J],农产品加工,2006(1):51
其他文献
1 设计思想  综合教材中多个探究实验以建构一个科学概念的课型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为生物学概念建构服务的。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综合“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内容,设计本探究性实验课“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通过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的思路将细胞结构、色素成分和光合作用的功能联系,帮助学生构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11-0013-02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编写凸显了模块特征,采用“知识点——单元——模块”梯次复习法,能有效地提高模块复习教学的实效性。下面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的复习教学为例,对此复习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 以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自主完成各知识点的梳理  在复习教学中对于单元知识点的梳理,教师通过编制预习提纲引导学
摘 要 以免疫调节中的“体液免疫”课堂教学为例,用生活化教育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在生物课堂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有效的组织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种生活化的教育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对其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更是云里雾里。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知道细胞为什么要进行减数分裂,更加不明白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殊的行为变化。据此,教师尝试利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学习这一重难点内容。  1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
第五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于2017年12月8日-9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本次竞赛汇聚了全国123所高等院校,372名参赛选手,是全国规模最大、涵盖学科范围最广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之一。笔者通过观摩生物学科组的竞赛作品,浅谈获奖作品呈现的特点和可取之处。  1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决赛)模拟上课·板书环节竞赛流程  模拟上课·板书环节竞赛学段为高中,竞赛内容以课程标准为准,不指定教材。竞赛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学生为本灵活而合理运用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灵活合理地运用教材?如何使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合理地运用?这就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展教材、学生、教法的“三结合”研究,寻找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实际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课堂教学切实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要素共
摘 要 通过对一节常规实验课的思考,认识到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讲清理论知识,合理取舍教材,做好预实验,从而切实提高实验课堂效率,做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 探究实验 教学反思 质壁分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科书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的内容。该部分内容以细胞的结构为基础,以渗透作用为核心概念,主线清晰。   常
摘要: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和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些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思想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84-02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
“五课”教研与“两课”评比活动是江苏省教科院推出的一种新的教研形式,也是今后5年内江苏省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教研活动。“五课”指的是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而“两课”则是指研究课、示范课。以往一些教师习惯于备课靠教参,上课“旧瓶装新酒;一支粉笔一张嘴”;碍于同事的面子,走过场式地听课、评课。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素养裹足不前,课堂教学自然就会缺乏激情与活力。在此背景下,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