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像弹簧 你弱它就强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zh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小李是一名30岁的职场女性,由于没有读过大学,许多好职位都与她失之交臂。她在工作中有着极度的自卑感,在朋友、同事面前从不提文凭的事,也极力回避或矫饰别人对这方面的提问。最近,小李总是忧虑:我会不会失业?凭成人本科的学历,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吗?这种担心经常折磨得她难以入睡,甚至感到绝望。
  生活中,很多人会要求自己“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感,而自卑是人生之大敌。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美好的特征,而自卑心理犹如弹簧一样,要想克服它,就必须培养足够的自信心。以下这些途径和方法颇具操作性,有助于人们摆脱自卑,走向自信。
  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赶上甚至超过他人。事实发现,“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也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微贱,相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改变自己,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路灯下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却深深滋养了他。最终他摆脱了自卑,成为杰出的美国总统。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促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弥补自身缺陷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美国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它是潜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一股力量,即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必须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不甘自卑,发愤图强,积极补偿,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但是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鹜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除了自我补偿的心理机制,还需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沮丧甚至自卑感。那么,如何面对失败?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失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放弃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此外,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社会环境的安排,我们无从改变,但只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就一定能挣脱束缚,走出困境。
  当然,我们还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对挫折与干扰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
  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具体方法如下:



  突出自己 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种形式的聚会中,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上,后面的座位总是先被人坐满。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另外,坐在显眼的位置,就会放大自己在领导及老师视野中的比例,增强反复出现的频率,起到强化自己的作用。把这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虽然这样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睁大眼睛 正视别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胆怯、恐惧;躲避别人的眼神,则折射出阴暗、不坦荡心态。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
  昂首挺胸 快步行走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
  通过改变行走的姿势与速度,有助于心境的调整。要表现出超凡的信心,加快行走速度,仿佛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自己带来明朗的心境,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练习当众发言
  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也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颇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也许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估计都比我懂得多,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一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自卑的毒,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肖伯纳、田中角荣等。因此,当众发言是培养信心的“维他命”。



  学会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发自内心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你充满自信。正如一首诗所说:“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大自然的最佳营养。”
  借用贝多芬的一句名言:“人啊,你当自助。”人想要生活得从容,就需要在直面外界的挑战之前,先战胜你内心的敌人。
  (编辑/茹晓 校对/李宁)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无数的大医践行着仁医准则,悬壶济世,精诚为民。何谓医者?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谓之医道”,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病痛。此次潘长友火车救人事迹,一方面他是瑞齐宁出色的生涯顾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中医,自幼跟随师父学习中医典籍,不仅将中医知识融会贯通,也传承了一名合格中医的“医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瑞齐宁公司“坚守善的循环,以最短时间帮助
中医养生学,一门神奇的学科,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具有丰富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推开历史之门,见证它的奇迹。  远古时期:先民的世界 你不懂  在人类还是猴的年代,“活着”就是最重要的命题。生活在华夏大地的猿猴们,在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摸索了不少祛病延年的方法。  首先要解决“吃”这一基本而伟大的需求。先民在觅食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食物不仅能填饱肚子,还可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于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活过六十岁是犯罪吗  1966年,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下午,我爷爷领着我在村旁的竹林中散步。他从未上过学,但粗通文墨。我不到2岁,正蹒跚学步。爷爷用他四尺余长的麻绳腰带,绑在我身上牵着。他在一棵竹子下,“意外”地捡到了一个红纸包着的硬糖。我兴高采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