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青藏线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xp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前,我是坐着汽车沿着青藏线进藏的。我和母亲都没有想到从那时开始,青藏线会与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2006年,青藏铁路刚开通。我写青藏线的诗《守望在世界的最高处》,在中央电视台青藏铁路通车特别节目中播出,母亲几乎通知了所有村里认识的人和亲戚守在电视机前看重播。她说一定要走一次青藏线,体会一下我坐汽车走了几天几夜的感觉。
  母亲第一次来西藏那年55岁,是坐飞机来的。之后十多年来,每一次往返西藏与故乡,都是坐火车。除了一次是我们一家人一起从太原坐到拉萨,有时候是她一个人,更多的时候她带着我的儿子。母亲一辈子节俭惯了,坐火车纯粹是为了省钱。有时候是坐硬卧,晚上还可以躺下休息一会儿。有时候她偷偷地买了硬座,我不知道那三四十个小时她是怎么度过的,一想起来我就腰酸背痛。每次我说起来,她总是笑着说:“放心吧,你老妈有功夫,你那两下子,比我差远了。坐硬座一天就可以省三百多元钱,妈四五天也挣不了这么多钱。”每次给她路上带的钱足够她和儿子吃住用的了,她总是每餐给儿子买个盒饭,而她自己要么泡个方便面,要么啃一些从家里带的馒头和鸡蛋,而她的理由是,火车上的饭贵,又不好吃。
  母亲来西藏是帮我带孩子。她来了,就把家也带来了。每次坐火车她都会背一个用肥料袋子改装的大背包。里面有她做的馒头、饼子、布鞋和家里的花椒、绿豆、大枣、苹果,甚至葱蒜也不忘带一些。我帮她背过那个包,少说也有五六十斤。我嫌她每次背那个大包太累,而且土里土气的。每次埋怨她,她就像小时候训我一样严厉地说:“你懂什么,我的设计又省力,又实用,比你们的旅行箱强多了。”回去的时候,她又是背一大包,除了要带给亲人朋友的西藏土特产,她把我们旧了的衣服和一些准备丢掉的东西也都背了回去。她说:“这些东西多好啊,扔掉太可惜了,拿回去村里人稀罕着哩!”
  母亲并不孤单,她总能结识这样那样的朋友。有卖日用品杂货店的甘肃老板,有请她当向导的东北游客,有她用桑叶治好嗓子的藏族小姑娘,有我们大院里打扫卫生的清洁阿姨,还有她们一起跳广场舞的藏族阿爸阿妈。我不知道她是如何用她浓浓的乡音与别人交流的,是像我说藏语一样边比画边说,还是用她仅有的小学知识水平努力地讲普通话。反正,他们成了朋友,经常通电话,有时候一聊还是半个多小时。母亲不来西藏的时候,她的朋友们还一直打电话问,你妈什么时候再来西藏啊?
  母亲在青藏线上吃过多少苦,她从来没有提起過。每次到拉萨,她一到家就开始帮我收拾,一次次让她休息,问她有没有高原反应,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她总是说:“我没事,放心吧,我在家天天干活儿,天天锻炼,身体好着哩,农村人哪有那么矫情。我发现吃咱们家的苹果就能缓解高原反应。”而我每次出差回来被高原反应折腾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一会儿帮我端来开水,一会儿让我好好地休息。她的话根本没有什么逻辑,但是,她沉浸在她的世界里,我不忍心揭穿她的谎言。
  母亲来了,我在家里不用做饭、不用洗碗,甚至连垃圾也不用倒。她总是说:“国家对你不错了,好好干。老妈全力支持你!家里的活儿你不用管。”母亲待上几个月,我变得越来越懒,以至于她每次提出要让我买她回家的火车票的时候,我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拖着。“家里的麦子已经黄了。”“你外婆生病了!”“你爸在家里没有人做饭!”母亲的理由总是很多,我总是拖不下去的时候才慢腾腾地去给她买票。有次她实在等不及了,就自己气冲冲地去火车站买了回家的票。
  母亲来西藏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每次听说我要回家和我要回西藏的时候,她就一次次劝我,“你还是买火车票吧,省钱、安全,还能一路看风景!”我一次次嘴上答应着,又一次次悄悄地买了飞机票。
  当我在飞机上俯瞰千里青藏线时,我才明白,母亲的青藏线,一头连着儿子,一头连着家。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听母亲讲,她小时候姥姥家每年都种甜瓜。  到了夏天,姥爷在瓜田里搭一个窝棚,晚上就睡在窝棚里看瓜。甜瓜地里经常有刺猬出没。  姥爷把刺猬逮住,第二天吃刺猬肉。  刚开始吃刺猬时,不懂怎么去做熟,姥爷就用刀如殺猪一般先剥刺猬皮。刺猬的哭声酷似婴儿,让人听了不寒而粟。姥姥跪在地上给刺猬求救,姥爷看杀不了刺猬,就用泥巴糊了放灶膛内烧着吃。他吃刺猬肉上了瘾,隔几天就逮一只来烧着吃。  后来,一群刺猬爬到他
那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公示,我忝列其中,电话里听别人说祝贺祝贺,我也附和着祝贺,好像祝贺的不是自己,是身边的张三李四。电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认同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我是一位作家。   我生于皖西南,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如果没有天柱山,如果没有张恨水,那个叫黄土岭的地名不会让人想起或者记住。1971年春,那是上学的年纪,我不记得是不是大人送我报的名,但记得每天上学,都要约上邻家的发小,
一  在敲门声响起十多分钟前,我就没在练习了。我轻轻地把萨克斯放回盒子里,然后朝门口走去。“谁啊?”我问。其实,我完全知道谁在敲门。  “科勒太太。”  她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用手指在气球上摩擦一样。  我打开门。  “你这吹萨克斯吵人的事,我是怎么跟你说的?”她责备道。只见她的头发上裹着卷发器,身上穿着一件印花长袍。显然,她这种装束完全成了一个旧时代的遗物。  “现在已经过了8点,”她继续说道,“
父亲越老,我的愧疚越深。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曾告诫后世夫妻,不可相仇,也不要过分情笃以免乐极生悲。在我父母的身上真是应验了这句话。从我记事起,父亲和母亲从未吵过架,一辈子相濡以沫。也许是天妒良缘,终究成了半路夫妻。母亲去世那年,父亲四十六岁,“中年丧妻”乃古人所言的人生不幸之一,年少的我和弟弟,总觉得我们才是世上最不幸最痛苦的孩子,现在想来,对于当时的父亲,才是锥心挖骨之痛。  父亲当时在我们
文文是小舅的外甥,七岁,读一年级,认识了六十多个生字。这次去岛上,文文没带作业,我也没带笔和笔记本,我在屋边捡了一块小小的碎瓦片,让文文在地上画。他能把学过的字默写出来,非常棒!默写“胖”和“瘦”时,他停顿了一会儿。我提醒,月亮。他很快把“胖”字写出了,“瘦”字写不上来,就让他多写几遍,不会忘记了。文文,大家都叫你爸爸“小胖”,现在有了你,你爸爸成“大胖”了,你就是“小胖”了,要是你爸爸依旧是“小
那天中午下班回家,妻子早已准备好了午饭。走过饭厅,里面突然飘出一种特有的味道,一种肉香与菜香相互融合的味道:“哇,真香!”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五花猪肉炒菜椒。  没错,就是这种味道,五花猪肉炒菜椒的味道。这味道,多么熟悉,让我想起了原哥,想起了自己大学毕业在某镇中学任教时给师生们煮饭炒菜的原哥。  那年秋季,我刚刚分配到学校时,由于初出校门,生活上很多东西难以自理,自己又懒得煮饭炒菜,只好在学校开饭
又到太姥山  离开福鼎七年多了,回首,无数个瞬间总是难以忘怀。曾经有一年,一共上过五十多趟太姥山,不是陪客人就是带朋友,俨然以主人自居。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上太姥山,带着当时单位的一群小伙伴们。那时我们是從山下一步步登顶,一天的攀援让年轻的我们腿脚发软,那不是山在那里的感召力,纯粹是青春挥发的荷尔蒙过度的结果。好在摩霄庵一碗素面安抚了我们的疲惫。有了第一次的攀援,后来的无数次上山,就是小儿科了。
“叮———叮———”,手机邮箱收到几声提示,来自未知用户。她猛一看,标题为:我需要一杯解忧咖啡。呀!想不到还真有人发邮件过来呢。苏葑菲有些惊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点开邮件内容:  你好袁我该怎么称呼你呢钥是一个男人还是女人钥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子还是一个成年人钥也许这是一个恶作剧噎噎不过没关系袁我只想找个可以倾诉的方式袁或许说出来我就会好很多遥如果真的是恶作剧袁那就当这是寄给远方的一个漂流瓶吧遥我今
母亲本有一双绣花的手。  母亲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外祖父一家曾是我们县城最大的布铺商,商号“同心和”。母亲出生于1933年,当时家道殷实。作为富商家的千金,自小习文读书,针织绣花,自然有一双灵巧的手。虽不是“纤纤擢素手”“指如削葱根”,倒也是一双白嫩的手。  可惜好景不长。1944年,日本鬼子打进我们县城,一把大火,将县城烧成焦土。外祖父一家和所有资产也被大火烧毁殆尽,家道于是衰落下来。忧愤不已的
私塾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塾是中国人梦想起源的地方,它是一种最简单最古老的教育方式,《学记》中有关西周学制交代如下:“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足以证明,塾这种教学体制在中国的源远流长。  私塾多由落魄书生、不第秀才在自家的闲屋里开设,富贵人家则延师教授自家的孩子,目的无非启蒙识字,多半只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教学内容也无非是老旧的“四书五经”,所谓“三、百、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