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对学生健康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现阶段大学生在健康体质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难以以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尽管关于体质课程改革现阶段不断完善,但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使学生体质健康未得到真正改善。对此,本文主要对现阶段健康体质课程改革建设现状、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以及完善课程建设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体质课程;建设;现状
前言:现代健康体育理念的提出是顺应我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等,其在保证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然而当前关于健康体质课程改革建设方面,虽然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逐渐完善,但综合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学现状仍表现出一定的不足,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
一、现行体质健康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当前体质健康课程在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的重视下,从教学目标方面更侧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方位发展,而且在教学内容方面,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逐渐将相关的保健知识、健身内容以及休闲娱乐方法等有效融合教学过程中。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体育教学现状方面,大多高校教学多沿用以往体育教学的相关标准,学生素质培养角度主要以运动竞技身体素质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体育教学结果倾向于应付教学考试。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能力、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的主体地位都未得到尊重,长此以往便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通过体质课程的改革,近年来根据交与补门的相关调查,高校学生在形态发育包括身高、体重方面的相关指标保持逐年上升,常见疾病发生的概率逐渐减小,保健水平方面相比以往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从身体综合素质方面看,大多高校学生在肺活量、体能素质等方面较低,出现如近视眼、过于肥胖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1]。
二、大学生体质锻炼的情况
(一)抽样调查学生的基本组成
在高校中分层抽样和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与分类梳理,根据大学生体制锻炼研究的需要,从中取1200份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在数据调查中保持男女比例和大学四年级的人数比例均衡。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进行统计与分析,从中发现一个惊人的共性,大部分大学生缺少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健康的体质正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为此,调查将要在学校中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促进课程改革。
1.高校体育课
大学体育是素质与能力共同提升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校教育中年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课程体系中,体育课课程设置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能够实现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输出途径。大学体育课不仅在学生身体健康上起到积极作用,还能推动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學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按照其中的要求开设体育课。其中具体指出,普通高等院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学时不少于144。大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开闸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以及相关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由于高校学生没有运动量,只是上课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开展体育锻炼能够增加学生的健康意识,劳逸结合。通过数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课主要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瑜伽、轮滑、跆拳道及武术等项目。由于很多院校的师资、场地以及精分等问题,尚不能开设游泳等造价比较高的选修课。
2.课余时间体育锻炼
专业人员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锻炼次数进行统计,其中15.9%的学生能够保证每周参与锻炼6次以上,42%的学生只能保证每周3-5次左右,二每周1-2次的有17%,24%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要求,次数不固定。而在具体体育锻炼参与时间上,不同学生群体给出的答案不相同。7.5%的学生每次大锻炼在30分钟以下,21%的学生每次参加时间在45分钟以上,18%的学生锻炼时间在一小时左右,而35%的学生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并且在锻炼男女比例上看,男生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加热爱运动,并且运动时间比较长,而女生在课余时间的锻炼明显短。从高校大学生总体锻炼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不多,并且不能达到健康锻炼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锻炼的毅力,身体健康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长期坚持,而不是一朝一夕身体素质就能产生变化的项目。
(二)体育锻炼项目调查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成果远达不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并且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习惯中存在很多不同点,因此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频率不一致。下图是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项目表。
表1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项目表
项目 男生 男生 男生 女生 女生 女生
人数 百分比 排名 人数 百分比 排名
慢跑 196 30.50 4 263 46.80 3
篮球、足球 495 77.6 1 101 17.97 6
排球、乒乓球 240 38.01 3 196 34.88 4
羽毛球、网球 311 48.21 2 326 58.01 2
健美操、瑜伽 110 17.45 7 342 60.85 1
太极、武术 137 21.56 6 95 16.90 7
游泳 143 22.34 5 153 27.22 5
其他 109 17.08 8 90 16.01 8
对于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项目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由于生活习惯以及个人追求不同,对体育锻炼项目有着不同的选择,其中男女选择差异较大。对于男生运动项目排名靠前的从表中可知,篮球和足球占据着77.6%,可见篮球和足球是大学生最欢迎的体育项目。羽毛球和网球占48.21%,是仅次于篮球和足球的体育项目,另外,大部分男生除了喜欢室外的体育项目,还比较喜欢排球和乒乓球。那么在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排在第四位的是慢跑,慢跑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慢跑没有太多的运动量,并且不需要体育设备的支持,并且对身体的改善比较明显,不想足球和篮球项目一样动运动量较大,并且带有危险性。慢跑是高校学生普遍接受的活动。从表中的总体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慢跑、三大球、三小球,这些都是男生与女生比较小喜欢的项目。但是游泳、武术与体操等项目高校中参与人数较少,男女选择上有偏差。女生比较喜欢健美操、羽毛球等轻松的锻炼形式,男生的不同,男生对竞争性和激烈的项目比较热衷。 在数据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放线和兴趣与高中阶段有了很大改观,学生逐渐向着兴趣广泛方向发展,对新鲜事物比较喜欢。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健康体质锻炼应该从个性化方向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体育项目也从单一的活动向着社会发展需求中拓展,例如学生集体的爬山活动、攀岩以及相关素质拓展锻炼活动等。
三、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受到影响的因素可归结于三方面。首先从高校体育教学角度,如前文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运动竞技相关的身体素质,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与能动性的丧失使体育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长此以往仅通过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很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其次从社会角度,在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许多如脂肪、热量极高的食品涌入学生生活中,加上缺少适量的运动,导致高校学生肥胖现象极为常见。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学生青睐于网络沟通、视频观看以及网络游戏等,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使近视率也明显上升。另外,对于高年级学生多关心自身就业问题,为就业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使学生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最后,从家长角度分析,我国当前学生教育从家长方面看仍较为传统,大部分家长为学生灌输的思想在强调人身安全的同时,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智力开发方面,忽视对体育项目的考虑。这种轻视健康体质课程的环境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其他个性能力包括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等方面很难得到培养[2]。
四、改善大學生健康体质课程建设现状的路径
(一)明确健康体质课程的教学目标
健康体质课程在高校的开展不仅为帮助学生在身心素质方面得以提高,同时也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以使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目标,以学生实际性别年龄为根据并结合当前的气候条件等进行锻炼项目的设置,包括攀登或投掷以及其他跑跳等活动,确保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得到全方位锻炼。但应注意在锻炼过程中还需将学生意志品德的形成融于其中,保证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不偏离社会思想价值取向,能够在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实现健康体质课程的实质目标。
(二)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的关键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保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进行理解,使学生从心理认识方面热衷于体育锻炼,主动参与锻炼活动中。而教师应注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法、竞赛内容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还应注重对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评价,可将其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引用鼓励性语言,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活动对改善自身体质健康现状的重要性。
(三)提升对健康体质课程的认识
学生现行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要求学校、教师、家长以及教育部门等各方的重视。应认识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其自身长远发展并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前提。教育部门应不断采取相应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政策并保证其落到实处,学校方面还需做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并合理安排课程,而教师注重学生实际锻炼的有效性。另外,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不应给学生太多的压力,可配合教师使学生认识到较高的身体素质才是面对社会就业压力的关键所在,这样才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高的现状[3]。
五、结论
大学生健康体质课程改革建设仍需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实际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当前体育教学现状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综合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原因,并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的完善等方面使体质课程建设水平得以提高,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莎莎.西安市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对体质影响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2]徐元玉.大学生健康现状与体育课程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9:243-245.
[3]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2.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体质课程;建设;现状
前言:现代健康体育理念的提出是顺应我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等,其在保证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然而当前关于健康体质课程改革建设方面,虽然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逐渐完善,但综合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学现状仍表现出一定的不足,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
一、现行体质健康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当前体质健康课程在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的重视下,从教学目标方面更侧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方位发展,而且在教学内容方面,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逐渐将相关的保健知识、健身内容以及休闲娱乐方法等有效融合教学过程中。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体育教学现状方面,大多高校教学多沿用以往体育教学的相关标准,学生素质培养角度主要以运动竞技身体素质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体育教学结果倾向于应付教学考试。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能力、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的主体地位都未得到尊重,长此以往便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通过体质课程的改革,近年来根据交与补门的相关调查,高校学生在形态发育包括身高、体重方面的相关指标保持逐年上升,常见疾病发生的概率逐渐减小,保健水平方面相比以往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从身体综合素质方面看,大多高校学生在肺活量、体能素质等方面较低,出现如近视眼、过于肥胖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1]。
二、大学生体质锻炼的情况
(一)抽样调查学生的基本组成
在高校中分层抽样和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与分类梳理,根据大学生体制锻炼研究的需要,从中取1200份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在数据调查中保持男女比例和大学四年级的人数比例均衡。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进行统计与分析,从中发现一个惊人的共性,大部分大学生缺少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健康的体质正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为此,调查将要在学校中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促进课程改革。
1.高校体育课
大学体育是素质与能力共同提升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校教育中年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课程体系中,体育课课程设置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能够实现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输出途径。大学体育课不仅在学生身体健康上起到积极作用,还能推动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學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按照其中的要求开设体育课。其中具体指出,普通高等院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学时不少于144。大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开闸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以及相关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由于高校学生没有运动量,只是上课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开展体育锻炼能够增加学生的健康意识,劳逸结合。通过数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课主要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瑜伽、轮滑、跆拳道及武术等项目。由于很多院校的师资、场地以及精分等问题,尚不能开设游泳等造价比较高的选修课。
2.课余时间体育锻炼
专业人员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锻炼次数进行统计,其中15.9%的学生能够保证每周参与锻炼6次以上,42%的学生只能保证每周3-5次左右,二每周1-2次的有17%,24%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要求,次数不固定。而在具体体育锻炼参与时间上,不同学生群体给出的答案不相同。7.5%的学生每次大锻炼在30分钟以下,21%的学生每次参加时间在45分钟以上,18%的学生锻炼时间在一小时左右,而35%的学生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并且在锻炼男女比例上看,男生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加热爱运动,并且运动时间比较长,而女生在课余时间的锻炼明显短。从高校大学生总体锻炼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不多,并且不能达到健康锻炼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锻炼的毅力,身体健康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长期坚持,而不是一朝一夕身体素质就能产生变化的项目。
(二)体育锻炼项目调查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成果远达不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并且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习惯中存在很多不同点,因此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频率不一致。下图是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项目表。
表1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项目表
项目 男生 男生 男生 女生 女生 女生
人数 百分比 排名 人数 百分比 排名
慢跑 196 30.50 4 263 46.80 3
篮球、足球 495 77.6 1 101 17.97 6
排球、乒乓球 240 38.01 3 196 34.88 4
羽毛球、网球 311 48.21 2 326 58.01 2
健美操、瑜伽 110 17.45 7 342 60.85 1
太极、武术 137 21.56 6 95 16.90 7
游泳 143 22.34 5 153 27.22 5
其他 109 17.08 8 90 16.01 8
对于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项目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由于生活习惯以及个人追求不同,对体育锻炼项目有着不同的选择,其中男女选择差异较大。对于男生运动项目排名靠前的从表中可知,篮球和足球占据着77.6%,可见篮球和足球是大学生最欢迎的体育项目。羽毛球和网球占48.21%,是仅次于篮球和足球的体育项目,另外,大部分男生除了喜欢室外的体育项目,还比较喜欢排球和乒乓球。那么在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排在第四位的是慢跑,慢跑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慢跑没有太多的运动量,并且不需要体育设备的支持,并且对身体的改善比较明显,不想足球和篮球项目一样动运动量较大,并且带有危险性。慢跑是高校学生普遍接受的活动。从表中的总体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慢跑、三大球、三小球,这些都是男生与女生比较小喜欢的项目。但是游泳、武术与体操等项目高校中参与人数较少,男女选择上有偏差。女生比较喜欢健美操、羽毛球等轻松的锻炼形式,男生的不同,男生对竞争性和激烈的项目比较热衷。 在数据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放线和兴趣与高中阶段有了很大改观,学生逐渐向着兴趣广泛方向发展,对新鲜事物比较喜欢。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健康体质锻炼应该从个性化方向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体育项目也从单一的活动向着社会发展需求中拓展,例如学生集体的爬山活动、攀岩以及相关素质拓展锻炼活动等。
三、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受到影响的因素可归结于三方面。首先从高校体育教学角度,如前文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运动竞技相关的身体素质,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与能动性的丧失使体育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长此以往仅通过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很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其次从社会角度,在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许多如脂肪、热量极高的食品涌入学生生活中,加上缺少适量的运动,导致高校学生肥胖现象极为常见。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学生青睐于网络沟通、视频观看以及网络游戏等,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使近视率也明显上升。另外,对于高年级学生多关心自身就业问题,为就业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使学生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最后,从家长角度分析,我国当前学生教育从家长方面看仍较为传统,大部分家长为学生灌输的思想在强调人身安全的同时,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智力开发方面,忽视对体育项目的考虑。这种轻视健康体质课程的环境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其他个性能力包括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等方面很难得到培养[2]。
四、改善大學生健康体质课程建设现状的路径
(一)明确健康体质课程的教学目标
健康体质课程在高校的开展不仅为帮助学生在身心素质方面得以提高,同时也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以使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目标,以学生实际性别年龄为根据并结合当前的气候条件等进行锻炼项目的设置,包括攀登或投掷以及其他跑跳等活动,确保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得到全方位锻炼。但应注意在锻炼过程中还需将学生意志品德的形成融于其中,保证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不偏离社会思想价值取向,能够在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实现健康体质课程的实质目标。
(二)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的关键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保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进行理解,使学生从心理认识方面热衷于体育锻炼,主动参与锻炼活动中。而教师应注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法、竞赛内容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还应注重对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评价,可将其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引用鼓励性语言,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活动对改善自身体质健康现状的重要性。
(三)提升对健康体质课程的认识
学生现行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要求学校、教师、家长以及教育部门等各方的重视。应认识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其自身长远发展并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前提。教育部门应不断采取相应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政策并保证其落到实处,学校方面还需做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并合理安排课程,而教师注重学生实际锻炼的有效性。另外,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不应给学生太多的压力,可配合教师使学生认识到较高的身体素质才是面对社会就业压力的关键所在,这样才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高的现状[3]。
五、结论
大学生健康体质课程改革建设仍需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实际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当前体育教学现状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综合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原因,并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的完善等方面使体质课程建设水平得以提高,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莎莎.西安市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对体质影响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2]徐元玉.大学生健康现状与体育课程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9:243-245.
[3]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2.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