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49-01
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是“说”的能力,学生不会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现象普遍存在。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生活中人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这里,笔者就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
多数小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教师一言堂。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心理状态,自觉放开身心,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场所”敢说,大“场所”不敢说;熟悉“场所”敢说,生疏的“场所”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言场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朗读中培养“说”的基本功
朗读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巩固和提高的必要准备。也就是说,朗读是复述、讲故事、演讲、辩论等说话能力培养的前奏。我校地处川东山区,学生平时都习惯于用家乡方言交谈。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羞于启齿,被老师提问时,常因字、词音不准而引起旁人讪笑。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用标准的普通话读音进行声文并茂的范读,有时就利用录音机范读,以此唤起学生心目中的视觉形象,也为学生的普通话朗读作出了示范。
学生朗读之前先强调容易读错的字、词义语调、节奏等内容,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到有感情地轻声朗读,对读错的音、字及节奏等不当之处,读完后及时指出,并作示范。在训练时,还注意发挥口头能力较强的,或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的示范作用。如《听潮》一课从“海睡图”至“海怒图”片段的朗读,“海睡图”片段由女生读;“海睡图”由男生读;“海怒图”由全班齐读,声音由低到高,自轻而重,节奏由缓慢到急促,有如身临其景。类似这样全班、全组、分男女生的朗读,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十分起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普通话的表达能力。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既丰富了词汇,学会了多种句式,又增强了语感,进而养成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说话的良好习惯
三、逐步引导,使学生“会说”
(一)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在低年级,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就是要说清楚(什么)在干什么(怎么样了),这可为中、高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刚开始学生习惯说半句话,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是平时交谈中随时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低年级在造句练习中,学生也习惯说半句话。比如用“专心”造句,有的学生会说“专心听讲”这个短语,显然不是一个句子。这时可引导学生:“什么时候谁要专心听讲呢?”学生很快地说:“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要专心听讲。”这样通过长期不懈地要求、指导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说具体生动的话
在学生能够说完整、通顺的话的基础上,还应训练学生说具体生动的话。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不同句子的比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具体生动的句子。如《小小的船》中“小船”和“小小的船”、“月儿”和“弯弯的月儿”、“我在船里坐”和“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各组句子中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地说出都是第二句好。学生通过比较就已知道第二句更生动。在经常的比较句子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逐步提高,想象不断开阔,悟出了如何使句子生动具体。此外,在教学中要随机抓住学生使用的词汇来扩充词汇,让学生把句子说生动。
(三)从“看一幅图、一种物说几句话”,向“说一段有条理的话”过渡
低年级教材有很多的说话训练,看图说话就是其中一种。看图说话时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启发性谈话,以激发学生适合于感知画面的情感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教给方法,然后提出一些与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让学生按照问题的顺序说一段条理通顺的话。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以先同桌、分小组,再指名在班上练习。互听互评,做到互相启发、补充、纠正。这样经过长期的、细致的训练,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利用各种机会训练说话,让学生说话水平不断提高
说话训练的培养仅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训练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话训练在课外更有着广阔的天地。教师要为学生拓展说话的渠道,创设更多的训练机会。如低年级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看图说话比赛”,“听说比赛”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把在社会上,家庭里,学校中看到新鲜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事,通过“小小新闻发布”、“谈天说地”“演讲比赛”等形式,利用班队活动课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谈一谈,说一说,议一议。
例如,有一天下午,杨红上学迟到了,背着书包急冲冲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告”。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询她:你为什么迟到?路上是怎样跑的?走进学校时心理是怎样想的?看到老师和同学的目光有些什么反应?然后以这一内容为题让学生说一段话。学生们看到了眼前的一幕,联系自己偶然迟到的经历,说这段话时说得很生动。
有一天中午,我家来了好多客人在我家吃饭,大家边吃边聊,一顿饭吃了好长时间,当我吃完饭抬头一看墙上的钟时,不禁吓了一跳,已经是中午一点半了,我连忙把饭碗一扔,拎起书包就急冲冲地往学校赶,一路快跑地进了学校,发现学校四周静悄悄的,我的心情很紧张,当我看到老师惊讶的目光后,脸上热辣辣的,惭愧地低下了头。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程,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49-01
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是“说”的能力,学生不会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现象普遍存在。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生活中人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这里,笔者就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
多数小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教师一言堂。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心理状态,自觉放开身心,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场所”敢说,大“场所”不敢说;熟悉“场所”敢说,生疏的“场所”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言场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朗读中培养“说”的基本功
朗读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巩固和提高的必要准备。也就是说,朗读是复述、讲故事、演讲、辩论等说话能力培养的前奏。我校地处川东山区,学生平时都习惯于用家乡方言交谈。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羞于启齿,被老师提问时,常因字、词音不准而引起旁人讪笑。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用标准的普通话读音进行声文并茂的范读,有时就利用录音机范读,以此唤起学生心目中的视觉形象,也为学生的普通话朗读作出了示范。
学生朗读之前先强调容易读错的字、词义语调、节奏等内容,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到有感情地轻声朗读,对读错的音、字及节奏等不当之处,读完后及时指出,并作示范。在训练时,还注意发挥口头能力较强的,或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的示范作用。如《听潮》一课从“海睡图”至“海怒图”片段的朗读,“海睡图”片段由女生读;“海睡图”由男生读;“海怒图”由全班齐读,声音由低到高,自轻而重,节奏由缓慢到急促,有如身临其景。类似这样全班、全组、分男女生的朗读,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十分起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普通话的表达能力。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既丰富了词汇,学会了多种句式,又增强了语感,进而养成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说话的良好习惯
三、逐步引导,使学生“会说”
(一)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在低年级,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就是要说清楚(什么)在干什么(怎么样了),这可为中、高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刚开始学生习惯说半句话,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是平时交谈中随时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低年级在造句练习中,学生也习惯说半句话。比如用“专心”造句,有的学生会说“专心听讲”这个短语,显然不是一个句子。这时可引导学生:“什么时候谁要专心听讲呢?”学生很快地说:“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要专心听讲。”这样通过长期不懈地要求、指导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说具体生动的话
在学生能够说完整、通顺的话的基础上,还应训练学生说具体生动的话。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不同句子的比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具体生动的句子。如《小小的船》中“小船”和“小小的船”、“月儿”和“弯弯的月儿”、“我在船里坐”和“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各组句子中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地说出都是第二句好。学生通过比较就已知道第二句更生动。在经常的比较句子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逐步提高,想象不断开阔,悟出了如何使句子生动具体。此外,在教学中要随机抓住学生使用的词汇来扩充词汇,让学生把句子说生动。
(三)从“看一幅图、一种物说几句话”,向“说一段有条理的话”过渡
低年级教材有很多的说话训练,看图说话就是其中一种。看图说话时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启发性谈话,以激发学生适合于感知画面的情感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教给方法,然后提出一些与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让学生按照问题的顺序说一段条理通顺的话。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以先同桌、分小组,再指名在班上练习。互听互评,做到互相启发、补充、纠正。这样经过长期的、细致的训练,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利用各种机会训练说话,让学生说话水平不断提高
说话训练的培养仅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训练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话训练在课外更有着广阔的天地。教师要为学生拓展说话的渠道,创设更多的训练机会。如低年级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看图说话比赛”,“听说比赛”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把在社会上,家庭里,学校中看到新鲜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事,通过“小小新闻发布”、“谈天说地”“演讲比赛”等形式,利用班队活动课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谈一谈,说一说,议一议。
例如,有一天下午,杨红上学迟到了,背着书包急冲冲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告”。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询她:你为什么迟到?路上是怎样跑的?走进学校时心理是怎样想的?看到老师和同学的目光有些什么反应?然后以这一内容为题让学生说一段话。学生们看到了眼前的一幕,联系自己偶然迟到的经历,说这段话时说得很生动。
有一天中午,我家来了好多客人在我家吃饭,大家边吃边聊,一顿饭吃了好长时间,当我吃完饭抬头一看墙上的钟时,不禁吓了一跳,已经是中午一点半了,我连忙把饭碗一扔,拎起书包就急冲冲地往学校赶,一路快跑地进了学校,发现学校四周静悄悄的,我的心情很紧张,当我看到老师惊讶的目光后,脸上热辣辣的,惭愧地低下了头。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程,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