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意识流小说教学价值的确立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ra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墙上的斑点》教学课例显示,该课教学落点不一,教学现状纷繁复杂。作为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它颠覆了学生对小说固有的理解,挑战传统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比较分析,求同存异,学会欣赏意识流小说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此文真正的教学价值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意识流;反逻辑;阅读习惯;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叙述逻辑,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阅读挑战,与此同时,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所适从,即使借助了不少资料在课堂上也难以做到游刃有余。既然此文与传统小说有着明显不同,在教学中,不妨做好其与传统小说的比较分析,求同存异,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意识流小说的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更好地驾驭全文,给学生解读文本提供有力的抓手。
  一、意识流与真实性
  歌德曾说:“艺术是通过假定,达到更高程度的真实。”虚构是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可以虚构人物、故事情节等。《墙上的斑点》作为意识流小说,对虚构可谓做到了极致:没有地点,时间模糊,人物行动缺失,情节淡化。如果一定要说小说的情节是什么,也无非是“探究墙上的斑点是什么”,但这些并不能证明小说是作者茶余饭后闲来无事的一些毫无价值的幻想或胡思乱想,没有真实性可言。比如在第七段末尾,“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这体现了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从中我们能读到那种充满了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压抑的愤懑之声。伍尔夫在《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文中也表达了对女性独立和尊严的渴望。又比如小说末尾说到的“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这是作者在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战争——这里指“一战”——的憎恶。加上第七段中的“那个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复存在”“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整个欧洲的凄凉景象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无助和迷茫。虽然在语言的呈现上,这些都像是一个人的呓语,然而它们逼近了不同读者的“共同视域”,引起了不同读者的情感共鸣。诚如伍尔夫自己所言:“不妨短暂地考察一下一个普通的心灵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的经历。心灵接受了无以计数的印象——琐碎的、奇异古怪的、转眼即忘的或是用锋锐的钢刀铭刻在心的。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宛如无数的原子在不停地坠落。”这也是更高程度的真实。
  二、逻辑与反逻辑
  毕飞宇教授在《小说课》一书中指出:“小说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不逻辑的,甚至于可以是反逻辑的。”传统小说很多时候要求讲究逻辑。比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原先遇事处处谨小慎微,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在经历了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和火烧草料场三大事件后,最终走投无路,逼上梁山。小说这样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尤其是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个情节的时候,作者施耐庵在细节处理上逻辑性非常强:草料场的房子被雪压塌,林冲才不得不上了山神庙躲雪;风太大,林冲“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才有机会隔了门了解到陆虞候、富安的阴谋。小说重视逻辑,使得情节更严谨,更易被读者接受。而上文已提到《墙上的斑点》最主要的情节就是“探究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这几乎完全是反逻辑的,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想知道斑点是什么,只要站起来,走上前,看一下,就什么都知道了。那么作者伍尔夫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情节呢?这里面有值得学生思考的东西。孙绍振先生曾说:“在艺术形象里,如果你能让情感占优势,使之不但不为实用的需求所压倒,而且还超越于它,获得了自由,你所用的语言,就会以一种不同寻常的‘陌生化’的姿态出现,就可能引起读者的潜在记忆,导致他内心无意注意的集中,使他的兴趣被引起,他的情感被激活。”依照这一点,小说中的“我”直接站起来,去看清楚斑点是什么,小说就只停在了“实用价值”上,而不站起来,就给人物心里的独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小说就上升到了“审美价值”。另外,人物思绪的跳跃性、叙事话语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小说缺乏了显在的逻辑,给学生带来了阅读障碍。但这显然比那些让人一目十行、一望而知的小说更值得我们的学生阅读。学生只要懂得这是一种形式享受,也就是一种阅读的胜利。当然,随着阅历的增长,势必将对此文有更透彻的理解。
  三、散乱与有序
  课本《外国小说欣赏》指出,“要写成一篇小说,他需要一个结构”,“好的结构是一个合适的‘容器’,能够把生活这条大河中的水舀起一瓢来,让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展示其丰富的姿态”。小说的结构有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横断面结构等等。传统的英国小说,布局上采用的基本上是梯子型结构,即“让事件或人物自始至終、由生到死,一步一步向前发展,间或也做倒叙或插叙,但并不改变整个小说的直线型格局”。笔者在执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学生一开始都认为文章只是“我”的各种情绪与各种念头的涌动,情节与内容散乱,实在无结构可言。那么,《墙上的斑点》到底有没有结构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以下问题:围绕“看到斑点,猜测它是什么”这一层面,主人公的意识有几次流动?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一共六次,分别是:(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3)斑点看着太大太圆, 不像钉子;(4)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6)仔细看斑点时, 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以上六次猜测,作者不厌其烦地加以叙述,并不会使读者觉得枯燥无味,恰恰是让读者感受到了“重复的力量”。更主要的是,各种思绪在对这个斑点的探究过程中进进出出,这个斑点把表面上那些错综复杂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了一体。“我”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发散开去,又不断地回到斑点,使得一切都严谨有序。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篇小说放弃了传统的梯子型结构,它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这种辐射式的结构不是散乱的,它是精巧的、有序的。   四、审美与审智
  审美与审智是孙绍振先生提出的两个范畴。关于这两者,孙绍振有如下论述:生动的感情,属于审美价值……深刻、独特的理解则是智性的,我们把它叫作“审智”。说《墙上的斑点》是审美的,一点都不夸张。小说的语言极富诗意,文笔流畅委婉。如“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这一段,如果我们把语言的呈现方式改成这样:
  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
  在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
  没有专家
  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
  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
  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
  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
  这完全是诗一般的语言,给人美的享受。关于这样的段落,文章中还有很多处。语言的诗化,成了《墙上的斑点》的一大特点。伍尔夫在《狭窄的艺术之桥》一文中指出,未来的小说“它将用散文写成,但那是一种具有许多诗歌特征的散文”,将会“具有诗歌的某些属性。它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他的想象和他的梦幻”。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第二部,也犹如一首散文长诗,读来清晰,给人美的享受。
  生动的审美与深邃的审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墙上的斑点》有效地做到了审美的抒发与审智的刻画这两者的深度融合。文章弱化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故事,专于描写人物连绵不绝的意识流动。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到,“主题是不间断地在小说故事中并通过小说故事而展开。一旦小说放弃它的那些主题而满足于讲故事,它就变得平淡了”。也就是说,思想主题远比人物情节重要。在这篇小说中,伍尔夫思想先行,呈现了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思考、对未来的预期,同时也调动了读者对这个世界的思考。至于小说为什么要侧重于对这些内容的表达,这应该同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战争、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加剧和激化等诸多因素有关,人们开始有了对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主观的、直觉的、非理性的思考。
  总之,如果把本课的教学价值定位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好与既有小说知识的比较,就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容易接纳小说形式的多樣性,更主动地去读懂意识流小说这种比较陌生的作品。当然,也能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入地走近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诸多自己的思考,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英)伍尔夫.伍尔夫文集[M].翟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提倡一种新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十分认同这一观点。教师要“授人以渔”,首先要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使学生“得法于课内”。作文教学,亦应如此。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学生信手拈来的写作源泉,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重视语文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在此,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篇目,谈谈我的些许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材;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也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文化路小学在坚持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于2012年开始学校着重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觉得整本书阅读,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发展了学生语言,锻炼了思维
【摘要】以同课异构的方式,探究在同一教学意图下不同的环节设计,将学生的思维掘出几尺不同“深度”。  【关键词】深度教学;初中语文;环节设计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来,深度教学进入教育前沿。深,与浅相对。何谓浅?即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放在语文教学中,通俗地讲,无非就是课的“上与下”,学生的认知水平“距离(变化)”小。这就解释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二单元虽然有相关的培训,心里也有充分的准备,但打开教材后的第一反应仍是大海里捞针——教学无从下手。一个单元有《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六篇文章,约13000字,体裁有通讯三篇,新闻评论1篇,古代诗歌2篇。如此篇目、字数、体裁,如何下手?用几课时讲完?学生应从中学
从阅读到写话: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进阶实践  ——以部编版教材的写话教学为例  涂惠玲  (福建省厦门市杏东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2)  【摘要】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是写作教学的起步,然而从实施教学的效果来看,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在写话方面还是存在不少困难,这与学生的认知表达能力和平时的阅读积累有关。本文从低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入手,探究学生阅读兴趣与写话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低年段;阅读;
【摘要】初中作文在描写某一人物时,强调要突显人物个性。只有写出了人物的个性,才能区别于其他人物,才能表现这一个人物在社会上存在的独特价值,才能让我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那么中学生如何在平时的写作中突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呢?笔者试着从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孔乙己》一文的解读中,获取描写人物的技巧,并用以指导学生写作,以求作文中能突显人物个性,让人物更丰满形象。  【关键词】人物个性;选材
【摘要】正确认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正确处理朗读与理解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感悟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将作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克服朗读的盲目性、机械性、缺失性、唯上性,回归朗读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朗读程式化;自主阅读;情感体验;文本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摘要】以《宿新市徐公店》教学为例,通过课前精心酝酿“前奏曲”、课中深情演绎“进行曲”和课后的个性辅导“推进曲”,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们的求知积极性,掌握新型学习技能,推进语文素养教育和混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线上学习;精致备课;以点带面;个性化辅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7-0074-02  
【摘要】小学高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作文基础,要想写作水平有个扎实稳步的提升,还得需要教师有目的、方向的指引,在确定主题,勤于练笔,重视评价角度踏实地实践,使学生在一次次锻炼中点燃思维火花,在方法习得中切实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主题;练笔;评价;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上半年临近期末,本区五年级语文突击调研,周一下达通知,
【摘要】板书,别名“微型教案”,课堂教学中一种古老而简单的重要辅助手段,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资源补充,一门充分体现教者智慧却又不容忽视的艺术。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常会因忙活于课堂各环节的安排、授课内容的繁多而忽略了画龙点睛之笔的板书设计,学生则厌烦于黑板上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板书记录而无动于衷。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汗流浃背却又频频皱眉、摇头,学生学得苦不堪言而又满脸茫然、头脑空空。适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