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在新课程教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传学生以知识,教学生以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政治学科外,尤以历史学科较为特殊且重要,因为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面对如此好且多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将其隐含的德育价值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目的的实现,教法很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注重研究教法”这个角度,粗略的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揪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浓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振臂一呼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如看到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讲“贞观之治”时,着重讲唐太宗提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一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这样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陶冶。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到,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不屑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剥削阶级野心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历史教学在贯彻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历史教师应当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就是人学。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由其内容所决定,天然地要以人文价值为内核。那么,在《高语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把握人文的策略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的功能呢?  一、教学理念:工具人文并重,回归人本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尝作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不复需教,而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这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
学生总是在不断抱怨不知如何准备英语阅读测试,他们往往为出现在篇章段落中的长句、复杂语法、术语和俚语所困惑。学生抱怨的原因在于教师授课时所传授的大部分阅读技巧是他们已知的,但是他们仍然不知该如何在实际的阅读中合理使用这些技巧。因此,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负面情绪常常会转化为对考试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型的惧怕甚至是对任何的英语阅读和读物的惧怕。从另一方面看,教师也面临着如下问题:学生认识文章中的几乎每一个单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迎接世界经济社会越来越大的挑战,使学生适应迅速变化的高科技世界和全球市场,一场面向21世纪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则成了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顺应和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潮流,提高本民族的素质及国际竞争力,我国在2001年正式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理论到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到课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培根把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这人生成长的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真是一张白纸。不懂得怎样学习,也分不清学习与玩的关系,因此从一上学就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要坚持30天,30天是个坎。说30天是个
内容摘要:  计算机色彩也叫数字色彩,是色彩学的一种新的体系和形式,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艺术色彩学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数字化的潮流。传统的色彩学理论在人们的意向中已根深蒂固,大多数人对计算机的色彩认识不是很理解,认为应该和传统的艺术学色彩没有异同,本文针对计算机色彩的形成原理和运行模式来诠释色彩在计算机中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色彩模型  光是自然界的一种物理现象;光源——可见光波通过人眼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英语建构和谐课堂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初中英语和谐课堂的特征,并对初中英语和谐课堂建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 建构 和谐课堂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英语和谐课堂的建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背景下提出。英语和谐课堂的建构就是要实现课堂诸要素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一种动态生成的英语课堂状态。英语和谐课堂中的和谐包含着学生的认知和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利用直观有趣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它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
一、如何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许多变数,需要我们教师去把握、去调控。因此,教师对课堂调控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甚至整节课的成败。下面就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节奏的把握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对课堂调控的认识。   (一)注重调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物评价关系到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也便成了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由于初中学生历史知识储备量有限、生活阅历不够丰厚、思考问题的深度欠缺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此起彼伏”的困难。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遇到的困难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来和大家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地位与作用  《天堂与地狱比邻》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语文第五版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品读职业”。在第一单元“零点起飞”中,学生已经通过具体的文章对人的灵魂追求以及做人做事中人性的美丽有了了解。在此基础上,本篇课文将通过“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为中职学生初步了解职场开启一扇窗。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 “人生的天堂或地狱其实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