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在新课程教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传学生以知识,教学生以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政治学科外,尤以历史学科较为特殊且重要,因为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面对如此好且多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将其隐含的德育价值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目的的实现,教法很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注重研究教法”这个角度,粗略的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揪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浓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振臂一呼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如看到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讲“贞观之治”时,着重讲唐太宗提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一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这样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陶冶。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到,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不屑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剥削阶级野心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历史教学在贯彻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历史教师应当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
在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政治学科外,尤以历史学科较为特殊且重要,因为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面对如此好且多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将其隐含的德育价值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目的的实现,教法很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注重研究教法”这个角度,粗略的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揪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浓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振臂一呼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如看到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讲“贞观之治”时,着重讲唐太宗提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一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这样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陶冶。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到,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不屑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剥削阶级野心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历史教学在贯彻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历史教师应当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