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46.4亿美元逆差,这不仅是自198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逆差,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农产品进出口大逆差
2004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3年,国外农产品对我国的压力逐渐显现。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5%;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07%。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003年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
2004年——多种因素影响农产品进出口
出现如此大的贸易逆差,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这些因素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影响依然会较大。
粮食生产因素:由于近4年我国连续出现粮食产需不足,国家加强粮食生产并再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成为必然。
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43070万吨,是国内连续第4个粮食产不足需的年份,已降到14年来的最低水平,并且国家粮食储备量不断下降,粮食安全再次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强调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我国通过增加小麦等进口数量以及降低对玉米出口支持力度等政策措施来调整粮食进出口总量和结构,以平衡当年国内产需不足及补充粮食库存量。2004年我国用于进口小麦、大麦和大豆的支出共达89.4亿美元,是造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的最主要原因。
出口受到制约因素:由于遭遇国外技术壁垒阻碍等多种原因,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农产品进口增长幅度,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农产品出口相对增幅较小,两者增幅相差高达近39个百分点。我国农产品出口不能持续快速增长,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西方国家为了保护其农民的经济利益,实施某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包括运用技术壁垒、反倾销、知识产权等多种措施手段;二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低价值产品(如蔬菜等)和低附加值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而畜产品等高价值农产品却因卫生安全条件原因难以大量出口,特别是出现禽流感后影响我国禽肉产品出口;四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尚未完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如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有机农产品等。上述原因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市场及管理因素:由于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配套改革滞后、国际经验不足以及操作失误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正常发展。
由于我国外贸体制仍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国家放开了农产品外贸权,企业可以自主经营绝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业务;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组织发育、国际市场经验和信息方面等原因,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管理机制缺位,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某些进出口企业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亏损。在进口农产品时,部分企业各自分散进口,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谈判力量,被对方抬高了成交价格。例如,近年来我国一些油脂企业没有利用统一进口大豆的优势地位,反而被国外大豆供应商和基金联手大肆炒高大豆价格;在出口农产品时,部分企业互相压价恶性竞争,致使我国一些出口农产品的价格偏低。与此同时,有的国营贸易公司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或违反国家政策进行操作,也造成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失误,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储棉巨额亏损事件”。自2003年10月起,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进口20多万吨棉花,但又不及时投放市场,这不仅影响了国内棉花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造成高达近7亿元的潜亏。
农产品竞争力因素:由于质量安全性的原因,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不能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快速、持续发展。
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农产品比较优势不能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以畜产品为例,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但畜产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较小。2003年我国肉类(总体)出口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45%,其中牛肉、猪肉和禽肉分别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0.09%、2.19%、3.34%。1995年—2002年我国肉类总体RC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远小于1,其平均值为0.499。其中,牛肉、猪肉的平均RCA指数为0.05和0.29,这表明牛肉、猪肉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虽然禽肉RCA指数平均值大于1,显示我国禽肉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其RCA指数从1.526下降到0.689,这说明禽肉国际竞争力正在减弱。
2005年——四项建议促进农产品外贸均衡发展
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将处于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之中。限于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适当地进口一部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有利于我国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高达46.4亿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对于出现的这种新情况,我们既不能采取简单僵化态度,惧怕农产品进口增加;同时又不能不充分重视,盲目地任其发展。关键是调整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和减少进口失误,做好农产品对外贸易均衡发展。其中,要做好两方面重要工作:第一要加快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第二是减少农产品进口决策与操作失误。
农产品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践表明:以低价格数量型农产品出口,不仅不能支持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而且经常地受到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反倾销等限制,其根本原因有:进口国有时对我国某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不认可;虽然我国农产品达到了进口国的标准,但由于出口数量过多影响了进口国农民的利益。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应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国家应出台有关规范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出口农产品的政策,通过提高出口企业的门槛和产品标准,尽快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向质量型转变。
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近20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和食品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原料和初级农产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下降,以加工品和食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上升。2004年6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01年农产品贸易中已加工产品贸易占48%。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贸易,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和高价值,而且可以通过有关加工过程,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性能,既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又拓宽了农产品出口市场。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和食品的比重较低,目前我国经过二次加工的农产品还不到20%。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渠道。
出口企业要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并在变化中不断发展。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协调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促进农产品出口较快增长,由此来平衡农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企业不仅要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且要在变化中求得较快发展。具体来说,企业需要关注这样一些方面:一是通过多方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主要是通过客户了解国外市场或者盲目跟着其他企业决定出口业务,不利于开拓市场;二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国外市场农产品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产品质量竞争方面,企业通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三是推进出口企业的行业组织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缺乏规模效益,应通过发展行业组织和整合企业资源,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四是找准本企业的目标市场。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很快,与传统意义上农产品出口有较大的不同,如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食品等需求量很大,而普通农产品消费量增长缓慢。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优势,发展有特点、差别化的农产品出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一条发展捷径。
纵观2005年整体情况,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继续较快增长,同时进出口贸易逆差将明显减少,总体上仍将呈现大进大出的基本格局。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4695亿公斤,比上一年增长9%,初步改变了近几年粮食生产下滑的局面,大豆产量也有增长。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将比上一年减少,同时玉米出口量将会增加。大豆进口量不会变动较大(除非食用植物油进口有很大增长),但由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下降,大豆进口额将会相应减少。2005年我国水产品、蔬菜、水果出口将继续增长,随着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这些产品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发挥。由于近年棉花进口较多,而且储备量充足,估计棉花进口量将大幅减少。畜产品质量安全性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东亚禽流感疫情以及可能导致世界性大流感发生,这不利于我国家禽产品出口。
2004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3年,国外农产品对我国的压力逐渐显现。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5%;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07%。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003年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
2004年——多种因素影响农产品进出口
出现如此大的贸易逆差,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这些因素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影响依然会较大。
粮食生产因素:由于近4年我国连续出现粮食产需不足,国家加强粮食生产并再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成为必然。
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43070万吨,是国内连续第4个粮食产不足需的年份,已降到14年来的最低水平,并且国家粮食储备量不断下降,粮食安全再次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强调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我国通过增加小麦等进口数量以及降低对玉米出口支持力度等政策措施来调整粮食进出口总量和结构,以平衡当年国内产需不足及补充粮食库存量。2004年我国用于进口小麦、大麦和大豆的支出共达89.4亿美元,是造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的最主要原因。
出口受到制约因素:由于遭遇国外技术壁垒阻碍等多种原因,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农产品进口增长幅度,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农产品出口相对增幅较小,两者增幅相差高达近39个百分点。我国农产品出口不能持续快速增长,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西方国家为了保护其农民的经济利益,实施某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包括运用技术壁垒、反倾销、知识产权等多种措施手段;二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低价值产品(如蔬菜等)和低附加值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而畜产品等高价值农产品却因卫生安全条件原因难以大量出口,特别是出现禽流感后影响我国禽肉产品出口;四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尚未完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如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有机农产品等。上述原因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市场及管理因素:由于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配套改革滞后、国际经验不足以及操作失误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正常发展。
由于我国外贸体制仍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国家放开了农产品外贸权,企业可以自主经营绝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业务;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组织发育、国际市场经验和信息方面等原因,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管理机制缺位,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某些进出口企业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亏损。在进口农产品时,部分企业各自分散进口,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谈判力量,被对方抬高了成交价格。例如,近年来我国一些油脂企业没有利用统一进口大豆的优势地位,反而被国外大豆供应商和基金联手大肆炒高大豆价格;在出口农产品时,部分企业互相压价恶性竞争,致使我国一些出口农产品的价格偏低。与此同时,有的国营贸易公司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或违反国家政策进行操作,也造成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失误,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储棉巨额亏损事件”。自2003年10月起,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进口20多万吨棉花,但又不及时投放市场,这不仅影响了国内棉花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造成高达近7亿元的潜亏。
农产品竞争力因素:由于质量安全性的原因,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不能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快速、持续发展。
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农产品比较优势不能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以畜产品为例,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但畜产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较小。2003年我国肉类(总体)出口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45%,其中牛肉、猪肉和禽肉分别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0.09%、2.19%、3.34%。1995年—2002年我国肉类总体RC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远小于1,其平均值为0.499。其中,牛肉、猪肉的平均RCA指数为0.05和0.29,这表明牛肉、猪肉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虽然禽肉RCA指数平均值大于1,显示我国禽肉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其RCA指数从1.526下降到0.689,这说明禽肉国际竞争力正在减弱。
2005年——四项建议促进农产品外贸均衡发展
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将处于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之中。限于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适当地进口一部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有利于我国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高达46.4亿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对于出现的这种新情况,我们既不能采取简单僵化态度,惧怕农产品进口增加;同时又不能不充分重视,盲目地任其发展。关键是调整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和减少进口失误,做好农产品对外贸易均衡发展。其中,要做好两方面重要工作:第一要加快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第二是减少农产品进口决策与操作失误。

农产品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践表明:以低价格数量型农产品出口,不仅不能支持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而且经常地受到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反倾销等限制,其根本原因有:进口国有时对我国某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不认可;虽然我国农产品达到了进口国的标准,但由于出口数量过多影响了进口国农民的利益。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应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国家应出台有关规范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出口农产品的政策,通过提高出口企业的门槛和产品标准,尽快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向质量型转变。
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近20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和食品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原料和初级农产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下降,以加工品和食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上升。2004年6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01年农产品贸易中已加工产品贸易占48%。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贸易,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和高价值,而且可以通过有关加工过程,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性能,既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又拓宽了农产品出口市场。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和食品的比重较低,目前我国经过二次加工的农产品还不到20%。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渠道。
出口企业要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并在变化中不断发展。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协调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促进农产品出口较快增长,由此来平衡农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企业不仅要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且要在变化中求得较快发展。具体来说,企业需要关注这样一些方面:一是通过多方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主要是通过客户了解国外市场或者盲目跟着其他企业决定出口业务,不利于开拓市场;二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国外市场农产品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产品质量竞争方面,企业通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三是推进出口企业的行业组织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缺乏规模效益,应通过发展行业组织和整合企业资源,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四是找准本企业的目标市场。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很快,与传统意义上农产品出口有较大的不同,如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食品等需求量很大,而普通农产品消费量增长缓慢。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优势,发展有特点、差别化的农产品出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一条发展捷径。
纵观2005年整体情况,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继续较快增长,同时进出口贸易逆差将明显减少,总体上仍将呈现大进大出的基本格局。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4695亿公斤,比上一年增长9%,初步改变了近几年粮食生产下滑的局面,大豆产量也有增长。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将比上一年减少,同时玉米出口量将会增加。大豆进口量不会变动较大(除非食用植物油进口有很大增长),但由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下降,大豆进口额将会相应减少。2005年我国水产品、蔬菜、水果出口将继续增长,随着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这些产品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发挥。由于近年棉花进口较多,而且储备量充足,估计棉花进口量将大幅减少。畜产品质量安全性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东亚禽流感疫情以及可能导致世界性大流感发生,这不利于我国家禽产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