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课时的前提下要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活动效益最大化.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中学化学的学科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提升中学生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是提升中学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师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抽丝剥茧分出轻重确定核心目标,一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自然也无法抓到教学内容的重点,甚至会因为知识点繁多导致认知上的混淆或无法理解教学内容.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除包含具体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外,还应适当融合学生的品德修养(如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等)及能力提升(如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等方面的目标.
二、了解学生认知结构,合理利用学生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引入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后,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而我们面临的教学现实则是课时越来越少.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学情,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体系和掌握的学习技能,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关系密切的内容导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据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理论,对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研究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体系间存在联系的相关概念、易于混淆的概念,已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只有将新的教学内容中与学生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中特定相关的内容相联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的认知同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民主、和谐、开放的课程教学环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进学生学生的内部动因,对于学生将要和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准备、催动和促进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思维活跃灵敏,教学效果必将事半功倍.因此,新课标强调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话语权尽可能多的交还给学生,构建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由传授者、管理者、控制者向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构建宽容性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开言、独立思考.构建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给以学生等同的表现机会,公平的发展机会,不能简单粗暴的以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来划分自己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善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优良行为不吝啬给予鼓励、肯定和赞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被肯定、被欣赏的愉悦体验,这种愉悦体验反作用于学生自身,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合理利用教学实验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中学化学的这一学科特点,合理利用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直观性强、可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活跃思维的优势,这一优势是其他化学教学方式和策略所不可替代的.新课程教材中不再专门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进行安排,但不能因为节约课时而弱化学生实验,尽量创设条件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适宜分组合作的实验尽可能安排学生分组合作,促进学生对于认知矛盾的探讨分析,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直观性强是化学实验明显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动手实验的过程、奇妙神秘的反应过程和反应结果以强烈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刺激学生的神经和思维,给学生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从而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提高课堂效率,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药品、器材,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预设及应对措施,并辅助学生事先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以及不按要求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思维.
提升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时期下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除上述几个方面外,我们还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创新性学习方式.无论哪一种策略,最终都有以学生为主体,回归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这一核心.
参考文献:
[1] 曹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1(11).
[2] 史育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苏州大学,2007.
[3] 胡捷利,杨扬.关于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阐述[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2,(2).
[4] 保罗.D.埃金,等.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乌鲁木齐市第53中学 (830028) ]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提升中学生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是提升中学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师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抽丝剥茧分出轻重确定核心目标,一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自然也无法抓到教学内容的重点,甚至会因为知识点繁多导致认知上的混淆或无法理解教学内容.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除包含具体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外,还应适当融合学生的品德修养(如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等)及能力提升(如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等方面的目标.
二、了解学生认知结构,合理利用学生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引入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后,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而我们面临的教学现实则是课时越来越少.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学情,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体系和掌握的学习技能,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关系密切的内容导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据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理论,对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研究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体系间存在联系的相关概念、易于混淆的概念,已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只有将新的教学内容中与学生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中特定相关的内容相联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的认知同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民主、和谐、开放的课程教学环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进学生学生的内部动因,对于学生将要和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准备、催动和促进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思维活跃灵敏,教学效果必将事半功倍.因此,新课标强调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话语权尽可能多的交还给学生,构建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由传授者、管理者、控制者向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构建宽容性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开言、独立思考.构建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给以学生等同的表现机会,公平的发展机会,不能简单粗暴的以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来划分自己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善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优良行为不吝啬给予鼓励、肯定和赞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被肯定、被欣赏的愉悦体验,这种愉悦体验反作用于学生自身,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合理利用教学实验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中学化学的这一学科特点,合理利用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直观性强、可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活跃思维的优势,这一优势是其他化学教学方式和策略所不可替代的.新课程教材中不再专门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进行安排,但不能因为节约课时而弱化学生实验,尽量创设条件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适宜分组合作的实验尽可能安排学生分组合作,促进学生对于认知矛盾的探讨分析,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直观性强是化学实验明显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动手实验的过程、奇妙神秘的反应过程和反应结果以强烈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刺激学生的神经和思维,给学生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从而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提高课堂效率,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药品、器材,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预设及应对措施,并辅助学生事先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以及不按要求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思维.
提升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时期下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除上述几个方面外,我们还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创新性学习方式.无论哪一种策略,最终都有以学生为主体,回归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这一核心.
参考文献:
[1] 曹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1(11).
[2] 史育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苏州大学,2007.
[3] 胡捷利,杨扬.关于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阐述[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2,(2).
[4] 保罗.D.埃金,等.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乌鲁木齐市第53中学 (830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