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不仅是一位谱写交响乐的杰出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写作室内乐的卓越能手。15部交响曲和15部弦乐四重奏贯穿了他一生,反映了他在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的坎坷经历和切身体验。其中,《第八弦乐四重奏》(作品110号,c小调)以其内容和形式的独特,值得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1960年夏天,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应邀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为苏德合拍的影片《五天五夜》写配乐。该片的情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累斯顿画廊的许多珍品由于受到苏联红军的保护,避免了战火的毁灭,最后完璧归赵。在为影片写配乐的三天里(7月12日至14日),作曲家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感触很深。他在1960年9月24日的《消息报》上说:“德累斯顿的居民经历的轰炸的恐怖,我们从忍受过这种恐怖的人们的谈话中听到。这为我提供了写作第八四重奏的题材。我被笼罩在影片画面的印象中,这些画面再现了往昔的情景。在几天的时间里,我写出了自己新的四重奏的总谱。我把它献给纪念战争和法西斯主义的牺牲者”①。
这首四重奏包括不间断演奏的五个乐章,乐曲的主题材料分别来自作曲家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贯穿全曲的是由作曲家姓名开头的德语拼写字母(D.SCH)代表的四个音②构成的主导动机(即姓名主题)。这个动机最早先后出现在作曲家1948年3月完成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1953年10月完成的《第十交响曲》中。这表明该曲显然具有自传的性质。
据作曲家的女儿加琳娜回忆,他父亲在完成这首四重奏后说过:“我把它献给自己”③。而作曲家在1960年12月19日写给他亲密的友人伊萨克·达维多维奇·格利克曼的信中,更是详细地述说了创作这首作品的过程和想法。肖斯塔科维奇写道:“无论我多么想静下心来完成电影配乐任务,可是暂时却做不到。代替此事的是写了一首谁都不需要的和思想上有毛病的四重奏。我考虑的是,如果我在什么时候一命呜呼,未必有谁会写作品来纪念我。因此,我本人决定写这样一首作品。可以在封面上这样写道:‘纪念这首四重奏的作者’。四重奏的基本主题是D.Es.C.H这几个音符,也就是我的姓名的缩写。在四重奏中还利用了我的若干作品的主题和革命歌曲《受尽奴役的折磨》。我的那些主题分别来自以下这些作品:第一交响曲、第八交响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协奏曲、歌剧《麦克白夫人》。作为某种暗示还采用了瓦格纳的歌剧《众神之死》中的葬礼进行曲和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对了,忘了还有我的《第十交响曲》。给自己来一份大拼盘没什么关系。这首四重奏的虚拟的悲剧是这样的,我在写它的时候,流出来的眼泪,同喝了半打啤酒后撒的尿一样多。回到家以后,我曾两次尝试弹奏它,而仍然泪流满面。不过这已经不仅是因为作品的虚拟的悲剧性,而是惊讶于作品形式的美妙完整。或许在此,有某种自我陶醉在起作用,但是这种陶醉可能很快会过去,而自我批评的不舒服感必然来临。”④
据格利克曼在《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的注释中披露,在创作这首四重奏之前,肖斯塔科维奇有过如下一段经历,格利克曼详细地写道:
1960年6月某日,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来到列宁格勒,没有住在他常住的欧洲旅馆,而是住在他姐姐玛丽娅·德米特里耶夫娜的套房。后来才明白,采取这个举动是故意的。
6月28日我对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作了短暂的拜访。他告诉我,不久前完成了《用萨沙·切尔内的诗谱写的五首讽刺曲》,想让我结识一下这部作品。但是第二天(6月29日早晨)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给我去电话,请求我立即去他那里。当我见到他的那一瞬间,他面部痛苦的表情,慌乱和不安,令我吃惊。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急着把我领进他睡觉的小房间,虚弱地坐到床上并哭起来,大声地痛哭。我恐惧地想,他怎么啦,是否他的亲人发生了巨大的不幸。对我的问话,他透过眼泪模糊地说:“他们早就在迫害我,追踪我……”。我从来没有见过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这种样子。他处于严重的歇斯特里状态。我给他倒了一杯凉水,他喝下去,牙齿在颤抖,而后渐渐平静下来。大约过了一小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控制了自己,开始对我讲述一些时间之前在莫斯科时他发生的事情。在那里,按赫鲁晓夫的提议,决定让他做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主席,而为了占据此岗位,他必须入党。承担实现这个使命的人是俄罗斯联邦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尼·波斯别洛夫。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就这样告诉我(逐字逐句地),在1960年6月的一个早晨,在“解冻”旺盛的时刻:“波斯别洛夫想方设法说服我入党,在尼基塔·赫鲁晓夫当政的党内呼吸既轻松又自由。波斯别洛夫赞扬赫鲁晓夫,说他充满青春朝气,他就是这么说的——‘青春朝气’,他有庞大的计划,而我必须加入党的队伍,这个队伍不是由斯大林领导,而是由尼基塔·赫鲁晓夫领导。在完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我竭力拒绝这种荣誉。我抓住一根稻草,说我未能做到掌握马克思主义,应该等到我掌握的时候再说。接着,我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借口,然后我说,可以做作曲家协会非党的主席,照康斯坦丁·费定和列奥尼德·索波列夫的榜样,他们是非党人士,但是担任了作家协会的领导岗位。波斯别洛夫否决了我的所有论据,并几次提到赫鲁晓夫的名字,说他关注音乐的命运,我必须对此做出回应。我完全被这次谈话弄得精疲力竭。在第二次同波斯别洛夫会面时,他再次把我逼到墙角。我的神经支撑不住了,我屈服了。”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的叙述几次被我激动的问话打断。我提醒他,他是怎样多次对我说他永远不会加入实行暴力的党。经过长时间的停顿后,他继续说:“作曲家协会很快知道了同波斯别洛夫谈话的结果,不知是谁来得及编造说我会像鹦鹉学舌那样在会上宣读声明。你要知道,我坚决拒绝出席会议。我悄悄地来到列宁格勒,住在姐姐家,以便隐藏自己的痛苦。我觉得,他们会反悔,会怜悯我,并给我安宁。而假如这一切不会发生,那么我将隐居在这里。但是昨天来了电报,要求我返程。你要知道,我不会去。只有用强制手段才能把我带到莫斯科。你要明白,只有用强制手段。”
说完这些听起来像誓言的话语后,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突然完全安静下来。他似乎觉得凭自己最后的决定,他好像解开了套在他喉咙上的死结。第一步已经跨出:他以自己的缺席堂而皇之地挫败了准备召开的会议。为此感到高兴的我,告别了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返回到则列诺戈尔斯克,在那里我母亲租了一幢别墅,而我答应这几天再去拜访隐居的他。然而他没有等我,自己未做预告地于7月1日很晚的时候带了一瓶伏尔加来到则列诺戈尔斯克我的住处。当时下着雨,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看上去疲惫不堪,显然是在经受了内心感情激荡的不眠之夜之后。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刚一跨进我们家茅屋门槛就说:“对不起,这么晚了。但是我想快点见到你并同你一起分担我的苦恼”。当时我不知道这个折磨他的“苦恼”,他过了几个星期后全都倾注在了《第八弦乐四重奏》的音乐中,并以这种方式来减轻心灵的痛苦。
喝醉酒后,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谈的不是那个不幸的会议,而是关于命运的威力,并引用了普希金长诗《茨冈》中的诗句:“摆脱命运无保障”。在听他说话的时候,我突然忧伤地想,他是否被命运征服,意识到不可能同它抗争并战胜它。遗憾的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会议像一场悲伤的闹剧再次举行,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羞得面红耳赤地宣读了为他写好了的入党声明。
思考这件事,我回忆起肖斯塔科维奇一首合唱诗史的标题——《他们胜利了》,它可以成为我讲述的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怎样入党的故事的题词。
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上艺术上的大胆同他在斯大林恐怖下养成的恐惧结合在一起了。多年来精神的压迫以自己的网络缠绕着他,而在自传性的《第八弦乐四重奏》中,歌曲《受尽奴役的折磨》的旋律听起来是那么悲伤和富有戏剧性,不是偶然的⑤。
以上就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第八弦乐四重奏》的翔实背景材料。通过了解这一实情,足以充分揭示这部纯器乐作品的真实思想情感内涵。
①转引自《肖斯塔科维奇论时代和论自己》,俄文版,莫斯科,苏联作曲家全盟出版社,1980年,第234页。
②即re,降mi,do,si这四个音——笔者注。
③转引自梅耶尔《肖斯塔科维奇生平·创作·时代》,俄文版,“DSCH”出版社,“作曲家”出版社,1998年,第354页。
④《致友人书信集:德·肖斯塔科维奇致伊·格利克曼的信》,俄文版,“DSCH”出版社,莫斯科,“作曲家”出版社,圣—彼得堡,1993年,第159页。
⑤《致友人书信集:德·肖斯塔科维奇致伊·格利克曼的信》,俄文版,“DSCH”出版社,莫斯科,“作曲家”出版社,圣—彼得堡,1993年,第160—161页。
黄晓和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萌)
1960年夏天,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应邀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为苏德合拍的影片《五天五夜》写配乐。该片的情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累斯顿画廊的许多珍品由于受到苏联红军的保护,避免了战火的毁灭,最后完璧归赵。在为影片写配乐的三天里(7月12日至14日),作曲家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感触很深。他在1960年9月24日的《消息报》上说:“德累斯顿的居民经历的轰炸的恐怖,我们从忍受过这种恐怖的人们的谈话中听到。这为我提供了写作第八四重奏的题材。我被笼罩在影片画面的印象中,这些画面再现了往昔的情景。在几天的时间里,我写出了自己新的四重奏的总谱。我把它献给纪念战争和法西斯主义的牺牲者”①。
这首四重奏包括不间断演奏的五个乐章,乐曲的主题材料分别来自作曲家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贯穿全曲的是由作曲家姓名开头的德语拼写字母(D.SCH)代表的四个音②构成的主导动机(即姓名主题)。这个动机最早先后出现在作曲家1948年3月完成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1953年10月完成的《第十交响曲》中。这表明该曲显然具有自传的性质。
据作曲家的女儿加琳娜回忆,他父亲在完成这首四重奏后说过:“我把它献给自己”③。而作曲家在1960年12月19日写给他亲密的友人伊萨克·达维多维奇·格利克曼的信中,更是详细地述说了创作这首作品的过程和想法。肖斯塔科维奇写道:“无论我多么想静下心来完成电影配乐任务,可是暂时却做不到。代替此事的是写了一首谁都不需要的和思想上有毛病的四重奏。我考虑的是,如果我在什么时候一命呜呼,未必有谁会写作品来纪念我。因此,我本人决定写这样一首作品。可以在封面上这样写道:‘纪念这首四重奏的作者’。四重奏的基本主题是D.Es.C.H这几个音符,也就是我的姓名的缩写。在四重奏中还利用了我的若干作品的主题和革命歌曲《受尽奴役的折磨》。我的那些主题分别来自以下这些作品:第一交响曲、第八交响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协奏曲、歌剧《麦克白夫人》。作为某种暗示还采用了瓦格纳的歌剧《众神之死》中的葬礼进行曲和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对了,忘了还有我的《第十交响曲》。给自己来一份大拼盘没什么关系。这首四重奏的虚拟的悲剧是这样的,我在写它的时候,流出来的眼泪,同喝了半打啤酒后撒的尿一样多。回到家以后,我曾两次尝试弹奏它,而仍然泪流满面。不过这已经不仅是因为作品的虚拟的悲剧性,而是惊讶于作品形式的美妙完整。或许在此,有某种自我陶醉在起作用,但是这种陶醉可能很快会过去,而自我批评的不舒服感必然来临。”④
据格利克曼在《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的注释中披露,在创作这首四重奏之前,肖斯塔科维奇有过如下一段经历,格利克曼详细地写道:
1960年6月某日,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来到列宁格勒,没有住在他常住的欧洲旅馆,而是住在他姐姐玛丽娅·德米特里耶夫娜的套房。后来才明白,采取这个举动是故意的。
6月28日我对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作了短暂的拜访。他告诉我,不久前完成了《用萨沙·切尔内的诗谱写的五首讽刺曲》,想让我结识一下这部作品。但是第二天(6月29日早晨)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给我去电话,请求我立即去他那里。当我见到他的那一瞬间,他面部痛苦的表情,慌乱和不安,令我吃惊。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急着把我领进他睡觉的小房间,虚弱地坐到床上并哭起来,大声地痛哭。我恐惧地想,他怎么啦,是否他的亲人发生了巨大的不幸。对我的问话,他透过眼泪模糊地说:“他们早就在迫害我,追踪我……”。我从来没有见过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这种样子。他处于严重的歇斯特里状态。我给他倒了一杯凉水,他喝下去,牙齿在颤抖,而后渐渐平静下来。大约过了一小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控制了自己,开始对我讲述一些时间之前在莫斯科时他发生的事情。在那里,按赫鲁晓夫的提议,决定让他做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主席,而为了占据此岗位,他必须入党。承担实现这个使命的人是俄罗斯联邦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尼·波斯别洛夫。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就这样告诉我(逐字逐句地),在1960年6月的一个早晨,在“解冻”旺盛的时刻:“波斯别洛夫想方设法说服我入党,在尼基塔·赫鲁晓夫当政的党内呼吸既轻松又自由。波斯别洛夫赞扬赫鲁晓夫,说他充满青春朝气,他就是这么说的——‘青春朝气’,他有庞大的计划,而我必须加入党的队伍,这个队伍不是由斯大林领导,而是由尼基塔·赫鲁晓夫领导。在完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我竭力拒绝这种荣誉。我抓住一根稻草,说我未能做到掌握马克思主义,应该等到我掌握的时候再说。接着,我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借口,然后我说,可以做作曲家协会非党的主席,照康斯坦丁·费定和列奥尼德·索波列夫的榜样,他们是非党人士,但是担任了作家协会的领导岗位。波斯别洛夫否决了我的所有论据,并几次提到赫鲁晓夫的名字,说他关注音乐的命运,我必须对此做出回应。我完全被这次谈话弄得精疲力竭。在第二次同波斯别洛夫会面时,他再次把我逼到墙角。我的神经支撑不住了,我屈服了。”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的叙述几次被我激动的问话打断。我提醒他,他是怎样多次对我说他永远不会加入实行暴力的党。经过长时间的停顿后,他继续说:“作曲家协会很快知道了同波斯别洛夫谈话的结果,不知是谁来得及编造说我会像鹦鹉学舌那样在会上宣读声明。你要知道,我坚决拒绝出席会议。我悄悄地来到列宁格勒,住在姐姐家,以便隐藏自己的痛苦。我觉得,他们会反悔,会怜悯我,并给我安宁。而假如这一切不会发生,那么我将隐居在这里。但是昨天来了电报,要求我返程。你要知道,我不会去。只有用强制手段才能把我带到莫斯科。你要明白,只有用强制手段。”
说完这些听起来像誓言的话语后,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突然完全安静下来。他似乎觉得凭自己最后的决定,他好像解开了套在他喉咙上的死结。第一步已经跨出:他以自己的缺席堂而皇之地挫败了准备召开的会议。为此感到高兴的我,告别了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返回到则列诺戈尔斯克,在那里我母亲租了一幢别墅,而我答应这几天再去拜访隐居的他。然而他没有等我,自己未做预告地于7月1日很晚的时候带了一瓶伏尔加来到则列诺戈尔斯克我的住处。当时下着雨,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看上去疲惫不堪,显然是在经受了内心感情激荡的不眠之夜之后。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刚一跨进我们家茅屋门槛就说:“对不起,这么晚了。但是我想快点见到你并同你一起分担我的苦恼”。当时我不知道这个折磨他的“苦恼”,他过了几个星期后全都倾注在了《第八弦乐四重奏》的音乐中,并以这种方式来减轻心灵的痛苦。
喝醉酒后,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谈的不是那个不幸的会议,而是关于命运的威力,并引用了普希金长诗《茨冈》中的诗句:“摆脱命运无保障”。在听他说话的时候,我突然忧伤地想,他是否被命运征服,意识到不可能同它抗争并战胜它。遗憾的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会议像一场悲伤的闹剧再次举行,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羞得面红耳赤地宣读了为他写好了的入党声明。
思考这件事,我回忆起肖斯塔科维奇一首合唱诗史的标题——《他们胜利了》,它可以成为我讲述的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怎样入党的故事的题词。
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上艺术上的大胆同他在斯大林恐怖下养成的恐惧结合在一起了。多年来精神的压迫以自己的网络缠绕着他,而在自传性的《第八弦乐四重奏》中,歌曲《受尽奴役的折磨》的旋律听起来是那么悲伤和富有戏剧性,不是偶然的⑤。
以上就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第八弦乐四重奏》的翔实背景材料。通过了解这一实情,足以充分揭示这部纯器乐作品的真实思想情感内涵。
①转引自《肖斯塔科维奇论时代和论自己》,俄文版,莫斯科,苏联作曲家全盟出版社,1980年,第234页。
②即re,降mi,do,si这四个音——笔者注。
③转引自梅耶尔《肖斯塔科维奇生平·创作·时代》,俄文版,“DSCH”出版社,“作曲家”出版社,1998年,第354页。
④《致友人书信集:德·肖斯塔科维奇致伊·格利克曼的信》,俄文版,“DSCH”出版社,莫斯科,“作曲家”出版社,圣—彼得堡,1993年,第159页。
⑤《致友人书信集:德·肖斯塔科维奇致伊·格利克曼的信》,俄文版,“DSCH”出版社,莫斯科,“作曲家”出版社,圣—彼得堡,1993年,第160—161页。
黄晓和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