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高中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20061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一篇文言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一位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选择一位同学做示范性朗读,随后对字、词以及词类用法进行着重分析(比如“雨泽下注”中词的活用、“室始洞然”中的一词多义),最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风移影动”的“移”改为“摇”又有何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此不同的是,另外一位教师采用了另一种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范读,随后学生再齐读课文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与第一种方法类似对课文的文言词法、句法进行分析,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最后教师再次带领全班齐读课文。通过这两节不同的课堂教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第二位教师明显比第一位教师更注重朗读。
  显然,在目前教学时间普遍偏紧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会采用第一种教学方法。还有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语文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把注意力放到了课堂活动上,比如:分组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一些新鲜的活动方式上。诚然,这些教学活动会给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一些新意,比如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但是,朗读,这个语文教学最传统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却很容易被忽视,高中语文课堂中再也难现琅琅读书声了。其实,朗读在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堂上,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高中阶段,朗读主要有以下价值和功能。首先,是感知、体验、理解文本的需要。语文课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可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教师都把注意力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对课文进行分解式的讲读,不注意课文本身的美感,这样就忽视了对课文内容本身的阅读。语文课不是语文教师讲出来的,如果教师要想让学生体会到文字本身的魅力,就必须要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味。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文本。以《项脊轩志》这篇课文为例。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学生一读到这几句话,就可以进入课文的情境中,知道作者想要介绍的是自己的一间老房子。再通过朗读,可以对课文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再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就可以理解作者的那种对百年老屋的喜爱以及怀念之情。文章的结尾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短短的一句话,就传达出了深切的含义: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这些感情都不是听教师讲就能体会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朗读去感知的。
  其次,是培养语感的需要。对高中生的语感培养是有较高要求的。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来看:在小学阶段,对朗读要求是“能够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到了初中阶段,要求变成“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年龄的增大,阅读与理解能力的提高,相应的对语感的要求也明显地提高,要求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①。可见,“培养学生灵敏的语感是语文课的任务之一”②。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感时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还包括语音感”③。比如《项脊轩志》中的“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学生通过朗读,不但可以学到“垣”、“偃”、“斑驳”等字词的语音知识,也可以初步感知到文言句式特有的美感,同样还可以更深刻地体味到语义的准确、具体、形象和精炼,这些都是语感的重要成分。
  最后,是审美教育的需要。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童庆炳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更深层的美育应该是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④。可是,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这些“力”呢?答案是:美育应当贯穿于语文课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朗读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中,“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些语句都是描写山景的。当学生去朗读时,不光能感知到山的秀丽还可以借助想象的翅膀去想象山上的景象,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在《项脊轩志》中“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两句话分别是抒发作者对老屋以及亡妻的思念之情。初看这些语句时,也许没有什么强烈的感受。可是当自己开口去朗读时,就可以发现这些句子蕴涵的深厚感情,这就是理解和情感在朗读中所起的作用。
  可见,朗读对高中语文课堂来说仍然十分重要。那么,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该如何进行,又有哪些注意点呢?
  一方面,传统的几个朗读教学环节不可丢。在传统的教学中,朗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环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传统的朗读教学的经验还是不可丢弃的:比如预读,这既是初步感知,又是扫清障碍的需要。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进行阅读,这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阅读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这样效果就更加明显;比如范读,这里的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班上的某个学生进行范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由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师可以选文中某一部分进行范读,或者由学生进行范读,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齐读或自读,可以在课文的起始阶段和分析讨论阶段进行。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就课文的某些段落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比如复读,可以在课堂结束阶段或在课后的复习阶段进行。通过学生的复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巩固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针对高中生特点,适当增加表演性朗读、竞赛性朗读活动,培养学生较高的朗读、朗诵能力。“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⑤,应该具有更高层次的朗读能力。因为,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口才和应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语文课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朗读、朗诵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口才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班级应该经常性的举办一些带有表演性质的朗读、朗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班级组织的,也可以由年级、学校或者兴趣小组组织,应该活动形式多样。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表演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上台表演的胆识,这些都是以后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和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朗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每节课都要读。鉴于高中教学时间紧迫的实际,一些教师只会选择一部分名篇和精彩段落进行朗读教学,其实这是不够的。因为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选择的,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节课都要有适当的朗读,只是时间长短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不同而异。只有通过大量的、习惯性的朗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高。(2)人人都要读。有的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或者是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就不具有广泛性,就会固定在几个学生身上,这是不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因此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让人人都要读。(3)课内读,课外读。语文教学资源并不限于课文,“大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样,朗读也是如此,学生不能光局限于课堂中的朗读,还应该在课外多开展朗读活动。比如组织兴趣小组,适当进行一些朗读活动,开展朗诵比赛等。(4)教师也要读。有的教师只会让学生进行朗读,而自己却不太注重朗读,这是教师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教师范读,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矫正发音、正确断句等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朗读。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进行朗读,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全班形成一种朗读的氛围,才能还高中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但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能够再现琅琅书声。
  ————————
  注释:
  ①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②吕叔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哪些语法知识?》,《语文学习》,1984年第2期,第3页。
  ③刘连庚:《学习语法和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第55页。
  ④王丽:《不要错过历史机遇》,《北京文学》,1998年第7期,第45页。
  [作者通联: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课文说明】  新课改以后编写的语文教材,其最大的变化恐怕是选入不少新课文,多了一些新作者。余华及其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我”在某一天出门远行的经历、感受。它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广泛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小说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但富有象征性或寓言性;语言很有特色,主观化色彩特别浓厚等。  对于
“禅房花木深”是一句很妙的唐诗,它是说奇花异木的幽深之处,藏匿着的是参差错落的禅房。若以此为喻来看散文,是不是可以说,语言是“花木”。而在语言的“花木”深处,藏匿的是思想、感情的“禅房”。读散文。最终就是为了读出这个东西。  散文一般分为托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即事明理类等等。在读者眼中,物、景、事往往是比较表象的、外在的,是容易看出来的。但也正因为物、景、事的惹眼,才使我们常常不易洞见被这些“花
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将直接服务于培养人的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之一。《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形容“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人的联想、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指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理在方寸,而求之域
“集合”,是发挥事物效益的重要理念与手法。   教材的编写,运用的就是“集合”手法。   所谓“集合”, 通常是指按照某种特征或规律结合起来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当然也可以是课文。   教材编者把若干篇课文纳入一个主题单元,成为一个“集合”,其目的是使每篇课文既可以各挡一面,又能互相依托,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单元课文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   教材里面,还有
2009高考除上海、江苏、福建、安徽四省市外,其他省市都考查了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大多为(D),题型均为选择题,由此可见,这一题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此,笔者以2009高考词语(熟语)辨析题为例,谈一谈这一题型的解题技巧。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本考点的考查范围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高考
陶本一先生在为胡根林博士的《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所作的序言里提到,“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开展文学教育是困扰语文教育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开这个难题,《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着力从课程层面进行的系统论述,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  作者特别强调,文学与文章的分立是文学课程研究的一个逻辑起点,是从教材层面探讨文学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只有立足于文学与文章的分立,才有相对明确和清晰的文学阅读与文
【评议文章】柯华桥《语文教材经典的选择与重塑策略思考——以为缘起和佐证》,原载《中学语文》2011年第11期。  【原文摘要】针对浙江郭初阳老师等人批判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经典缺失问题,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经典缺失的三个原因:政治功能定位,自上而下的教材编写机制,时代的碰撞。提出经典选择与重塑的两个策略:按照真实、优美标准选文与全民推荐选文。  针对浙江郭初阳老师等人批判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经典缺失问
“笙歌不知归何处,今朝园圃花又开。”在扑朔迷离的高考面纱揭开后,2013年高考语文卷如期面世,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呈现于我们眼前。  【命题特点】  一、选材、设题凸显语文性,蕴涵语文味  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因此,语文试卷应“回归语文”“体现本色”,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泛语文化”倾向,应保持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审美性、人文性。2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曾颇为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威加海内兮反故乡”的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秦始皇曾羡慕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不难看出年龄相差24岁的项羽和刘邦,在不同的言辞中,表露出相同的志向。孰料二人早年的志向竟然导致了两人日后的一场存亡之争。《鸿门宴》记述的就是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波诡云谲、风浪迭起、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的序幕,也是项、刘二人斗争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大都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上做文章,过多地在文体、取材、手法等方面作了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写作活动往往是被动的,存在着诸多弊端,使较多学生的作文陷入内容陈旧、形式刻板、缺少理性的境地,更让写作教学在老师教与学生写上,都出现了死气沉沉的局面,一个本来最应有灵动的教学过程变得最为呆滞。  微型小说写作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有一定难度和陌生度的任务,它更能激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