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考题,掌握方法,直击高考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综合问答题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分值很高,但我校学生的综合题得分率较低,地理成绩不理想。研究综合题,找到解题策略,提高学生成绩已迫在眉睫。
  通过对学生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审题方面。
  1.地理概念理解得不准确。如将“含沙量多少”往往理解成“河流中沉积的沙子的多少”。
  2.不明白设问的内涵。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36题第3问,“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2012年全国卷第36题第3问,“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学生往往把这两道题混淆,认为设问是一样的,都答成工业聚集的优点或者工业区位因素。
  3.对文字材料或图表中的信息提取不全。
  4.知识点与设问之间、图文材料与设问之间无法建立联系。
  第二,答题方面。
  1.生搬硬套概念、规律,灵活运用度差。
  2.答案说而不明,对而不全,或者以偏概全。
  3.答案表述出现错别字、大白话,不联系材料。
  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研究考题,掌握考题特点
  每年的高考综合题站位高,依纲不守本,材料信息新,变化莫测。但仔细研究、分析对比近几年高考题,不难发现综合题无论是选材,还是设问方面都有很多共性。
  1.素材接地气,地理视野广阔。
  近几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综合题选材热衷于“花木虫鸟矿,风沙果鱼粮”,与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选材新,视野广,接地气。如2017年考剑麻,2016年考茉莉花,2015年考卤虫,2014年考鲈鱼,2013年考芦笋,2012年考红木家具等。
  2.立足小尺度区域,小切口,多层次设问。
  地理综合试题往往是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融合,立足小尺度区域,围绕某一地理事物,小切口,多层次设问。地理思维量大,对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要求高。如2017年高考文综一道地理综合题立足非洲坦桑尼亚这一小区域,围绕剑麻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考查我国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剑麻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兴建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原因到区位因素到区域发展影响,设问切口小,地理思维量大。
  3.设问中区域比较思维凸显。
  近些年高考综合题中“区域比较”类设问较多。有的是显性比较,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第36(1)题: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有的是隐性比较,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第36(1)题: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二、立足考题,寻找高频考点
  對比历年高考题,发现有些知识点在每年的高考题中都有出现。比如近几年综合题中频繁考查生物物种数量的变化,以及沙源问题
  三、精讲试题,指导解题策略
  现在的高考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价值观立意、文化立意的转变,试题越来越灵活。因此,我们在平常的综合题讲解中要注重讲思维过程,讲方法技巧,讲答题的规范性。
  1.细审题。
  审题是解题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确定了解题的方向。具体做法如下。
  (1)圈设问中的关键词。设问中的关键词一般包含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解答指令词。
  (2)圈文字材料、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地理高考综合题为了把地理事物描述清楚,往往给出很多文字材料和图表,而这些文字材料包含了大量信息,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及时圈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于图表材料我们不仅要关注图表标题,也要关注图例信息。
  2.缓构思。
  (1)构建设问与知识点间的联系。通过审设问中的关键词,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构建思维模式。
  (2)构建设问与材料信息间的联系。明确了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后,结合题目给出的材料,积极构建材料信息与知识点间的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得出答案。
  3.速答题
  通过仔细审题和缓慢构思以后,综合题的解答就完成了一大半。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在最后的答题环节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要有条理性。把答案有条理地整理好并标上序号,让人一目了然,赏心悦目。
  (2)答题语言要规范。答题语言要使用专业地理术语,避免口语;语言表述逻辑思维要严密,不能出现知识错误;答案表述清楚、简洁,忌讳说而不明或表述过于啰唆。
  总之,深入研究高考,把握高考题的共性,找到高频考点,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这样,就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其他文献
纵观近5年的高考政治试题,继续围绕教材知识和考纲要求的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试题越来越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开放性、探索性的特征,不断向生活延伸,实现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  下面,笔者就结合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38题谈一下现在高考试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原题再现  例.(2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给微课下的定义是: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 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通过发挥微课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互动,锻炼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筛选、传递、加工信息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质量。“微课 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能够通过信
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目标和特定学情的研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材料依据。实施导学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导学案以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堂效率呢?下面笔者就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例浅谈几点思考。  一、基础复习前置,提高课堂效率  高考一轮复习是在考纲和课标基础上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亟须改革。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以及学生历史能力的发展。创新教学是初中历史改革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素养。  一、强化科目特色  教师作为创新教学的直接使用者,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创新,突出初中历史的科目特色。教师要改变以往边读教材边讲知识的教学方法,先从宏观角度了解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重点、难点教授给学生
有人说,教改就是一场战争;有人说,教改就是吃苦;也有人说,教改就是学着别人干……说教改是战争太过残酷,说教改是吃苦太过悲观,说教改是学着别人干太过被动。我倒觉得教改是一个个故事,虽然故事里会有艰辛和孤独,但终究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下面笔者就自己十年来教改工作中发生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故事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较抽象,对于从农村初中升上来的高中学生而言尤其难理解,而且由于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缺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把人的认知思维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其中记忆、理解、应用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被称为高阶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高阶思维对应的是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适用于解决复杂问题,而低阶思维对应的是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适用于解决简单问题。高阶思维是建立在低阶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它可以促使学生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勇敢面对所遇到的困
【Abstract】There are four kinds of attitudes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Tao and Impl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ranslation. In
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地理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建构地理知识。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展示的能力。因此,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案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赣县中学积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成功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学案编写模式。学案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所准备的,导案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反映。在此,我将重点对学生学案的编写展开论述。  学案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作为面向学生思想层面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思考核心素养应当植根于何处。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笔者认为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不能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或者说,只有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寻找到生长的坚实土壤。  一、生活素材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知识土壤  由于核心素养是一个终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课堂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互动的课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占据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使得新课程改革理念无法落实。那么,教师应如何以和谐互动为基础,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呢?这一问题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出发,认为要想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就必须营造民主氛围,以情导入,情理结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