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天”还是“僭天”——儒家超越观念的两种范式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198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外在超越"是说,外在于人的天是超凡的,即超出凡俗世界;而所谓"内在超越"则是说,内在于人的理性或心性是超验的,即超出感性经验.孔孟儒学与宋明理学都有内在超越的维度,然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超越范式:孔孟儒学并未取消外在超越之"天",其内在超越旨在"事天";而宋明理学却是以内在的心性取代了外在超越之"天",其内在超越可谓"僭天".这种"僭天"路径选择的现实考量尽管情有可原,但在既有世俗格局下无法实现其初衷,反而带来严重后果.正确的选择乃是改变世俗格局,而这恰恰要求回归"事天"路径,重建外在超越之天.
其他文献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其英译研究历经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国外主要聚焦任译(任以都全译本)得失,国内主要关注英译史与对外传播研究、英译比较研究与英译个案研究三个主题.该领域研究从翻译内过渡至翻译外再萌生内外融合的趋势.当前《天工开物》英译研究呈现出队伍日益壮大、语料渐次丰富、领域日渐拓宽、方法日趋多元等特点,但亦存在研究力度需加强、底本考证待强化、研究视角待拓宽、研究方法需优化等不足,应从机构、读者、译者与文本四个层面展开对《天工开物》英译研究,提升其对外传播效果.
社会政策体系是由满足国民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相关因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将进入共同富裕新阶段,以共同富裕为标志的社会政策时代将来临.在此背景下,本文采取层次结构分析法,运用"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三层政策结构分析框架,发现我国社会政策体系先后经历了托底保险型、社会救助"上移"过渡型.未来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新目标,重点补齐社会福利短板,让社会服务"下沉",形成三层次的"共享服务型"政策体系.在坚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整体观下,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结构转型应避免传统福利国家的弊端,走社会
内在意识和外部实在的基本区分,构成了近代哲学的根本难题,从内在意识无法推导和证明出外部实在被康德称为"哲学的耻辱".康德之后,马克思通过"社会劳动"的综合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批判的批判",胡塞尔则用"意向性拧断了主—客体虚假问题的脖子".但是,由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仍然停留在意识的内在性当中,它导致了自身无法克服的三对矛盾:现象学还原和先验自我之间的矛盾;本质直观和具体描述之间的矛盾;自明性、确定性和生活世界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对意向性活动重新"奠基".实际上,马克思的实践论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