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中的细节描写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息中的细节是指那些来源于新闻事实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小情节,记者常常通过对细小情节的特写性描绘,使新闻对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既可以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凸显消息的主题内涵,同时也折射出记者的新闻审美思想。
  消息中细节的种类很多,从新闻报道的对象看可分为以下几种:
  人物细节。人是新闻的主体,新闻的产生离不开人物,新闻人物的活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闻细节,而这些细节又“以小见大”地凸显着消息的新闻价值。2008年6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11版上一则题为《杨三忠——一个红十字志愿者的神圣时刻》的新闻,就十分注重细节的刻画。“杨三忠皮肤黝黑,体型肥壮。一个月前在北京上班时,体重190斤,如今减掉20斤。他腰挎报话机,手里拿本厚厚的工作簿,总是眉头紧锁,不断出现在帐篷医院的各个角落。在这里,采购、保安、水电维修、后勤伙食,除了看病拿药,他无所不管。有人戏称他为‘杨总’,有人叫他医院‘大内总管’,而中国红十字会国际部负责人给他的名号是‘特别行政助理’。”文章通过对杨三忠外貌、体型、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活脱脱地刻画出了地震灾害前一个辛勤工作的志愿者的形象。
  事件细节。“事由人生,人由事显”,消息报道的绝大多数是事件,而这恰恰是新闻写作的重点,见事见人见精神。如美联社荷兰海牙2004年6月l7日的消息《超级证人团》:“米洛舍维奇认为,美国前总统、德国总理和英国首相必须出庭作证,因为他们在米洛舍维奇被指控的20世纪90年代都是本国的首脑……他记得有l631个证人。”生动描述了米氏言之凿凿,信誓旦旦,气势逼人,仿佛胜券在握的场景。
  生活细节。新闻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新闻出自生活。如美联社莫斯科2003年11月21日的消息《“普京”可吃无奈价高》:“高档巧克力制造商冈法尔公司在一块1.5公斤重的白巧克力上给这位俄罗斯领导人绘制了一幅可以吃的画像。这幅画像所用的材料是其他一些种类的巧克力,而普京的嘴唇和领带则分别是用草莓汁和蓝莓汁涂制而成的。……标价700美元。”此文生活情趣浓郁。
  风景细节。风景细节的描写,可以使消息情景交融,具有画面性和现场感,使消息富有诗情画意和悠远的意境,令人回味。
  消息写作中细节描写的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捕捉特征。细节寓于新闻事实之中,要善于在复杂的新闻事实中找出既代表新闻事实的特征,又具有摄人心魄、引人入胜的细节,就必须抓住和突出新闻事实中那些富有吸引人且有情趣的生活细节的自身特征,并加以特写式地描摹刻画,以显示事实的新闻价值。
  巧选角度。新闻事实本身意义具有多面性,同一个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报道,角度不同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意义也就有所不同,新闻角度选得准、选得巧,新闻价值就会倍增。
  精心构思。细节的运用要从消息的整体内容和形式上加以精心构思和巧妙布局,从而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这要注意细节安排的位置和消息的结构方式,因为细节安排的位置制约着消息的结构方式。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开头,其结构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
  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中,其结构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
  而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的结尾,其结构方式常常是用“金字塔式”;
  细节描写在消息写作中的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如下:
  消息中有了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思想性。请看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开篇写道:“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11月30日)下午走进北京一家医院与艾滋病人握手、交谈……在医院的一小时里,胡锦涛胸前佩戴着象征爱心与关怀的红丝带,探访了两间艾滋病病房。他一进病房,就主动伸手与病人握手,临别时又再次握手,祝他们早日康复。患者们开始时还略显紧张。但当胡锦涛微笑着与他们聊起家常,了解他们的康复情况时,患者们慢慢放开了。”以上细节表明的思想性:中国政府在艾滋病这一过去高度“敏感”的问题上有了历史性的态度转变。
  消息中有了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德新社报道《洋垃圾严重污染广东环境》是这样写的:“这里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镇之一,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这么说,”农民工李冷恩(音)抱怨说,“河水是黑色的,空气中弥漫着灰尘。我们处理的垃圾携带着各种病菌。人们在这里吸进肺里的全是毒气。我担心我女儿不能在这里活下来,但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留在这里,回到老家就没地儿打工了。”李冷恩抱着自己18个月大的女儿,在一堆苍蝇横飞的进口垃圾旁边接受了记者采访。通过这个特写镜头,有力地证实,处理进口塑料垃圾供中国企业使用的垃圾处理行业,已经把广州南郊的连郊(音)从一个僻静小镇变成了世界垃圾倾倒场。导语中的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有力得多,更能令人信服,报道的可信性自然也增强了。
  消息中有了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正像一位老记者说的:“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摸到的有形物体。”实践证明,对新闻人物、场面的描摹,给读者以目击般的现场逼真感,可以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突出消息的主题思想。《人民日报》(2008—05—13第01版)《温家宝抵达四川指挥抗震救灾》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晚上10时许,微微细雨中,温家宝前往都江堰市灾情严重的中医院和聚源镇中学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地震中,中医院5层楼高的住院部已经坍塌,温家宝走向前去仔细查看,向正在抢救的部队指战员和医院工作人员询问‘情况怎么样’、‘住院部有多少人’、‘生还的有多少’、‘还有希望吗’,他要求指战员尽全力把每个角落都探查清楚,救灾工作要有序进行。总理的到来,使受灾群众感到十分感动,群众中不时有人说:‘谢谢总理……‘总理好’。”文章通过对温总理查看灾情具体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一方面深切地感受到了地震现场紧张、凝重的气氛,另一方面让读者感到有了总理的亲切关怀,无论多大的困难大家都不怕。
  (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电视台)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近年来普通高中不断扩招,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大不如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数学课更是各门功课中让学生尤其惧怕和厌烦的科目。数学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兴
选择好批评对象是成功进行批评性报道的关键.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很多,但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有选择地进行批评.而如何选好典型,也是很有讲究
2008年1月2日晚8时左右,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火车站附近的“德汇国际广场”突发大火。直到1月5日17时,大火才被完全扑灭,其间共有包括3名消防官兵在内的5人遇难,失火大楼将在事故处理完毕后予以拆除。在这个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并没有将该事件进行简单的传播,而是在报道中呈现出新闻事件“问题化”的报道方式,现以该事件为例进行解析。  一般来说,当新闻事件发生以后,媒体所关注的和公众所关注的可以分为两
我国为了在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渴求,同时解决求职人员的就业要求,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锻炼受教育者的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职业岗位的
新闻内参,是我国党报特有的一种报道手段。新闻内参是新闻媒体运用新闻手段将当时不宜公开报道的新闻素材制作成供有关方面领导、人员参阅的新闻作品。  新闻内参的特性决定了其在采编上有别于新闻报道的规律。新闻内参的受众,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局限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或与报道内容相关的单位和人员。新闻内参所涉及的问题比公开报道更加敏感,更加重大,更具有倾向性、普遍性、突发性和危险性,相对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制造业也在飞速发展,需要工厂企业的员工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促进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有着为工厂企业直接输送人才的作用。只有提
编辑记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主流文化的缔结中起着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传媒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格调感染、吸引受众,是对抗西方“文化侵略”的人才保证。世界经济一体化对编辑记者的人格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使多元文化交融、交流,使编辑记者的知识信息来源更加广泛,为编辑记者塑造现代化人格素质提供了更广泛的国际大环境。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那么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 
就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占据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违背,具有很低的教学效率,是学生创新精神的阻碍,不利于实践工作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