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深陷“影子教育”的定位而难以自拔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生态环境中,校外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当前校外社会教育的真实价值未能充分展现。首先,社会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当代社会,社会教育仅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影子而存在。“影子教育”概念即强调了各类社会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依附性,社会教育只对学校教育强调的、重视的内容产生回应。其次,家长对校外社会教育作用评价远远低于其对社会教育的投入热情。由于秉承精心栽培教育观念,当代家长普遍重视校外社会教育的投入。但是,评价家校社三者对孩子个体发展作用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9年的调查表明:家长们仍然认为学校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在兴趣特长的培养上,校外培训机构的作用也排在学校和家庭之后。由此可見,以社会培训班为代表的社会教育尽管为学校所催生、受家长追捧,但是其实际作用并未被学校和家长所认可。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吊诡的现象:对社会教育作用评价不高的家长们却乐此不疲彼地追逐着各类社会教育;同时,对社会教育作用负面评价的学校无形中却助长了社会教育的发展。
  家长教育焦虑从不确定性中产生
   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还是在社会教育中“随大流”地追逐、抑或是在学校教育选择上的极端化(“择校热”),其背后共同的关键词是家长的“教育焦虑”。从社会心理学上来看,焦虑源于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感受。上述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现状的描述表明,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虽然彼此渗透、交织,但是三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存在诸多不良互动关系,编织出的是一张充满不确定性的“网”,身处其中的家长感受到教育焦虑不言而喻。
  ——《光明日报》2021年07月27日15版
其他文献
6月11日,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指示精神,省档案局结合“6·9”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邀请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昆明实验中学、昆明市中华小学校领导及师生代表在省档案馆开展“走进档案学习四史”活动。
4月9日,昆明市召开2021年档案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和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精神;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档案工作并对2021年档案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张攀充分肯定了“十三五”时期全市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并对2021年全市档案工作,从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牢档案工作政治方向、聚焦建党百年,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贯彻根本遵循,全面推动档案工作转型升级、锤炼过硬作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档案干部队伍等4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文以散文名篇《昆明的雨》为例,结合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观,提出他的散文语言风格具有“四味儿”:家常味儿,余味儿,情味儿,美味儿。作家善于在对比中捕捉印象叙写家常味儿,善于选择与叠加意象营造余味儿,善于使用“是……的”句式饱含情味儿,善于传递生活理念彰显美味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选用了《变形记(节选)》和《促织》两篇作品。要将两篇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长文整合为一个学习任务群,用两三个课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则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只能是浅阅读状态下的“蜻蜓点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时应采用先分后总的方法,通过:提炼要点,整体感知;突破难点,研磨细节两步,先大致读懂两篇文章。再设计一系列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来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创作意旨,理解卡夫卡藏匿在《变形记》背后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融魔幻和
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新兴的阅读样态,目前存在诸多浅表化问题,难以实现深度学习。让“群读”走向“深读”,教师要善于搭建问题支架、情境任务支架、图表支架、评价支架,促使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