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时令已进入立秋,但天气并没有马上转凉,秋老虎时常发威,暑气也一时难以消除,所以,立秋后要注意对脾胃加以养护,以防湿困脾胃,引发疾病。
清蒸茶鲫鱼,
和秋老虎战斗的必备品
清蒸茶鲫鱼
【原料】鲫鱼一条,绿茶20克。
【制作】
1.将鲫鱼剖开,去除内脏,保留鱼鳞,冲洗干净;
2.将茶叶装入鱼腹内,将腹口抹平,不让茶叶掉出来;
3.找一张干净的纸,包裹住鱼后放入盘中;
4.将盘入蒸锅中蒸至熟透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清热利湿,生津止渴。
俗话说“天凉好个秋”,但立秋后,天气并没有马上变凉,由于盛夏的余热并没有完全消退,秋阳肆虐,气温仍较高,加之天时多雨,湿气较重,湿热蕴蒸,故初秋又有“秋老虎”之称。
老祖宗说:“秋老虎,毒如虎”。这种依旧闷热、潮湿的“桑拿天”,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最易受到损害呢?当然是我们的脾胃了。《黄帝内经》说,“湿气通于脾”,湿热邪气进入人体会出现脾胃受困的病症,在体外表现出来则是腹痛、腹泻、水肿、痰多、口臭等现象。
一方面,脾喜燥恶湿,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不能升清降浊,以致水湿下行,发为水肿或腹泻。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湿胜则漏泄,甚则水闭肪肿。”《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加之,人们喜好食冷饮来解热,更是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另一方面,脾胃受水湿困住后,失去运化水湿的能力,这就像公交车一样,因上车的人太多挤爆车门时,最后车肯定没法开了。水湿在体内停聚后,会凝结成痰,所以中医上说“脾为生痰之源”。而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还会为冬季的气管疾病埋下病根。而热邪最易在胃部堆积,引发口臭等现象。
看来,想要我们的脾胃不受秋老虎的控制,得将体内的湿热邪气排出去。给您推荐一道简单易做,又营养丰富的菜谱——清蒸茶鲫鱼。
本方出自明代著名医家吴球在嘉靖十八年所撰的综合性医书《活人心统》。鲫鱼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水产品,无论蒸煮、清炖、还是煎
炸、烧卤,都风味香浓,其中以鲫鱼炖汤,最为常见,其汤鲜味香,令文学家们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清代郑板桥就曾在好友李鳟家喝了鲫鱼汤后,禁不住赋诗颂咏:“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得尝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其实鲫鱼不仅肉嫩味美,还具有较高的食疗营养价值。鲫鱼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温中下气、利尿消肿、活血通脉、催乳下奶等多种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水肿、腹泻、便血、溃疡、糖尿病等病症的辅助治疗。而茶素有“万病之药”之称,绿茶则能清热去火、生津止渴、消食除烦、抗菌消炎。两者合用,共成清热利湿、补脾和胃之功。
当然,清热去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像土茯苓、冬瓜、芡实、扁豆、藕、赤小豆等,如果您有脾胃湿热的症状,值得一试。
还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小方法可以作为我们日常调理来使用,那就是按摩我们人体的穴位,哪一个穴位比较好呢?那就是我们肘部的曲池穴。曲池穴对于化解我们体内的湿热邪气有比较好的作用,经常按摩它,不仅能去湿清热,还能疏风解表、疏经通络。那这个曲池穴怎么找呢?您先把肘部弯曲,找到肘部最突出的那根骨头,然后再找到弯曲合上的这个点,突出的那个骨头和这个点之间的中间点就是曲池穴了。这个穴位穴位于大肠经上,不仅能转化脾土之热,还能燥化大肠经湿热。按压的时候,可以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来操作,从轻到重,每次按压1~2分钟,每日1~2次,长期坚持能起到辅助调理的作用。
芡实山药糊,
秋膘首当这样贴
芡实山药糊
【原料】芡实500克,山药5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500克。
【制作】
1.将芡实、山药一同晒干后,放入碾槽内碾为细粉;
2.将糯米粉及白糖与碾成的细粉一起拌和均匀;
3.取混合粉50~100克,加入冷水调成稀糊状,然后加热烧熟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用。
【功效】健脾止泻。
【禁忌】小儿急性肠炎、菌痢腹泻者忌用。
一说到立秋,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我们的老传统——贴秋膘。在夏季炎热与湿闷的天气中,不少人会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要把夏季身体亏欠的,通过食疗补回来。补的方法就是立秋要“以肉贴秋膘”。于是,在立秋的这一天,人们便开始大吃大喝起来,许多人家的餐桌上也都是猪肉、羊肉、狗肉、鸡肉等肥甘厚味的食物。
但是“贴秋膘”,并不是说一味地吃肉便能将您身上的肉补回来,凡事都得讲求一个度,肥腻的肉补过了头,很容易导致我们的脾胃出现问题,引发腹泻。
我们的脾胃最易受到湿气困扰,而夏季偏偏湿热较重,所以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之后,我们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加之本来油腻的食物就不好被脾胃运化吸收,您如果过多地吃,就更不好吸收了,所以人体只好把这些还没有吸收的食物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的现象,这还不算坏呢,没有排出体外又没能吸收的成分,还能变成痰,附着在体内各处,成为引发疾病的导火索,非常危险。另外,立秋后,天气开始干燥,人们常常出现口干唇焦、大便秘结等秋燥症状,像牛羊肉之类都是热性食物,您再多吃这样的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了。所以啊,这秋膘您还得悠着贴。
但秋膘还是得贴,怎么贴呢?按照中医“四季五补”原则,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立秋之际盛夏余温还在,属于四季中长夏,因此要以淡补为主。中医上说“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所以长夏平补要补而不腻,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在这里,我们给您推荐一道健康贴秋膘的食谱——芡实山药糊。
本方源自中医古籍《本草新编》。山药能补脾养胃、固肾益精,主治脾虚久泻、虚劳咳嗽等病症。芡实也是健脾止泻、益肾固精之良药。对于它的功效,《本草求真》说得好,“芡实如何补脾,以春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惟其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糯米也是一味养人之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温补脾胃,所以一些脾胃气虚,经常腹泻的人应该多吃。但是糯米较黏滞,难于消化,所以一次不要吃太多,儿童最好别吃。 青鸭羹,
解除秋乏的最佳饮食选择
青鸭羹
【原料】青头鸭1只,青果5个,赤小豆250克,食盐、葱花适量。
【制作】
1.青头鸭宰杀后,退毛,去内脏,洗净,备用;
2.赤小豆淘洗干净,连同草果装入青头鸭腹内;
3.将鸭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用火炖煮,待鸭炖熟后,加入食盐、葱即成;
【用法】空腹食鸭喝汤。
【功效】健脾利湿,开胃解乏。
终于挨过了溽热的夏季,进入天高气爽的秋季,本以为秋季应是人们感觉“最舒服”的季节,但是许多人还是会出现思考力下降、活力停滞、全身疲乏无力、睡不醒的情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中的秋乏现象。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夏季天气炎热,致使休息不好,于是感到疲惫,但是到了秋季,气候舒适为什么还会觉得疲乏呢?
中医中这样认为,虽然立秋的到来预示了气候已经进入了秋季,但因为秋老虎常常“霸占场地”,不愿离去,所以尽管早晚气温较低,但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而暑湿最易困扰人体的脾胃。而脾脏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暑湿困住脾胃后,导致健运能力失调,气血生发无源,人体四肢得不到滋养,所以就出现了疲乏的现象。
看来,对付秋乏的办法,就是要去除脾胃湿气并健脾。通过什么方法来去除呢?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吃了。聪明的祖先告诉我们“药补不如食补”,食补既方便安全又经济实惠,我们给您这一道青鸭羹就是您赶走秋乏的不二选择。
本方源自于养生医籍《饮膳正要》。鸭肉是一道常用的滋补食物,性偏凉,入脾、胃、肺及肾经,《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和葱同煮,可除心中烦热”。初秋时暑热还未完全褪去,食鸭肉还能起到滋阴降火、清热健脾、养胃生津、润燥除烦的功效。但是鸭肉忌与兔肉、杨梅、核桃、鳖、木耳、胡桃、大蒜、荞麦等同食,所以食用时一定要注意。
青果的功效也是不能忽视的。说到青果,其实它就是我们常说的橄榄。人们常称橄榄为“天堂之果”,《滇南本草》中说,橄榄能除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有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等多种功效。两者合用能清热健脾,去湿解乏。
按摩我们人体穴位也是一个能让您远离脾胃湿困导致秋乏的小妙招,中医称之为“理大包”。大包穴在我们身体的侧面,腋窝往下约两拳的位置上。它是足太阴脾经的终止穴位,又称脾之大络。《灵枢·经脉》中记载:“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有散布脾的精气到全身的作用。理大包时,先将两手握拳,用拳头的正面顶在大包穴上,轻柔地打圈按压大包穴,按揉时要吸气挺胸、两肩向后收缩,同时要尽量将头朝天仰。这个方法既简单又能迅速缓解疲劳,有秋乏现象的人赶紧试试吧!
另外,一味地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贴秋膘也会困扰脾胃,引发秋乏,所以贴秋膘时您还是选择一些像山药、胡萝卜、番茄、黄花菜、兔肉、鹌鹑、胖头鱼、草鱼之类的健脾食物比较好。
【小 结】
立秋后,进入水果丰收的季节,不要贪凉而过多生食瓜果,以防“秋瓜坏肚”,引发腹泻,脾胃虚寒者尤其禁忌。同时秋季穿衣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但初秋时节,早晚气温差异较大,要注意预防伤风感冒。
清蒸茶鲫鱼,
和秋老虎战斗的必备品
清蒸茶鲫鱼
【原料】鲫鱼一条,绿茶20克。
【制作】
1.将鲫鱼剖开,去除内脏,保留鱼鳞,冲洗干净;
2.将茶叶装入鱼腹内,将腹口抹平,不让茶叶掉出来;
3.找一张干净的纸,包裹住鱼后放入盘中;
4.将盘入蒸锅中蒸至熟透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清热利湿,生津止渴。
俗话说“天凉好个秋”,但立秋后,天气并没有马上变凉,由于盛夏的余热并没有完全消退,秋阳肆虐,气温仍较高,加之天时多雨,湿气较重,湿热蕴蒸,故初秋又有“秋老虎”之称。
老祖宗说:“秋老虎,毒如虎”。这种依旧闷热、潮湿的“桑拿天”,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最易受到损害呢?当然是我们的脾胃了。《黄帝内经》说,“湿气通于脾”,湿热邪气进入人体会出现脾胃受困的病症,在体外表现出来则是腹痛、腹泻、水肿、痰多、口臭等现象。
一方面,脾喜燥恶湿,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不能升清降浊,以致水湿下行,发为水肿或腹泻。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湿胜则漏泄,甚则水闭肪肿。”《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加之,人们喜好食冷饮来解热,更是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另一方面,脾胃受水湿困住后,失去运化水湿的能力,这就像公交车一样,因上车的人太多挤爆车门时,最后车肯定没法开了。水湿在体内停聚后,会凝结成痰,所以中医上说“脾为生痰之源”。而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还会为冬季的气管疾病埋下病根。而热邪最易在胃部堆积,引发口臭等现象。
看来,想要我们的脾胃不受秋老虎的控制,得将体内的湿热邪气排出去。给您推荐一道简单易做,又营养丰富的菜谱——清蒸茶鲫鱼。
本方出自明代著名医家吴球在嘉靖十八年所撰的综合性医书《活人心统》。鲫鱼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水产品,无论蒸煮、清炖、还是煎
炸、烧卤,都风味香浓,其中以鲫鱼炖汤,最为常见,其汤鲜味香,令文学家们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清代郑板桥就曾在好友李鳟家喝了鲫鱼汤后,禁不住赋诗颂咏:“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得尝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其实鲫鱼不仅肉嫩味美,还具有较高的食疗营养价值。鲫鱼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温中下气、利尿消肿、活血通脉、催乳下奶等多种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水肿、腹泻、便血、溃疡、糖尿病等病症的辅助治疗。而茶素有“万病之药”之称,绿茶则能清热去火、生津止渴、消食除烦、抗菌消炎。两者合用,共成清热利湿、补脾和胃之功。
当然,清热去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像土茯苓、冬瓜、芡实、扁豆、藕、赤小豆等,如果您有脾胃湿热的症状,值得一试。
还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小方法可以作为我们日常调理来使用,那就是按摩我们人体的穴位,哪一个穴位比较好呢?那就是我们肘部的曲池穴。曲池穴对于化解我们体内的湿热邪气有比较好的作用,经常按摩它,不仅能去湿清热,还能疏风解表、疏经通络。那这个曲池穴怎么找呢?您先把肘部弯曲,找到肘部最突出的那根骨头,然后再找到弯曲合上的这个点,突出的那个骨头和这个点之间的中间点就是曲池穴了。这个穴位穴位于大肠经上,不仅能转化脾土之热,还能燥化大肠经湿热。按压的时候,可以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来操作,从轻到重,每次按压1~2分钟,每日1~2次,长期坚持能起到辅助调理的作用。
芡实山药糊,
秋膘首当这样贴
芡实山药糊
【原料】芡实500克,山药5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500克。
【制作】
1.将芡实、山药一同晒干后,放入碾槽内碾为细粉;
2.将糯米粉及白糖与碾成的细粉一起拌和均匀;
3.取混合粉50~100克,加入冷水调成稀糊状,然后加热烧熟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用。
【功效】健脾止泻。
【禁忌】小儿急性肠炎、菌痢腹泻者忌用。
一说到立秋,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我们的老传统——贴秋膘。在夏季炎热与湿闷的天气中,不少人会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要把夏季身体亏欠的,通过食疗补回来。补的方法就是立秋要“以肉贴秋膘”。于是,在立秋的这一天,人们便开始大吃大喝起来,许多人家的餐桌上也都是猪肉、羊肉、狗肉、鸡肉等肥甘厚味的食物。
但是“贴秋膘”,并不是说一味地吃肉便能将您身上的肉补回来,凡事都得讲求一个度,肥腻的肉补过了头,很容易导致我们的脾胃出现问题,引发腹泻。
我们的脾胃最易受到湿气困扰,而夏季偏偏湿热较重,所以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之后,我们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加之本来油腻的食物就不好被脾胃运化吸收,您如果过多地吃,就更不好吸收了,所以人体只好把这些还没有吸收的食物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的现象,这还不算坏呢,没有排出体外又没能吸收的成分,还能变成痰,附着在体内各处,成为引发疾病的导火索,非常危险。另外,立秋后,天气开始干燥,人们常常出现口干唇焦、大便秘结等秋燥症状,像牛羊肉之类都是热性食物,您再多吃这样的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了。所以啊,这秋膘您还得悠着贴。
但秋膘还是得贴,怎么贴呢?按照中医“四季五补”原则,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立秋之际盛夏余温还在,属于四季中长夏,因此要以淡补为主。中医上说“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所以长夏平补要补而不腻,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在这里,我们给您推荐一道健康贴秋膘的食谱——芡实山药糊。
本方源自中医古籍《本草新编》。山药能补脾养胃、固肾益精,主治脾虚久泻、虚劳咳嗽等病症。芡实也是健脾止泻、益肾固精之良药。对于它的功效,《本草求真》说得好,“芡实如何补脾,以春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惟其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糯米也是一味养人之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温补脾胃,所以一些脾胃气虚,经常腹泻的人应该多吃。但是糯米较黏滞,难于消化,所以一次不要吃太多,儿童最好别吃。 青鸭羹,
解除秋乏的最佳饮食选择
青鸭羹
【原料】青头鸭1只,青果5个,赤小豆250克,食盐、葱花适量。
【制作】
1.青头鸭宰杀后,退毛,去内脏,洗净,备用;
2.赤小豆淘洗干净,连同草果装入青头鸭腹内;
3.将鸭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用火炖煮,待鸭炖熟后,加入食盐、葱即成;
【用法】空腹食鸭喝汤。
【功效】健脾利湿,开胃解乏。
终于挨过了溽热的夏季,进入天高气爽的秋季,本以为秋季应是人们感觉“最舒服”的季节,但是许多人还是会出现思考力下降、活力停滞、全身疲乏无力、睡不醒的情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中的秋乏现象。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夏季天气炎热,致使休息不好,于是感到疲惫,但是到了秋季,气候舒适为什么还会觉得疲乏呢?
中医中这样认为,虽然立秋的到来预示了气候已经进入了秋季,但因为秋老虎常常“霸占场地”,不愿离去,所以尽管早晚气温较低,但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而暑湿最易困扰人体的脾胃。而脾脏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暑湿困住脾胃后,导致健运能力失调,气血生发无源,人体四肢得不到滋养,所以就出现了疲乏的现象。
看来,对付秋乏的办法,就是要去除脾胃湿气并健脾。通过什么方法来去除呢?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吃了。聪明的祖先告诉我们“药补不如食补”,食补既方便安全又经济实惠,我们给您这一道青鸭羹就是您赶走秋乏的不二选择。
本方源自于养生医籍《饮膳正要》。鸭肉是一道常用的滋补食物,性偏凉,入脾、胃、肺及肾经,《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和葱同煮,可除心中烦热”。初秋时暑热还未完全褪去,食鸭肉还能起到滋阴降火、清热健脾、养胃生津、润燥除烦的功效。但是鸭肉忌与兔肉、杨梅、核桃、鳖、木耳、胡桃、大蒜、荞麦等同食,所以食用时一定要注意。
青果的功效也是不能忽视的。说到青果,其实它就是我们常说的橄榄。人们常称橄榄为“天堂之果”,《滇南本草》中说,橄榄能除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有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等多种功效。两者合用能清热健脾,去湿解乏。
按摩我们人体穴位也是一个能让您远离脾胃湿困导致秋乏的小妙招,中医称之为“理大包”。大包穴在我们身体的侧面,腋窝往下约两拳的位置上。它是足太阴脾经的终止穴位,又称脾之大络。《灵枢·经脉》中记载:“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有散布脾的精气到全身的作用。理大包时,先将两手握拳,用拳头的正面顶在大包穴上,轻柔地打圈按压大包穴,按揉时要吸气挺胸、两肩向后收缩,同时要尽量将头朝天仰。这个方法既简单又能迅速缓解疲劳,有秋乏现象的人赶紧试试吧!
另外,一味地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贴秋膘也会困扰脾胃,引发秋乏,所以贴秋膘时您还是选择一些像山药、胡萝卜、番茄、黄花菜、兔肉、鹌鹑、胖头鱼、草鱼之类的健脾食物比较好。
【小 结】
立秋后,进入水果丰收的季节,不要贪凉而过多生食瓜果,以防“秋瓜坏肚”,引发腹泻,脾胃虚寒者尤其禁忌。同时秋季穿衣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但初秋时节,早晚气温差异较大,要注意预防伤风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