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亟需价值观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iang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中的“价值”是属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概念。价值是指事物(包括观念形态存在的精神客体)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具有或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人类或个体生命存在发展的功能、属性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活动必定与外界物相互关联,那么就伴随着价值问题,这就决定了人在反复的與外界物相互联系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即价值观。
  简单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综合。对价值观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一从形式上,价值观念是人们的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形式多样;二是从内容上,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是以“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三是从功能上,价值观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总之,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最深层的、相对稳定而且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对于个人而言,是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
  
  二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浅析。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现代大机器工业社会以后,正在进入信息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现代社会新兴的和凸显的环境因素与传统观念、工业社会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相互衔接、交互影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大大扩展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跨文化交往。从而使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在一个现实的平台上,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都是被该时代的生产状况所决定的。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受当前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客观变化的影响,其价值观必然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方面,如上社会大环境增强了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另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积极、健康、向上仍是主流的价值观底下,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他们追求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吃、穿、戴、玩,讲攀比、讲排场,不讲勤俭节约。
  
  三
  
  针对存在问题,浅谈对策。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之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首先,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从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即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知”是指大学生对价值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知”的结果是大学生获得有关的价值概念、原理和原则,形成价值信念,发展价值观念。价值认识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是通过把外在的价值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不断内化的过程。“情”是伴随着“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即价值情感。它渗透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中,它可以表现为大学生根据价值观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大学生在价值观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价值情感也是一个从外控向内控转化的过程,大学生一旦获得了某种内在的情感,它就能产生动机的作用。“意”指意志,是指大学生为实现一定目标或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意志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调节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行”指行为,是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知情意行四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贯穿于大学生整个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始终。
  其次,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重视环境的作用,发挥环境的教育力。历史上,教育与环境的关系有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两种对立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环境无用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并深刻论述了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唯物论,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同时坚持辩证法,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育和环境都是影响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外部条件。这里所说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面作用,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则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的自发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在培育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同时也受环境的制约;当大学生接受我们教育影响的时候,环境的因素也在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发挥环境的教育力就是要发挥环境在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过程中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形成环境的教育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环境的引导作用。其一,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强化导向的主要内容。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因此,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反映社会上先进典型人物的人生价值观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点新闻网站要不断改进创新,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发挥导向作用。其二,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社会风气良好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和信任。大学生受到理论教育的影响,同时更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是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最现实的教科书。其三,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精神文化是一定群体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合作精神以及传统习俗的综合,是一定群体的灵魂,它可以把群体的发展目标和个体的现实需要,把人的外在责任与内在的德行统一起来,形成群体和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大力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从而作用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二是重视环境的规范作用。环境的引导作用与规范作用是相互统一的,在一定意义上,规范就是引导。比较而言,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制度环境建设是发挥环境规范作用的基础。法制建设是形成良好社会环境的基础。一个有效果的价值观教育,虽然很好地解决了“知”的问题,可是如果没有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为基础,一旦价值观教育面对一个价值观念扭曲的社会时,“知”的正确性、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大学生在以善与恶交往时,恶的强势会使他们怀疑善的价值,甚至可能使他们放弃善而选择恶的价值观念。
其他文献
摘要:悖论所赖以存在的背景知识中必然包含人们尚未认识的谬误。任何悖论都有语义,也有价值和目的。以“禁止自指”为出发点的解悖方案是不合理的。西方解悖方案中,情景语义学方案是一个新的突破。切不可忽视悖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悖论 意义 自我指称 情景语义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005-02    悖论问题是困扰学界两千年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增快,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和亲脂性特点,造成动物体内和植物性食品的的高度蓄积,通过食物链和呼吸接触进
背景: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经呼吸道和日常接触传播,易感儿童接触患者,90%受感染,发病后持久免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但人的科学知识素质偏低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的泱泱大国,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从传统的教育观向现代大系统教育观转型,这样才能适应发展全民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的需要。本文拟就现时代如何正确解读传统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确立大系统教育观的辩证关系做些尝试。    一
现在很多小学生认为作文很难写,很久都没办法写出一个字,不知道写什么,都是显著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也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很难,因为小学生们对写作文提不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