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Web2.0环境中,Web2.0理念在Web2.0技术被广泛应用背景下被用户普遍接受,如何抓
住机遇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成为档案部门需要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本文从Web2.0理念与实践着手,以
《档案界》网站及《档案界》电子杂志的开发与运行为例,从理念、实践的层面探讨Web2.0在档案
信息网络传播中的应用与影响。
关键词:Web2.0;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档案界》网站;《档案界》电子杂志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理念已经从传统的Web1.0的理念进入到了Web2.0的应用状态。正是以Web2.0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图书馆界,在Web2.0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Lib2.0理念并先后在上海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地召开了多次Lib2.0研讨会,就Web2.0与图书馆服务进行深入讨论。Web2.0应用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笔者有幸参加了几次会议,感触较深。2008年,笔者担任《档案界》论坛版主,2009年,担任了《档案界》电子杂志主编,对Web2.0技术与档案信息传播有了切身的感受。为此,笔者拟充分利用专业背景与实践背景,从Web2.0的角度去探析Web2.0环境下档案信息网络传播诸问题。
1 Web2.0与档案信息服务
1.1Web2.0及其应用
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的热门概念之一,目前,Web2.0概念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说,Web2.0(也有人称之为“互联网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BloggerDon在他的“WEB2.0概念诠释”一文中提到:“Web2O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互联网实验室给出的定义比较全面:“Web2.0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Web2.0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这个理念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并且会越来越清晰。实践Web2.0的成型的应用元素包括:博客(Blog,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个人成为主体)以及RSS(简易聚合)、Webservice(Web服务)、开放式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iki(维客)、Tag(分类分众标签)、SN(社会网络)、Ajax(异步传输),等等。底层是XML和接口协议,而这些应用,又都是在一些Web2.0体系下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包括:六度分离理论、长尾理论、社会资本、去中心化,等等。”
Web2.0是一个平台,它的优势在于各种工具的应用,目前,Web2.0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Web2.0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例如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等。各类比较常见的Web2.0产品已经被大众熟知,如百度百科、Fexion网、Wallop、yah00360、openbc、43things、豆瓣网、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新浪名博、土豆网等,这些Web2.0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1.2Web2.0与档案信息服务
Web2.0在图书馆受到如此的关注和应用,作为同属信息大家族重要成员的“档案界”,Web2.0、Lib2.0对“档案界”具有何种启示?这是笔者一直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档案界”正在悄悄地实践着Web2.0,如因特网上档案专业博客的开张(如“兰台天地”、“兰台家园”、“中国档案学研究”等)便是其体现;同时,学界也开始关注Web2.0,如黄新荣在《档案学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Web2.0对档案网站建设的影响》,第一次将Web2.0引入档案学界;同时,作为“兰台天地”博主的张会超博士在《档案博客学术催化论》一文中,第一次对“档案界”兴起的专业博客进行了专题介绍,并开始探索Web2.0重要体现者博客这一新事物对于档案学学术发展的影响。所有这些博客的出现以及学术的探索,笔者以为,这正是学界开始关注Web2.0的体现,同时,笔者以为档案人需要更加主动地学习图书馆界,主动地拥抱Web2.0,主动地学习Lib2.0,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深刻地理解Web2.0理念与Lib2.0理念,去联系档案自身,去分析Web2.0的技术与理念对档案信息服务究竟会有什么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数字档案馆研究与建设的推进,档案学界对Web2.0的认识与应用也加快了步伐。不仅在网上开设博客进行个性化的档案服务,而且,通过网站的形式开展系统化的档案专业服务,开启了Web2.0与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大门,加快了档案信息服务的转型与升级。
2 Web2.0与档案信息网络传播
2.1档案信息网络传播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的转移》一书中指出:“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网络,谁控制了网络、谁控制了网上资源,谁就是未来的主人。”“网络化”与“数字化”已经成为我们网络环境这一时代特征的代名词,它集中概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更是新形势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面临的新环境。
笔者在《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特色》一文中指出,“在网络环境中,‘因特网’不仅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产品传播的重要媒介,更是网络环境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特色之一”。网络环境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产品”,除了可以继续采用这些传统传播途径外,我们又多了一个新型且非常快速、便捷、高效的传播途径,即通过“因特网”实现传播途径网络化,将开发产品尽量在必要限制(遵守《保密法》、《档案法》规定以及网络道德的制约)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途径向社会传播,迎合广大用户网络环境中的利用心理,满足他们的利用需求。
目前,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加快,档案信息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产品传播的重要形式。为此,各个档案机构纷纷建立了官方网站(如从国家档案局到各地市县系统档案局网站的开设),相关行业协会、专业团体、教育机构等也在网上开辟自己的传播阵地,如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教育网”(http://www.wdjj.cn)、中国档案报社主办的“中国档案资讯网”(http://www.zgdazxw.comcn/)、湖北大学档案学专业主办的“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http://eakmrc.hubu.edu.cn)、《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主办的“档案学通讯网站”(http://www.daxtx.cn/)、《档案管理》杂志 社主办的“档案界”(http://www.danganj.net)以及数量众多的档案博客,它们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各自的渠道,以网络为载体,以技术为工具,以档案信息为内容,以用户为对象,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以网络在线传播的形式传播各类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服务信息以及档案学术信息等,对档案信息传播方式的改进、档案学术信息传播形式及档案信息服务的升级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2Web2.0与档案信息网络传播
2.2.1图书馆Web2.0应用启示
正如“图书馆2.0是Web2.0在图书馆的一个应用,或者说是Web2.0的思想对人们研究与改进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种认识与思考”。可见,图书馆界对于Lib2.0的认识主要是基于Web2.0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它的根基在图书馆如何应用以及应用后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改进与发展,其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层面,所以,说它是“改进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种思考”。
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它具有交互性强、参与便利、传播性广、自由性强等特点,对于Web2.0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应用,上海图书馆刘炜在《Web2.0技术图书馆应用分析》一文中指出:“通过对于数百个Web2.0应用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这股Web2.0应用的大潮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内容和用户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用户创造或附加内容,技术提供内容组织和与用户交互的手段,内容或基于内容的互动满足用户需求。”可见,在Web2.0环境中,技术、内容与用户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关于Web2.0的应用,无论是图书馆服务应用中的Lib2.0还是Web2.0在未来档案信息服务中的应用,都与技术、内容与用户三要素分不开。因此,从档案信息服务的角度,首先是它对档案信息服务理念的冲击,既体现在Web2.0技术在档案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也体现在Web2.0理念对于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理念的冲击。
2.2.2Web2.0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探索
2.2.2.1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拓展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渠道
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的Web2.0网络环境中,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地分析和借鉴这些技术为档案信息服务提供的新机遇,进一步在新形势、新环境中拓展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渠道。如可利用便利的Blog,建立简单、有效的沟通平台,拉近用户与档案部门之间的距离,主动地推送档案信息及档案信息服务,同时了解用户的反馈信息;可利用RSS信息聚合技术,将有关的档案信息服务推送到核心用户的界面,使用户感受技术推送服务所带来的权利意识和身份认同;通过WikiSE具提供的网上协同创作的知识共享模式建立档案专业知识共享平台,传播并共享档案专业信息。
2.2.2.2充分认识Web2.0理念,培训档案馆员Web2.0素质
档案机构在充分认识Web2.0理念的同时,对档案馆员进行Web2.0知识培训,塑造档案馆员Web2.0素质,使我们的档案馆员不仅在意识上了解和理解Web2.0理念,同时,使他们熟悉甚至掌握相关的Web2.0技术并能具体应用,从而更好地在Web2.0环境下实施档案信息服务,满足用户的各类档案信息需求,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各类价值,发挥其作用。
2.2.2.3广泛应用Web2.0技术,推进档案系统Web2.0建设
Web2.0不仅是简单的理念,而是以技术为基础诞生的理念,它的表现是以大量的Web2.0技术应用为基础和体现的。黄新荣在《Web2O对档案网站建设的影响》中,详细介绍了“Blog、TAG、SNS、RSS、Wiki”这些Web2.0技术,并指出“个性化、互动化、平等化、细分化”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谈及了Web2.0对档案网站建设的影响,如利用Blog、TAG、SNS、RSS、Wiki完善档案网站建设,通过Blog、TAG、SNS、RSS、Wiki这些技术去与用户更好地互动。在网络环境进入web2.0的时代,档案界应该认识到Web2.0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具体的信息化建设中,如利用开源软件构建新的交流平台,使用Web2.0技术拓展档案信息服务渠道与方式。
3 档案信息网络传播Web2.0实践
在目前众多的档案网站中,《档案界》网站及其主办的《档案界》电子杂志极具Web2.0代表性,在业内具有不错的口碑,其开创与运营的实践值得档案系统同行借鉴与学习。
3.1《档案界》网站与《档案界》电子杂志
3.1.1《档案界》网站
由《档案管理》杂志社于2007年4月开始成立的《档案界》网站,正是充分利用了Web2.0环境下的开源软件,通过自我消化而建立起来的,不仅节省了技术开发的成本,而且产生了实质影响,如《档案管理》读者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单一的网站浏览者,而且是网站的“建设者”,不光是被动地浏览《档案界》提供的信息,而且主动、积极地为《档案界》输入新的信息;正是这种互动、参与、平等的Web2.0理念,共同实现了“档案界”起点的繁荣。河南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处在《关于(档案界)网站火爆发展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报告中指出,《档案界》网站已经成为“档案信息交流的‘大超市’,专家学者交流思辨的‘大平台’,档案工作者交流沟通的‘大乐园’,展示河南形象的‘大舞台’”。作为一个档案专业网站,能够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并获如此之评价实在难得,这也正是档案界试水Web2.0的典型案例。
3.1.2《档案界》电子杂志
《档案界》网站经过两年多的运营,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目前,《档案界》网站已经开展多种服务方式。2009年5月11日,《档案界》论坛发布信息组建电子期刊编辑部,开始了《档案界》电子杂志创刊工作,2009年6月,笔者担任《档案界》电子杂志主编,开始了《档案界》电子杂志的策划、选稿、管理等工作。目前,杂志已成为月刊,定位为“实践指导性,专业娱乐性,权威可读性”,与《档案管理》及《档案界》网站保持紧密联系。以《档案界》论坛为主要稿源基地,成为以专业化、草根化、实践性为特征的档案思想和实践交流的电子杂志,档案人的专业休闲刊物。主要栏目分为“兰台学术”、“档案实务”、“专业休闲”三大板块。其中,“兰台学术”偏重于实践性的专业理论;“档案实务”则严格以档案实践为基础刊登专业性、实践性强的文稿;“专业休闲”板块主要刊登有关档案的人和事。每个板块下设子栏目若干,每期根据主题需要决定子栏目的选择。目前,选稿则主要以《档案界》论坛为基础,在相应子论坛内海选稿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栏目设置,不断提高稿源质量,通过专业 内容的集中阐释、推送向一线人员以及学生、教师推介《档案界》。期刊制作则采用专业的免费电子期刊制作软件设计,每期以web版、pdf版以及专业电子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为了提升影响力,网站20lO年开展信息推送服务,推送内容为“《档案界》电子期刊”、“《档案界》论坛精品专题”、“《档案界》特色影像”等,推送对象为:档案杂志编辑人员、高校档案专业教师、档案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部档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档案领域有影响的作者、图情领域知名专家等,推送方式为电子邮件或QQ,论坛注册会员可通过论坛的RSS实现个性化服务。
3.2档案信息网络传播Web2.0实践思考
作为早期参与档案界论坛的版主和目前《档案界》电子杂志的主编,可以说,笔者对档案界网站实践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Web2.0实践深有体会,充分感受到了Web2.0对档案信息传播带来的便利和影响,尤其是“可重用的微内容,以用户(人)为中心,社会性,用户参与的架构”的Web2.0四大特性在《档案界》论坛及《档案界》电子杂志的实践中得到完美体现。通过直接参与档案信息网络传播Web2.0工作的实践,笔者对以下两点深有体会:
3.2.1不仅需要强化馆员主动服务,而且需要吸引用户广泛参与
在传统环境下,我们在谈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或者说是档案机构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时,学界与业界都会强调档案馆馆员需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做到理念在前,理念指导实际行动,这在Web2.0环境下同样适用。但是,正如我们清楚地知晓,Web2.0与Web1.0相比而言,它更强调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组织以及组织自身所提供服务措施之间的互动性。为此,Web2.0不仅强调需要强化档案馆馆员的主动服务意识,而且,其更注重吸引其服务对象即档案用户的积极、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互动,才能发掘用户与档案机构之间互动所能产生的潜在效果。因此,当我们档案机构在提供档案信息网络服务之前,应当考虑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现实与潜在用户的积极参与,而积极应用Web2.0相关技术则是不错的选择,其入门门槛低、互动性强且用户熟悉使用成为其现实优势。如《档案界》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通过bbs的创立,通过各类渠道吸引网友的参与,不仅积累了人气,而且活跃了档案互动平台,使得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看得见”、“摸得着”。
3.2.2不仅需要开放档案信息资源,而且需要提供服务措施“2.0”
档案馆集中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资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开放成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必然趋势,无论在传统环境还是在Web2.0时代,开放都将是档案馆的必然选择,只是,在Web2.0环境下,档案机构在实施档案开放过程中,所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手段或措施必须充分体现Web2.0的服务理念,能够充分发挥技术(Web2.0相关技术)、内容(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和用户(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三者之间的互动,使档案机构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措施充分体现“Web2.0”,使得我国丰富的档案信息通过便利的技术平台得以方便、快捷传播,不仅便利用户使用,满足用户需求,而且,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用,实现档案信息的应有价值。
关键词:Web2.0;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档案界》网站;《档案界》电子杂志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理念已经从传统的Web1.0的理念进入到了Web2.0的应用状态。正是以Web2.0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图书馆界,在Web2.0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Lib2.0理念并先后在上海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地召开了多次Lib2.0研讨会,就Web2.0与图书馆服务进行深入讨论。Web2.0应用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笔者有幸参加了几次会议,感触较深。2008年,笔者担任《档案界》论坛版主,2009年,担任了《档案界》电子杂志主编,对Web2.0技术与档案信息传播有了切身的感受。为此,笔者拟充分利用专业背景与实践背景,从Web2.0的角度去探析Web2.0环境下档案信息网络传播诸问题。
1 Web2.0与档案信息服务
1.1Web2.0及其应用
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的热门概念之一,目前,Web2.0概念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说,Web2.0(也有人称之为“互联网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BloggerDon在他的“WEB2.0概念诠释”一文中提到:“Web2O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互联网实验室给出的定义比较全面:“Web2.0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Web2.0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这个理念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并且会越来越清晰。实践Web2.0的成型的应用元素包括:博客(Blog,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个人成为主体)以及RSS(简易聚合)、Webservice(Web服务)、开放式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iki(维客)、Tag(分类分众标签)、SN(社会网络)、Ajax(异步传输),等等。底层是XML和接口协议,而这些应用,又都是在一些Web2.0体系下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包括:六度分离理论、长尾理论、社会资本、去中心化,等等。”
Web2.0是一个平台,它的优势在于各种工具的应用,目前,Web2.0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Web2.0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例如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等。各类比较常见的Web2.0产品已经被大众熟知,如百度百科、Fexion网、Wallop、yah00360、openbc、43things、豆瓣网、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新浪名博、土豆网等,这些Web2.0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1.2Web2.0与档案信息服务
Web2.0在图书馆受到如此的关注和应用,作为同属信息大家族重要成员的“档案界”,Web2.0、Lib2.0对“档案界”具有何种启示?这是笔者一直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档案界”正在悄悄地实践着Web2.0,如因特网上档案专业博客的开张(如“兰台天地”、“兰台家园”、“中国档案学研究”等)便是其体现;同时,学界也开始关注Web2.0,如黄新荣在《档案学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Web2.0对档案网站建设的影响》,第一次将Web2.0引入档案学界;同时,作为“兰台天地”博主的张会超博士在《档案博客学术催化论》一文中,第一次对“档案界”兴起的专业博客进行了专题介绍,并开始探索Web2.0重要体现者博客这一新事物对于档案学学术发展的影响。所有这些博客的出现以及学术的探索,笔者以为,这正是学界开始关注Web2.0的体现,同时,笔者以为档案人需要更加主动地学习图书馆界,主动地拥抱Web2.0,主动地学习Lib2.0,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深刻地理解Web2.0理念与Lib2.0理念,去联系档案自身,去分析Web2.0的技术与理念对档案信息服务究竟会有什么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数字档案馆研究与建设的推进,档案学界对Web2.0的认识与应用也加快了步伐。不仅在网上开设博客进行个性化的档案服务,而且,通过网站的形式开展系统化的档案专业服务,开启了Web2.0与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大门,加快了档案信息服务的转型与升级。
2 Web2.0与档案信息网络传播
2.1档案信息网络传播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的转移》一书中指出:“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网络,谁控制了网络、谁控制了网上资源,谁就是未来的主人。”“网络化”与“数字化”已经成为我们网络环境这一时代特征的代名词,它集中概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更是新形势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面临的新环境。
笔者在《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特色》一文中指出,“在网络环境中,‘因特网’不仅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产品传播的重要媒介,更是网络环境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特色之一”。网络环境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产品”,除了可以继续采用这些传统传播途径外,我们又多了一个新型且非常快速、便捷、高效的传播途径,即通过“因特网”实现传播途径网络化,将开发产品尽量在必要限制(遵守《保密法》、《档案法》规定以及网络道德的制约)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途径向社会传播,迎合广大用户网络环境中的利用心理,满足他们的利用需求。
目前,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加快,档案信息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产品传播的重要形式。为此,各个档案机构纷纷建立了官方网站(如从国家档案局到各地市县系统档案局网站的开设),相关行业协会、专业团体、教育机构等也在网上开辟自己的传播阵地,如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教育网”(http://www.wdjj.cn)、中国档案报社主办的“中国档案资讯网”(http://www.zgdazxw.comcn/)、湖北大学档案学专业主办的“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http://eakmrc.hubu.edu.cn)、《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主办的“档案学通讯网站”(http://www.daxtx.cn/)、《档案管理》杂志 社主办的“档案界”(http://www.danganj.net)以及数量众多的档案博客,它们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各自的渠道,以网络为载体,以技术为工具,以档案信息为内容,以用户为对象,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以网络在线传播的形式传播各类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服务信息以及档案学术信息等,对档案信息传播方式的改进、档案学术信息传播形式及档案信息服务的升级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2Web2.0与档案信息网络传播
2.2.1图书馆Web2.0应用启示
正如“图书馆2.0是Web2.0在图书馆的一个应用,或者说是Web2.0的思想对人们研究与改进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种认识与思考”。可见,图书馆界对于Lib2.0的认识主要是基于Web2.0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它的根基在图书馆如何应用以及应用后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改进与发展,其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层面,所以,说它是“改进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种思考”。
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它具有交互性强、参与便利、传播性广、自由性强等特点,对于Web2.0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应用,上海图书馆刘炜在《Web2.0技术图书馆应用分析》一文中指出:“通过对于数百个Web2.0应用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这股Web2.0应用的大潮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内容和用户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用户创造或附加内容,技术提供内容组织和与用户交互的手段,内容或基于内容的互动满足用户需求。”可见,在Web2.0环境中,技术、内容与用户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关于Web2.0的应用,无论是图书馆服务应用中的Lib2.0还是Web2.0在未来档案信息服务中的应用,都与技术、内容与用户三要素分不开。因此,从档案信息服务的角度,首先是它对档案信息服务理念的冲击,既体现在Web2.0技术在档案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也体现在Web2.0理念对于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理念的冲击。
2.2.2Web2.0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探索
2.2.2.1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拓展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渠道
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的Web2.0网络环境中,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地分析和借鉴这些技术为档案信息服务提供的新机遇,进一步在新形势、新环境中拓展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渠道。如可利用便利的Blog,建立简单、有效的沟通平台,拉近用户与档案部门之间的距离,主动地推送档案信息及档案信息服务,同时了解用户的反馈信息;可利用RSS信息聚合技术,将有关的档案信息服务推送到核心用户的界面,使用户感受技术推送服务所带来的权利意识和身份认同;通过WikiSE具提供的网上协同创作的知识共享模式建立档案专业知识共享平台,传播并共享档案专业信息。
2.2.2.2充分认识Web2.0理念,培训档案馆员Web2.0素质
档案机构在充分认识Web2.0理念的同时,对档案馆员进行Web2.0知识培训,塑造档案馆员Web2.0素质,使我们的档案馆员不仅在意识上了解和理解Web2.0理念,同时,使他们熟悉甚至掌握相关的Web2.0技术并能具体应用,从而更好地在Web2.0环境下实施档案信息服务,满足用户的各类档案信息需求,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各类价值,发挥其作用。
2.2.2.3广泛应用Web2.0技术,推进档案系统Web2.0建设
Web2.0不仅是简单的理念,而是以技术为基础诞生的理念,它的表现是以大量的Web2.0技术应用为基础和体现的。黄新荣在《Web2O对档案网站建设的影响》中,详细介绍了“Blog、TAG、SNS、RSS、Wiki”这些Web2.0技术,并指出“个性化、互动化、平等化、细分化”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谈及了Web2.0对档案网站建设的影响,如利用Blog、TAG、SNS、RSS、Wiki完善档案网站建设,通过Blog、TAG、SNS、RSS、Wiki这些技术去与用户更好地互动。在网络环境进入web2.0的时代,档案界应该认识到Web2.0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具体的信息化建设中,如利用开源软件构建新的交流平台,使用Web2.0技术拓展档案信息服务渠道与方式。
3 档案信息网络传播Web2.0实践
在目前众多的档案网站中,《档案界》网站及其主办的《档案界》电子杂志极具Web2.0代表性,在业内具有不错的口碑,其开创与运营的实践值得档案系统同行借鉴与学习。
3.1《档案界》网站与《档案界》电子杂志
3.1.1《档案界》网站
由《档案管理》杂志社于2007年4月开始成立的《档案界》网站,正是充分利用了Web2.0环境下的开源软件,通过自我消化而建立起来的,不仅节省了技术开发的成本,而且产生了实质影响,如《档案管理》读者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单一的网站浏览者,而且是网站的“建设者”,不光是被动地浏览《档案界》提供的信息,而且主动、积极地为《档案界》输入新的信息;正是这种互动、参与、平等的Web2.0理念,共同实现了“档案界”起点的繁荣。河南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处在《关于(档案界)网站火爆发展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报告中指出,《档案界》网站已经成为“档案信息交流的‘大超市’,专家学者交流思辨的‘大平台’,档案工作者交流沟通的‘大乐园’,展示河南形象的‘大舞台’”。作为一个档案专业网站,能够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并获如此之评价实在难得,这也正是档案界试水Web2.0的典型案例。
3.1.2《档案界》电子杂志
《档案界》网站经过两年多的运营,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目前,《档案界》网站已经开展多种服务方式。2009年5月11日,《档案界》论坛发布信息组建电子期刊编辑部,开始了《档案界》电子杂志创刊工作,2009年6月,笔者担任《档案界》电子杂志主编,开始了《档案界》电子杂志的策划、选稿、管理等工作。目前,杂志已成为月刊,定位为“实践指导性,专业娱乐性,权威可读性”,与《档案管理》及《档案界》网站保持紧密联系。以《档案界》论坛为主要稿源基地,成为以专业化、草根化、实践性为特征的档案思想和实践交流的电子杂志,档案人的专业休闲刊物。主要栏目分为“兰台学术”、“档案实务”、“专业休闲”三大板块。其中,“兰台学术”偏重于实践性的专业理论;“档案实务”则严格以档案实践为基础刊登专业性、实践性强的文稿;“专业休闲”板块主要刊登有关档案的人和事。每个板块下设子栏目若干,每期根据主题需要决定子栏目的选择。目前,选稿则主要以《档案界》论坛为基础,在相应子论坛内海选稿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栏目设置,不断提高稿源质量,通过专业 内容的集中阐释、推送向一线人员以及学生、教师推介《档案界》。期刊制作则采用专业的免费电子期刊制作软件设计,每期以web版、pdf版以及专业电子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为了提升影响力,网站20lO年开展信息推送服务,推送内容为“《档案界》电子期刊”、“《档案界》论坛精品专题”、“《档案界》特色影像”等,推送对象为:档案杂志编辑人员、高校档案专业教师、档案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部档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档案领域有影响的作者、图情领域知名专家等,推送方式为电子邮件或QQ,论坛注册会员可通过论坛的RSS实现个性化服务。
3.2档案信息网络传播Web2.0实践思考
作为早期参与档案界论坛的版主和目前《档案界》电子杂志的主编,可以说,笔者对档案界网站实践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Web2.0实践深有体会,充分感受到了Web2.0对档案信息传播带来的便利和影响,尤其是“可重用的微内容,以用户(人)为中心,社会性,用户参与的架构”的Web2.0四大特性在《档案界》论坛及《档案界》电子杂志的实践中得到完美体现。通过直接参与档案信息网络传播Web2.0工作的实践,笔者对以下两点深有体会:
3.2.1不仅需要强化馆员主动服务,而且需要吸引用户广泛参与
在传统环境下,我们在谈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或者说是档案机构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时,学界与业界都会强调档案馆馆员需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做到理念在前,理念指导实际行动,这在Web2.0环境下同样适用。但是,正如我们清楚地知晓,Web2.0与Web1.0相比而言,它更强调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组织以及组织自身所提供服务措施之间的互动性。为此,Web2.0不仅强调需要强化档案馆馆员的主动服务意识,而且,其更注重吸引其服务对象即档案用户的积极、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互动,才能发掘用户与档案机构之间互动所能产生的潜在效果。因此,当我们档案机构在提供档案信息网络服务之前,应当考虑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现实与潜在用户的积极参与,而积极应用Web2.0相关技术则是不错的选择,其入门门槛低、互动性强且用户熟悉使用成为其现实优势。如《档案界》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通过bbs的创立,通过各类渠道吸引网友的参与,不仅积累了人气,而且活跃了档案互动平台,使得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看得见”、“摸得着”。
3.2.2不仅需要开放档案信息资源,而且需要提供服务措施“2.0”
档案馆集中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资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开放成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必然趋势,无论在传统环境还是在Web2.0时代,开放都将是档案馆的必然选择,只是,在Web2.0环境下,档案机构在实施档案开放过程中,所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手段或措施必须充分体现Web2.0的服务理念,能够充分发挥技术(Web2.0相关技术)、内容(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和用户(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三者之间的互动,使档案机构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措施充分体现“Web2.0”,使得我国丰富的档案信息通过便利的技术平台得以方便、快捷传播,不仅便利用户使用,满足用户需求,而且,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用,实现档案信息的应有价值。